首页 理论教育 《晖福寺碑》:北魏太和十二年北方民族雄峻豪放的书艺佳品

《晖福寺碑》:北魏太和十二年北方民族雄峻豪放的书艺佳品

时间:2023-08-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晖福寺碑》全称《大代宕昌公晖福寺碑》,于北魏太和十二年刻立。晖福寺碑北朝各政权皆由北方少数民族建立,他们倡导尚武精神,百姓又质朴豪放,同时积极吸收汉族文化,所以其书法表现出雄峻坚实的艺术风格。这方《晖福寺碑》是北魏时期具有独特风格的书艺佳品。与同时期的南齐《刘岱墓志》的秀美精巧相比,《晖福寺碑》表现出的是一种北方民族特有的豪放朴拙的气质。

《晖福寺碑》:北魏太和十二年北方民族雄峻豪放的书艺佳品

北朝是我国文字发展演变的重要时期,特别是楷书刚从隶书蜕化而来,处在一种不成熟的初创阶段。而正是这种“不成熟”,使这一时期的书法特别是北魏书法同时蕴含了隶书、楷书两种不同书体的特征,从而使其艺术风格更加丰富多变、书写形式更加精彩多样。

整个南北朝时期,北方中原地区的书法以北魏碑刻为代表,“魏碑”和“北碑”成为北朝书法的代名词。马宗霍在《书林藻鉴》中说:“北朝之书,魏为最盛,享国既永,艺业日臻,重以孝文好文,润色金石,故其时隶楷错变,无体不备。”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里也提出:“今日欲尊帖学,则翻之已坏,不得不尊碑。欲尚唐碑,则磨之已坏,不得不尊南北朝碑。尊之者,非以其古也。笔画完好,精神流露,易于临摹,一也;可以考隶楷之变,二也;可以考后世之源流,三也;唐言结构,宋尚意态,六朝碑各体毕备,四也;笔法舒长刻入,雄奇角出,迎接不暇,实为唐、宋之所无有,五也。有是五者,不亦宜于尊乎!”此后碑学盛行,魏碑的价值得到普遍承认,北魏书体也经过标准化成为“魏体”字,成为现在最常用的汉字印刷字体之一。

《晖福寺碑》全称《大代宕昌公晖福寺碑》,于北魏太和十二年(488)刻立。此碑圭首方座,额下有圆穿。碑体上部为长方形,下部两侧对称呈向内收敛的弧形。通高294厘米,宽90厘米,厚17厘米。两面刻字,阳面24行,满行44 字,阴面刻有题名,一列9行,两面均为楷书。碑文记载了北魏太和十二年,散骑常侍、安西将军、吏部内行尚书、宕昌公王庆时在陕西澄城县修建晖福寺,以此为文明太后和孝文帝及其父兄子弟祈福的事迹。碑文还描述了晖福寺的建筑风格。此碑原在澄城县李润镇如来庙内,1919 年移至澄城县内劝学所,1971 年入藏西安碑林

晖福寺碑(www.xing528.com)

北朝各政权皆由北方少数民族建立,他们倡导尚武精神,百姓又质朴豪放,同时积极吸收汉族文化,所以其书法表现出雄峻坚实的艺术风格。这方《晖福寺碑》是北魏时期具有独特风格的书艺佳品。全文宏整道丽,书体兼具隶楷风格,并出现楷体“结体收敛,严谨方正”的特点,属于北魏平城时期后期的书法风格。通篇用笔方圆兼备,以圆为主,笔画丰厚,线条凝练,具有俯仰向背的姿态和曲张之势。仔细观之,茂密的结体又体现出欹侧的动势,直斜俯仰皆似随意,因而有一种自然、质朴的美。与同时期的南齐《刘岱墓志》的秀美精巧相比,《晖福寺碑》表现出的是一种北方民族特有的豪放朴拙的气质。与同时代北魏碑刻作品相比,其风格更接近于时代稍晚的永平四年(511)的《郑文公碑》。清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中将这两通魏碑同列为“妙品上”,评价《晖福寺碑》“为丰厚茂密之宗”,完全符合他总结的魏碑的十大特点,即魄力雄强、气象浑穆、笔法跳越、点画峻厚、意态奇逸、精神飞动、兴趣酣足、骨法洞达、结构天成、血肉丰美。

今人收藏此碑,不仅因其有极高的艺术价值,还在于它首创了北魏太和年间建寺造像题名之风,且涉及北朝时期关中部族的迁徙、融合和发展历史,所以同时具有极其珍贵的史料价值。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