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概 述
手足口病(HFMD)是由肠道病毒(EV)感染引起的一种儿童常见传染病,引发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有20多种(型),其中以柯萨奇病毒A16型(CoxA16)和肠道病毒71型(EV71)最为常见。多发生于5岁以下儿童,表现口痛、厌食、低热、手、足、口腔等部位出现小疱疹或小溃疡,多数患儿一周左右自愈,少数患儿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脑炎等并发症,个别重症患儿病情发展快导致死亡,目前缺乏有效治疗药物主要对症治疗。
(二)病原学
肠道病毒属于小RNA病毒科肠道病毒属。手足口病由肠道病毒引起,主要致病血清型包括柯萨奇病毒(CV)A组4~7、9、10、16型和B组1~3、5型,埃可病毒的部分血清型和肠道病毒71型(EV-71)等,其中以CV-A16和EV-71最为常见,重症及死亡病例多由EV-A71所致。近年部分地区CV-A6、CV-A10有增多趋势。肠道病毒各型之间无交叉免疫力。
(三)流行病学
1.传染源
患儿和隐性感染者为主要传染源,手足口病隐性感染率高。肠道病毒适合在湿、热的环境下生存,可通过感染者的粪便、咽喉分泌物、唾液和疱疹液等广泛传播。
2.传播途径
密切接触是手足口病重要的传播方式,通过接触被病毒污染的手、毛巾、手绢、牙杯、玩具、食具、奶具以及床上用品、内衣等引起感染;还可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饮用或食入被病毒污染的水和食物亦可感染。
3.易感人群
婴幼儿和儿童普遍易感,以5岁以下儿童为主。
(四)隔离措施
全体医护人员要提高认识,掌握手足口病的临床特征、诊断标准及防护措施,及时发现病人,及早隔离,切断一切传播途径,控制手足口病流行。
预防交叉感染,消毒隔离措施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图3-22
(1)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传染病房应根据病种分别安置病人,不同病种不得混住。(www.xing528.com)
(2)医务人员在诊查不同病人间应严格洗手与手消毒,指导病人食品、物品不混放,不串病房,在指定的范围内活动。病人的餐饮用品用1000mg/L优氯净浸泡消毒30~60min。病房物品、器械必须定期消毒,物体表面、门拉手等每日用1000mg/L优氯净擦拭消毒,一桌一布、一床一套湿式清扫。
(3)诊室设置应相对独立,通风良好,保持空气新鲜。①加强室内空气消毒,每日用紫外线照射1~2次或用1000mg/L优氯净喷雾消毒。②诊室内物品、桌面、用物、地面用1000mg/L优氯净擦拭消毒。拖布分区应用。
(4)坚持首诊负责制,一旦发现手足口病疑似病人,立即隔离治疗,并做好与之密切接触人员的消毒(隔离)工作。
(5)接诊发热病人或疑似病人要戴口罩、手套、隔离服等防护用品,用后以1000mg/L优氯净浸泡消毒30~60min。
(6)病人用过的医疗器械用品如血压计、听诊器等应用1000mg/L优氯净擦拭消毒,病人出院后要严格终末消毒。住院病人被服每周更换1~2次,如有污染随时更换,出院患者的病号服、床单、被套等包好送入洗衣房污物间清点消毒处理。病人的各种分泌物,排泄物用2000mg/L优氯净消毒后倒入下水道。
(7)对患儿的玩具用品要用500mg/L优氯净浸泡消毒30~60min。
(8)传染病房内用过的一切废弃物品,均要按感染性废物集中收集,无害化处理不得外流。
(五)职业防护
1.在标准预防的基础上实施接触隔离。
预检分诊处备用:口罩、帽子、专用工作衣、乳胶手套、手消毒剂、医疗废物桶(每接触一个患儿及时进行手卫生)。
2.进入发热疱疹或感染性疾病科门诊、隔离病房和重症监护病房时,须佩戴一次性工作帽、外科口罩,更换专用工作服或隔离衣、拖鞋,不得以鞋套代替更换拖鞋。脱去专用工作服或隔离衣前后,须认真实施卫生洗手或手消毒。
3.医务人员接触患儿血液、体液、分泌物和排泄物时须戴一次性乳胶手套,摘去手套后须立即卫生洗手或手消毒。
4.诊疗、护理工作中或处理患者排泄物、呕吐物及医疗废物有可能发生患儿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喷溅时,须佩戴防护面罩或护目镜、乳胶手套,穿防渗透的隔离衣,脱去防护用品后须立即卫生洗手或手消毒。
5.制定并执行职业卫生安全防护及职业暴露后处理制度及流程。发生暴露后,按程序上报、处理、评估。
(六)应急处置
图3-23 手足口应急处置及诊疗流程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