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预检分诊人员应重点询问患者咳嗽、发热、流行病学史等情况,对疑似呼吸道传染病患者发放外科口罩,指导患者正确佩戴口罩,引导患者到呼吸道传染病门诊就诊,避免随意走动。
2.呼吸道传染病门诊应相对独立于其他门诊,在诊室门口设明显标识,一般分为发热门诊和结核专用门诊。发热门诊和结核专用门诊建筑布局设置应符合规范要求。
3.在候诊区、诊疗区等采取多种途径加强健康宣教,内容包括:呼吸卫生、佩戴口罩、手卫生、社交距离等。
4.将急诊呼吸道传染病、可疑呼吸道传染病患者与其他急诊患者分开隔离治疗。
5.应设置呼吸道传染病患者留痰室,留痰室应设置在室外或室内单独房间,自然通风良好,具有明显标识,提供明确的患者咳痰、送痰流程,指导患者正确留取痰标本,接触呼吸道分泌物后正确实施手卫生,缩短患者停留时间。
6.呼吸道传染病诊室每次诊查一个患者,坚持“一人一诊一室”,避免诊室和候诊区人群拥挤,防止交叉感染。
7.诊室应开窗通风,保持空气流通。房内两对立墙面上可打开窗/门的面积至少达到房间地面面积(长×宽)的10%(开窗/门的总面积≥房间地面面积的20%)。
8.诊室空气消毒,有人在时采用动态空气消毒设备消毒,配备的空气消毒设备符合《空气消毒机通用卫生要求》;无人在时采用紫外线消毒,每日2次,每次1h。
9.诊室环境及诊疗用品的消毒
(1)桌、椅、柜、门(门把手)、窗、医用仪器设备等物体表面用500mg/L含氯消毒剂擦拭消毒,每日2次;被痰液分泌物污染时用2000mg/L含氯消毒剂及时擦拭消毒。
(2)地面湿式拖扫,用500mg/L含氯消毒液拖地每日2次,地面被痰液分泌物污染时用2000mg/L含氯消毒剂及时擦拭消毒;卫生洁具需分室使用,有明显标识。
(3)呼吸道传染病诊室配备单独的听诊器、血压计、体温计等物品,每次用后立即消毒,听诊器、血压计用500mg/L含氯消毒剂擦拭消毒,体温计用500mg/L含氯消毒剂浸泡消毒。
(4)患者产生的生活垃圾按感染性医疗废物处理,使用双层医疗垃圾袋扎紧袋口后运送,医疗废物装量不超过3/4满。患者痰液收集桶应加盖,经2000mg/L含氯消毒液消毒120min后再倾倒于污水处理系统。
10.落实分级防护,配备足量的个人防护用品,加强门急诊工作人员(含保洁、保安等工勤人员)的培训和健康管理。
呼吸道传染病住院病区的感染管理
1.呼吸道传染病病区设在医院相对独立的区域。按《医院隔离技术规范》设置清洁区、潜在污染区和污染区,设立两通道和三区之间的缓冲间。缓冲间两侧的门不应同时开启,以减少区域之间空气流通。
2.将呼吸道传染病患者安排到不同病房开展治疗,设置明显标识。病房中两病床之间距离不少于1.2m。
3.疑似患者未确诊前应首先安排在独立病房,避免与其他患者接触,避免家属陪护、探视。尽快确诊患者呼吸道传染病的情况,缩短诊断时间。
4.建立访视人员注意事项,严格执行探视制度,包括访视路线、访视时间及人员数量要求等。
5.医务人员掌握经呼吸道传染病医院感染的防控知识,做好感染防控措施和个人防护。定期对工作人员进行呼吸道传染病相关检查。
6.对就诊患者和家属进行经呼吸道传染病防控的健康教育,宣传正确的咳嗽礼仪,根据病情选戴医用外科口罩。外出到相关科室进行诊查需佩戴医用外科口罩。患者室外活动仅能在规定区域内进行。
7.医务人员防护用品选用需按照分级防护的原则。进入确诊或疑似呼吸道传染病患者房间时,需佩戴医用防护口罩;根据暴露级别选戴帽子、手套、护目镜或防护面罩,穿隔离衣。穿脱防护用品时应严格遵循《个人防护装备(PPE)穿脱标准操作规程》。
8.清洁、消毒与灭菌工作符合要求,对病区环境空气、物体表面、消毒剂、医务人员手进行消毒效果的监测。
9.病室应保持通风良好,宜安装带有空气净化消毒装置的集中空调通风系统,有条件的应设置负压病房,用于安置呼吸道传染病患者。
10.患者转出、出院或死亡后,病房需进行终末消毒,医疗废物处理遵循医疗废物管理的有关规定。
呼吸道传染病病区医务人员的感染管理培训
1.呼吸道传染病病区各级管理人员、医务人员、工勤人员每年应接受呼吸道传染病预防控制医院感染知识的培训。
2.对新调入人员(尤其医生、护士、医技人员)、进修生,临时护士进行呼吸道传染病相关医院感染知识的岗前培训,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岗。
3.培训内容
(1)管理知识:呼吸道传染病医院感染管理相关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和标准等,各类人员均必须掌握。
(2)专业知识:各级管理人员应了解呼吸道传染病医院感染管理的要点及相关管理知识和防护技能。
4.医疗、护理人员应掌握无菌技术操作规程、手卫生知识、医院感染诊断标准、标本正确采集、消毒药械正确使用和标准预防、额外预防、职业防护等知识和防护技能;
5.工勤人员掌握呼吸道传染病病区清洁消毒、卫生洁具消毒流程、医疗废物处置流程、职业防护等基本知识和防护技能。
6.医技人员应掌握职业防护、消毒隔离知识和防护技能。
7.实验室人员应掌握生物安全管理、职业防护等知识和防护技能。
呼吸道传染病多耐药患者病区的感染管理
1.设置具有明显标识的独立病区,单人隔离,有条件的安置在负压病房。
2.设立访视人员注意事项,包括访视路线、访视时间及人员数量要求等,儿童不宜访视。
3.当患者病情容许时,应戴外科口罩,定期更换,并限制其活动范围。指导患者外出检查活动时戴外科口罩。
4.注意咳嗽礼仪,咳嗽时用纸巾掩住口鼻,纸巾置于黄色医疗垃圾桶内。痰液应吐在盛有含2000mg/L有效氯消毒液的有盖容器内,消毒2h以上倾倒,每天更换1~2次。
5.根据实际情况采取自然通风或混合通风方式改善病房通风状况,空气消毒可用紫外线灯每日消毒2~3次或上层紫外线杀菌系统。负压病房按相关要求执行。
6.与患者直接接触的相关医疗器械、器具及物品,如听诊器、血压计、体温表、输液架等要专人专用,及时消毒处理。
7.呼吸道传染病多耐药患者病房的清洁、消毒工作每天3次,使用专用的抹布、拖把进行清洁和消毒。对医务人员和患者频繁接触的物体表面(如心电监护仪、微量输液泵、呼吸机等医疗器械的面板或旋钮表面、听诊器、计算机键盘和鼠标、电话机、患者床栏杆和床头桌、门把手、水龙头开关等),采用含1000~2000mg/L有效氯消毒液进行擦拭消毒。
8.医务人员的隔离与防护:对确诊或疑似呼吸道传染病多耐药患者在标准预防的基础上采取额外隔离措施,进入病房时应戴工作帽、医用防护口罩;进行可能产生喷溅的诊疗操作时(吸痰、纤维支气管镜检、气管插管等近距离操作),应戴护目镜或防护面罩,穿隔离衣或防护服,接触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时应戴手套。
9.医务人员应当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规程,特别是在实施各种侵入性操作时,严格执行操作规程。
10.呼吸道传染病多耐药患者诊疗过程中产生的医疗废物,按照医疗废物的规定进行处置和管理。
11.解除隔离:临床感染症状好转/治愈,连续2次培养阴性(间隔大于24h),方可解除隔离。
强制戒毒所病区的呼吸道传染病感染管理
强制戒毒所是公安机关依法通过行政强制措施,对吸食注射毒品成瘾人员在一定时期内进行生理脱毒、心理矫治、适度劳动、躯体康复和法律道德教育的场所。为了管理安全的需要,对吸毒人员实行集中关押,一旦传染源未经有效隔离,传染病必将迅速蔓延。近几年,随着肺结核等呼吸道传染病的死灰复燃及疫情发生,吸毒人员中呼吸道传染病患者占有一定比例,安全有效地管理强制戒毒所病区内进行强制戒毒的呼吸道传染病感染人员(以下统称学员),及对警务人员、医务人员安全保护的问题日益突出。
(一)建筑布局
强制戒毒所病区应为疑似呼吸道传染病患者或确诊呼吸道传染病患者设立专门的隔离病房专区,隔离专区应设在强制戒毒所病区相对独立的区域。强制戒毒所病区建筑设置应按呼吸道传染病病区的建筑布局与隔离要求。
(二)呼吸道传染病病例的筛查
新入强制戒毒所的学员需进行全面体检,胸部摄片发现肺部病灶时应进一步行胸部CT及痰涂片、咽拭子等检查,以明确呼吸道传染病诊断。
(三)遵循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的原则
按照《医疗机构传染病预检分诊管理办法》的要求,落实强制戒毒所内不明原因咳嗽、咳痰、发热等疑似呼吸道传染病症状患者的首诊负责制。
(四)强制戒毒所学员的活动
必须在警务人员监管下进行,限制在隔离病室或规定的区域内。外出检查时应佩戴医用外科口罩。
(五)每日对强制戒毒所的学员进行两次巡诊
巡诊时应重点询问和排查学员咳嗽、咳痰、发热等呼吸道症状及流行病学史情况,对疑似呼吸道传染病患者发放医用外科口罩。指导其正确佩戴医用外科口罩,在咳嗽或打喷嚏时用纸巾盖住口鼻,并将口痰吐于专用容器内;指导疑似和(或)确诊呼吸道传染病感染患者正确留取痰标本,接触呼吸道分泌物后正确实施手卫生。
(六)严格执行疑似和(或)确诊呼吸道传染病患者的安置和转运
疑似或确诊呼吸道传染病患者应分别安置在隔离专区治疗,床间距不少于1.2m。
(七)强制戒毒所病区的空气、物体表面、地面、诊疗用品消毒符合要求
1.诊室空气消毒,有人在时采用动态空气消毒设备消毒,配备的空气消毒机符合《空气消毒机通用卫生要求》;无人在时采用紫外线消毒,每日2次,每次1h。
2.诊室环境及诊疗用品的消毒
(1)桌、椅、柜、门(门把手)、窗、医用仪器设备等物体表面用500mg/L含氯消毒剂擦拭消毒,每日2次,被痰液分泌物污染时用2000mg/L含氯消毒剂及时擦拭消毒。
(2)地面湿式拖扫,用500mg/L含氯消毒液拖地每日2次,地面被痰液分泌物污染时用2000mg/L含氯消毒剂及时擦拭消毒;卫生洁具需分室使用,有明显标识。
(3)呼吸道传染病诊室配备单独的听诊器、血压计、体温计等物品,每次用后立即消毒,听诊器、血压计用500mg/L含氯消毒剂擦拭消毒,体温计用500mg/L含氯消毒剂浸泡消毒。
(八)开展呼吸道传染病防控知识培训工作
对新入强制戒毒所学员进行呼吸道传染病防控的健康教育,在警务人员监管下主动落实好咳嗽礼仪、手卫生及痰液处理。
(九)进入呼吸道传染病专区的警务人员、医务人员应按照分级防护的原则做好个人防护
根据暴露级别穿戴防护用品,包括帽子、口罩、工作服、手套、护目镜或防护面罩、隔离衣等。
(一)隔离种类
1.肝炎合并呼吸道传染病需执行标准预防和额外预防的双重隔离。
2.执行空气、飞沫隔离,合并甲型、戊型肝炎执行接触隔离;合并乙、丙、丁型肝炎执行血液、体液隔离。
(二)病房管理
1.原则上将肝炎合并呼吸道传染病的患者安排在呼吸道病区,确因病情需要安排在肝炎病区的应安排在规定区域或单间病室,并根据检验培养结果、CD4值等指标分别安置,病室门口贴上醒目标识。
2.手卫生设施及用品齐全,病房配备快速手消毒液、感应式水龙头、干手纸等,医务人员正确执行手卫生。
3.病室定时开窗通风,保持空气流通。
4.床单元的清洁做到一床一巾一消毒,拖把等卫生洁具在病房固定使用,不与其他房间混用。
5.病室配备动态空气消毒设备进行空气消毒;如使用紫外线应每日紫外线照射2次,每次消毒半小时,地面、门把手、床旁桌均用1000mg/L含氯消毒液进行擦拭消毒,痰液入纸袋或纸盒,焚烧处理或用2000mg/L含氯消毒液浸泡120min后倾倒。所用过的一次性医疗物品、生活垃圾用两层黄色医用垃圾袋密封标识,由专人密闭运送至指定医疗废物暂存地。
(三)隔离措施
1.患者隔离
(1)患者佩戴一次性外科口罩,外出检查时医生开具的检查单上需特殊标记隔离种类,通知医技科室做好防护。
(2)体温计专人专用,用后放入1000mg/L含氯消毒液浸泡备用,严格执行随时消毒和终末消毒。
(3)加强患者呼吸道传染病知识宣教,提高患者依从性,住院期间不随地吐痰,正确佩戴口罩,咳嗽打喷嚏用手肘轻捂口鼻,尽量不要到人多的公共场所,避免疾病的传播。
2.医护人员防护
(1)医护人员应做好个人防护,接触呼吸道传染病患者应正确佩戴医用防护口罩,必要时应穿隔离衣、戴乳胶手套等。
(2)使用安全采血针、安全可回缩式留置针,接液中使用无针接头。使用后的注射器针头严禁传递,避免回套针帽。
(3)正确执行标准预防和操作规范,锐器避免二次处理,治疗车备锐器盒,避免交叉感染和职业暴露。
(4)在进行侵入性操作时,病房要保证充足的光线,并准确评估防范级别及风险,做好个人防护。例如,行胸穿、腹穿、肝穿刺、深静脉穿刺置管术、介入术时要避免锐器伤害和血液飞溅,必要时佩戴护目镜,穿隔离衣或者围裙,戴一次性帽子,动作轻柔,避免血液、体液喷溅。保持针头固定,用后即丢入利器盒内,减少与血液接触的机会。操作后整理用物要小心谨慎,必要时用镊子夹取物品,利器盒不易存放过满,3/4时即封盖,贴危险标识并严密封口,由专人护送至规定地点集中处理。
艾滋病合并呼吸道传染病的感染管理
(一)隔离种类
艾滋病合并呼吸道传染病执行血液、体液隔离,同时执行空气、飞沫隔离。
(二)病房管理
1.规范病房布局,落实消毒隔离措施。病房设立患者、工作人员双通道,规范管理不交叉;严格划分清洁区、潜在污染区、污染区,功能明确。
2.保持病房环境良好通风,光线充足,达到12ACH/h;完善手卫生设施,配备感应式水龙头、干手纸等手卫生设施。
3.患者应单间隔离,病房门口及病历牌上有明显的隔离标识,床尾备手消液。合并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的诊疗用品如体温计、血压计、听诊器等专人专用。各种诊疗护理操作应安排在其他患者之后集中进行,严格执行手卫生,非正确防护不随意出入。
4.病房清洁做到一床一巾一消毒,拖把等卫生洁具在病房固定使用,不得混淆。
5.病房每日紫外线照射2次,每次消毒半小时,保持空气流通,但紫外线不能灭活HIV病毒,床单元、地面、卫生间等病房设施每天用1000mg/L含氯消毒液拖擦,痰液入纸袋或纸盒,焚烧处理或用2000mg/L含氯消毒液浸泡120min后倾倒。所用过的一次性医疗物品、生活垃圾用两层黄色医用垃圾袋密封标识,由专人密闭运送至指定医疗废物暂存地。
6.体温计专人专用,用后放入1000mg/L含氯消毒液浸泡备用,严格执行随时消毒和终末消毒流程。
(三)隔离措施
1.病人防护
(1)患者入院后佩戴一次性外科口罩。医生开具的检查单上应特殊标记,以便医技科室做好防护。将艾滋病合并呼吸道传染病的患者安置于单独的房间,同时实行血液/体液、空气、飞沫隔离。
(2)给予患者及家属自我防范相关知识健康宣教,避免不安全性行为,不与他人共用注射器、剃须刀、指甲刀、牙刷等。
(3)育龄妇女应避免妊娠,已受孕者应遵医嘱给予母婴阻断或终止妊娠。
(4)指导患者及家属做好消毒隔离,患者的日常生活用品应单独使用和定期消毒。
2.医护人员防护
(1)医护人员应做好个人防护,在工作中为患者进行诊疗护理时,应戴乳胶手套和医用防护口罩。如果患者的血液、体液有可能污染工作服时要穿隔离衣,必要时佩戴护目镜,使用安全型采血针、安全可回缩式留置针,接液中使用无针接头。使用后的注射器针头严禁传递,避免回套针帽。正确执行标准预防和操作规范,锐器避免二次处理,随治疗车备锐器盒,避免交叉感染。
(2)在进行侵入性操作时,病房要保证充足的光线,并准确评估防范级别及风险,做好个人防护。例如,行胸穿、腹穿、肝穿刺、深静脉穿刺置管术、介入术时要避免锐器伤害和血液飞溅,必要时佩戴护目镜,穿具有防渗透性能的隔离衣或者围裙,戴一次性帽子,动作轻柔,避免血液、体液喷溅。保持针头固定,用后即丢入利器盒内,减少与血液接触的机会。操作后整理用物要小心谨慎,必要时用镊子夹取物品。
(3)利器盒不易存放过满,3/4时即封盖,贴危险标识并严密封口,由专人护送至规定地点集中处理。
(4)医务人员手部皮肤发生破损,在进行有可能接触病人血液、体液的诊疗和护理操作时必须戴双层手套。
(5)科室规范职业安全操作流程,加强操作技能培训,并定期进行职业暴露安全警示教育,提高医护人员自我防范意识,用制度与流程规范行为,减少不良操作习惯,使每位医护人员在操作中有预防医院感染的意识,采取双向防护,树立安全的防范理念。
呼吸道传染病区的医疗废物管理
1.对呼吸道传染病区医务人员及医疗废物收集、运送、处置等工作人员和管理人员进行医疗废物相关法律法规和专业技术、呼吸道传染病知识、安全防护以及紧急处理等知识进行培训。
2.呼吸道传染病患者产生的生活垃圾按医疗废物处置。
3.医疗废物分类收集,置于符合《医疗废物专用包装物、容器的标准和警示标识的规定》的专用容器内。感染性废物、病理性废物、损伤性废物、药物性废物及化学性废物不能混合收集。
4.注射针、代替注射针的套管、静脉输液和其他插管导管、手术刀片、缝针等,应遵循安全注射等相关操作标准,使用后置于利器盒内,避免发生利器伤害。
5.呼吸道传染病病人污染的敷料、所有一次性用品和废弃物品等,应放置在防水防渗漏的双层黄色垃圾袋内,严密包扎,标明感染种类,单独运送。
6.手术中切下组织和切除的肢体用双层黄色垃圾袋严密包扎,标明感染种类,按病理性废物处理。
7.含有结核分枝杆菌等呼吸道传染病的培养基、标本和菌种、毒种保存液等高危险废物,应首先在产生地点进行压力蒸汽灭菌或者化学消毒处理,然后按感染性废物收集处理。
8.医疗废物装量达包装物或者容器的3/4时,双层包装,使用有效的封口方式,封口应紧实、严密,及时转运至医疗废物处置地点进行焚烧处理。
9.在盛装医疗废物前,对医疗废物包装物或者容器进行认真检查,确保无破损、渗漏和其他缺陷。
10.放入包装物或者容器内的感染性废物、病理性废物、损伤性废物不得取出。
11.发生医疗废物流失、泄漏、扩散和意外事故时,工作人员应及时上报主管部门,并采取相应紧急处理措施,防止污染扩散。
呼吸道传染病患者的痰液管理
1.呼吸道传染病门诊候诊室、留痰室、呼吸道传染病诊疗室、气管镜检查室、住院病房等患者活动区域应设置带盖痰盂,可向患者发放一次性痰杯。
2.医务人员负责对患者进行呼吸道传染病传播途径、咳嗽礼仪的宣教,指导患者将痰液吐于痰盂(痰杯)内,避免随地吐痰。
3.痰盂内盛有含有效氯2000mg/L的含氯消毒液或有效溴含量为3000mg/L的二溴海因,用于分泌物和痰液的随时消毒,消毒2~4h后倾倒于厕所。使用过的痰具每日消毒一次;一次性痰杯按医疗废物处理。(www.xing528.com)
4.清洗消毒痰盂的工作人员应做好个人防护,戴医用防护口罩、帽子、橡胶手套、穿防水围裙和隔离鞋,严格执行消毒隔离措施及手卫生,防止病原菌泄漏、扩散,操作结束脱手套后洗手,并再次进行手消毒。
5.痰液发生溢洒、泄漏的处理:应先采用可吸附的材料将其清除,再使用2000mg/L含氯消毒剂进行污染环境的消毒。
6.留取痰液标本注意事项
(1)呼吸道传染病患者留取痰标本应在留痰室或者空旷的室外区域,通风良好、远离他人的区域进行。
(2)医务人员应指导患者正确留取标本和执行手卫生。
(3)由于呼吸道传染病患者或者疑似呼吸道传染病患者留取痰标本的过程极易产生气溶胶,容易发生呼吸道暴露,协助采集痰标本或者执行诱痰操作的医务人员须采取必要的隔离防护措施,应戴医用防护口罩、手套及其他必要的个人防护用品。
(4)采痰结束后,应注意现场的清洁、通风和消毒。
(5)痰标本留于带盖的痰标本盒内,在运送过程中避免泄漏。
呼吸道传染病的健康教育管理
1.呼吸道传染病病区的健康教育管理分为医务人员职业防护安全教育和患者教育。
2.医疗机构和临床科室必须对新上岗职工进行呼吸道传染病感染预防与控制的培训方可上岗;在职职工应进行呼吸道传染病感染预防与控制、防护用品正确使用的培训一年不少于两次,考核一次。
3.临床科室必须定期对戒毒所学员、患者及其家属进行呼吸道传染病知识健康宣教。
4.健康教育方式及要求
(1)针对不同人群,通过口头宣传、黑板报、图片、手册、传单、标语、橱窗、报纸、影像资料、知识竞赛和特殊活动等形式进行。
(2)采用集体宣教和个别讲解等形式进行呼吸道传染病感染预防控制知识的宣传教育。
(3)在进行治疗、取药、痰检查和督导访视等的阶段性宣传教育。
(4)在分诊处、候诊室、门诊等场所显要位置放置有关呼吸道传染病控制的宣传资料。
(5)职能部门通过现场访谈、查看相关记录、考核等方式查看健康教育管理情况。
呼吸道传染病患者的陪护和探视管理
1.为了建立良好的休息治疗环境,减轻患者的负担,应适当减少呼吸道传染病患者的陪护率,陪护由患者的病情决定,便于家属随时了解病情和医务人员的沟通。
2.陪护者必须遵守法律法规、医院及病区的规章制度,听从医护人员的指导,配合医务人员帮助病人早日康复,不谈论有碍病员健康和治疗的事宜;陪护者不得擅自翻阅病历和其他医疗记录;不得私自将患者带出院外;陪护人员在陪护期间,不得无故擅自离开。
3.为了保持病房整洁安静,减少交叉感染,陪护者不要使用患者的用具和不吃患者食品,不在病床上坐卧;不在病房吸烟;爱护公物,节约水电。
4.严格控制陪护人员的数量,学龄前儿童不宜带入病房。如病情不宜探视者,医护人员须做好解释工作。
5.每位患者不超过2名探视人员,每位探视人员必须做好呼吸道隔离(佩戴好符合规范的口罩)方可进入病区探视。
6.探视者要按病区规定的时间探病,其他时间不探视。
7.凡探视、陪护人员损坏、丢失医院物品,应负责赔偿。
呼吸道传染病复用医疗用品感染管理
1.呼吸道传染病病区从事清洁消毒灭菌的工作人员须经过专业培训,掌握消毒灭菌相关知识,掌握正确的消毒方法;掌握职业防护技能,熟悉消毒产品性能,熟悉消毒灭菌效果的监测方法。
2.根据不同的消毒与灭菌方法,采取适宜的职业防护措施;回收、清洗污染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等过程中预防发生医务人员职业暴露;处理锐利器械和用具,应避免或减少利器伤的发生;配制化学消毒液的人员应戴口罩、帽子、手套,必要时戴防护眼镜,防止过敏及对皮肤、黏膜的损伤。
3.受到呼吸道传染病人污染的医疗用品应采用高水平消毒或灭菌。
4.根据消毒物品的性质选择消毒或灭菌方法,具体方法遵照WS/T 367-2012《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执行。
5.呼吸道传染病病区各类复用医疗物品的消毒方法
(1)高度危险品:耐热、耐湿手术器械,应首选压力蒸汽灭菌;不耐热、不耐湿手术器械,应采用低温灭菌方法;无条件的医疗机构可采用灭菌剂浸泡灭菌;耐热、不耐湿手术器械可采用干热灭菌方法。
(2)外来医疗器械、植入物应遵循器械公司提供器械的材质、清洗、包装、灭菌方法和灭菌循环参数的要求进行灭菌,应在生物监测结果合格后放行;动力工具如钻头、锯片、主机、输气连接线、电池等,应按照使用说明的要求对各种部件进行清洗、包装与灭菌。棉布类敷料和棉纱类敷料应首选压力蒸汽灭菌。
(3)中度危险性物品如口腔护理用具等耐热、耐湿物品,应首选压力蒸汽灭菌,不耐热的物品如体温计(肛表或口表)、麻醉面罩、氧气面罩、氧气湿化瓶、胃肠减压器、吸引器、引流瓶等应采用高水平消毒,可用500mg/L含氯或含溴消毒剂浸泡消毒,作用30min。呼吸机和麻醉机的螺纹管及配件宜采用清洗消毒机进行清洗与消毒;无条件的医院,呼吸机和麻醉机的螺纹管及配件可采用高效消毒剂如含氯消毒剂等浸泡消毒。
(4)低度危险品如听诊器、血压计、体温计(腋表)等物品,每次用后立即消毒,听诊器、血压计可用500mg/L含氯或含溴消毒剂擦拭消毒,体温计用500~1000mg/L含氯消毒剂浸泡消毒,作用30min。遇有污染应及时先清洁,再消毒。结核多耐药/耐多药患者应备单独的诊疗用品,使用后单独消毒。
(5)生活卫生用品的清洁与消毒,患者生活卫生用品如毛巾、面盆、痰盂(杯)、便器、餐饮具等,应保持清洁,个人专用,每天消毒;患者出院、转院或死亡进行终末消毒,消毒方法可采用500mg/L含氯或含溴的消毒剂浸泡消毒,作用30min。
(6)患者床单元的清洁与消毒,首先应保持床单元的清洁,每日对床单元(含床栏、床头柜、呼叫器等)的表面进行清洁和消毒,遇污染及时清洁与消毒;患者出院时进行终末消毒。消毒方法采用500mg/L含氯或含溴的消毒剂擦拭,有明显污染应先清除污染物后,再用2000mg/L含氯或含溴的消毒剂擦拭。
(7)直接接触患者的床上用品如床单、被套、枕套等,应一人一更换;患者住院时间长时,应每周更换;遇污染应及时更换。感染性织物被服等应收集于橘红色、有“感染性织物”标识收集袋内,先消毒后洗涤;或盛装于水溶性包装袋内,在密闭状态下直接投入洗涤设备内。
(8)间接接触患者的被芯、枕芯、褥子、病床隔帘、床垫等,应定期清洗与消毒;遇污染应及时更换、清洗与消毒。病人出院后应终末消毒,可使用含氯、含溴的消毒液擦拭或使用床单元消毒机进行消毒。
6.注意事项
(1)待消毒物品在消毒灭菌前应充分清洗干净。
(2)使用中消毒剂应监测浓度,在有效期内使用。
1.对医务人员开展预防与控制中医医疗技术相关性感染的知识及技能培训。
2.严格把握中药穴位贴敷的适应证及禁忌证。呼吸道传染病合并有糖尿病、艾滋病、严重高血压、皮肤损伤早期溃疡、水泡、炎症者禁用。
3.操作前根据病情需要正确选择中药贴敷的穴位,并评估穴位部位的皮肤情况有无红肿、丘疹、瘙痒、破溃及过敏。
4.进行穴位敷贴时,贴敷部位皮肤应完整、洁净,如有污渍等皮肤不清洁状况,可用温水先进行清洁。
5.操作前严格落实皮肤消毒,用75%乙醇棉球消毒待干后再敷药,消毒范围大于贴敷部位。
6.敷药诊疗操作中使用的医疗器械、器具等应保持清洁,遇到污染应及时先清洁,然后采用中、低效的消毒剂进行消毒。消毒方法和消毒剂的选用应符合国家标准。
7.患者需佩戴外科口罩,不面向别人咳嗽及打喷嚏。
8.医务人员应遵循标准预防的原则,在工作中执行标准预防的具体措施,操作者穿隔离衣、戴帽子、佩戴医用防护口罩,必要时佩戴手套、面屏。
9.执行操作时做好空气通风与消毒、物体表面清洁与消毒、织物的使用、手卫生及医疗废物的处置。
10.穴位敷贴使用的胶布、纱布应一人一用一丢弃,一次性使用。
11.嘱患者在穴位贴敷期间尽量避免吃辛辣、刺激、寒冷等食物,忌烟酒。如出现不适及时告知,避免抓挠造成皮肤破溃,引起感染。
12.一个穴位不可连续贴敷超过10次,以免刺激过久损伤皮肤造成感染。
医学影像科呼吸道传染病感染管理
医学影像科多为密闭环境、通风不良,每天检查的患者较多,医务人员在室内工作的时间较长,患者在检查过程中无法进行通风和使用紫外线灯等消毒措施。且呼吸系统疾病的检查者不排除有呼吸道传染病患者,易引起患者与医务人员和患者与患者之间的感染,感染风险较高。
1.工作人员做好标准预防,进入检查室前换好工作服,戴好帽子、医用防护口罩。接触呼吸道传染病患者按照风险不同,采取相应的额外防护措施。
2.呼吸道传染病患者、疑似呼吸道传染病患者应与其他疾病患者分时段检查。
3.呼吸道传染病患者、疑似呼吸道传染病患者在离开隔离室到医学影像科进行医学检查就诊时,需佩戴医用外科口罩,并按照正确的咳嗽礼仪执行。
4.根据实际情况采取自然通风或混合通风方式改善检查室通风状况(在季节、温度适宜时,尽量采用自然通风)。
5.室内应明确划分清洁、污染区域,办公室和准备间为清洁区,检查室为污染区,患者在指定的区域内活动。
6.工作人员需认真执行手卫生管理规范,操作前洗手,接触患者前、后进行手消毒。
7.每日无人时对操作间进行紫外线消毒1h,或配置空气消毒机进行动态空气消毒,做好消毒记录。
8.保持室内清洁,地面采用湿式拖擦,桌面、检查台面每日用500mg/L含氯消毒液擦拭。
9.机器外层每天清洁,接触呼吸道传染病患者后,接触部分应用75%酒精擦拭。
10.呼吸道传染病患者使用的口服造影剂等需采用一次性口杯,用后按医疗废物处理。
11.产生的医疗废物按医院规定处理。
采血室的呼吸道传染病感染管理
1.工作人员着装整洁,对呼吸道传染病患者操作采血时需戴医用防护口罩。接触血液必须戴手套,脱手套后洗手或手消毒。
2.采取措施缩短呼吸道传染病患者排队采血时间,或开通绿色通道尽快为呼吸道传染病患者采血,减少停留时间,患者等候区应保持空气流通。
3.严格执行《消毒技术规范》的相关规定。在进行各项操作前后均应严格按照《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进行手卫生。
4.操作时,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静脉采血必须一人一针一管一巾一带;微量采血应做到一人一针一管一片。无菌物品(纱布、棉签等)及各种消毒剂应在有效期内使用。
5.采血室内保持清洁整齐,空气流通,每日空气消毒一次。每天用含有效氯500mg/L的消毒剂拖擦桌面、地面、桌椅等,被血液污染的台面应用2000mg/L含氯制剂擦拭,抹布专用。
6.定期进行空气培养和物体表面、工作人员手的采样监测。
7.废弃的一次性使用医疗用品、废血和血液污染物必须分类收集,按照医疗废物处理相关规定执行并做好登记。
呼吸道传染病实验室的感染管理
呼吸道传染病实验室是有可能造成实验室工作人员感染呼吸道传染病的重要场所。实验室人员在进行标本涂片、培养、分离菌株、菌种鉴定、检测药物敏感性等过程中,有较高的概率暴露于高浓度带菌飞沫核环境中,因此,具有较高的感染风险。应根据现有的实验室管理政策法规及生物安全要求,采取相应的感染控制措施。
(一)呼吸道传染病实验室整体布局要求
1.实验室整体划分为清洁区(包括办公区、值班室、示教室),潜在污染区(包括储存区、供给区、更衣室)和污染区(包括工作区、洗涤区、标本储存区、高压灭菌消毒区)。实现清洁区、潜在污染区和污染区分开。
2.设置单独物流通道,实现人流、物流分开。
3.实验区设洗手池,采用非手动水龙头,在靠近出口处设洗手池。
4.实验室的墙壁、天花板和地面平整、易清洁、不渗水、耐化学品和消毒剂的腐蚀,地面防滑。
5.实验室门带锁并可自动关闭,门有可视窗。
6.有足够的存储空间摆放物品,方便使用。在实验区域外还有供长期使用的存储空间。
7.在实验室的工作区域外有存放个人衣物的条件。在实验室内使用专门的工作服。
8.在实验室内配备高压蒸汽灭菌器,并按期检查和验证。
9.在实验室内配备生物安全柜。
10.设有洗眼设施,设有紧急喷淋装置。
11.实验室内窗户自然通风,有防虫纱窗。
12.有电力供应和应急照明,实验室内培养箱、生物安全柜、冰箱等都设有备用电源。
13.实验室设有在黑暗中可明确辨认的应急安全出口标识。
14.实验室门上贴有生物危害标识,未经负责人许可,其他外来人员不得入内。
(二)呼吸道传染病实验室个人防护要求
1.个人防护用品是减少操作人员暴露于气溶胶、飞溅物和意外接种风险的屏障。应根据实验的性质选择个人防护用品。任何实验室操作都必须做好个人防护。离开实验室前,实验室人员应脱去防护用品并进行手卫生。
2.个人防护用品主要包括帽子、医用防护口罩、实验室工作服、护目镜、手套、鞋套、隔离衣、防护服、呼吸罩、面罩等。帽子、口罩应符合国家相关标准。手套是经过微生物防护认证的一次性乳胶、乙烯基、丁腈手套等。实验室工作服一般为长袖,前系扣,进行呼吸道传染病感染风险较低的操作时穿着,隔离衣应为长袖,有弹性袖口(长度至少30mm),隔离衣为后开口,防护服为前拉链式开口。
3.隔离衣和防护服的使用:主要用于人体与外部环境的隔离,安全作业。
4.呼吸防护用具的使用:用于职业性呼吸防护,阻隔感染性微生物颗粒(如病毒,细菌,霉菌,炭疽杆菌,结核杆菌等)进入呼吸系统,保证呼吸安全。
5.手套的使用:预防样本、试验物品上的病原微生物传播给实验室人员。
6.鞋套和工作鞋的使用:清洁区或潜在污染区进入污染区时应穿鞋套或换工作鞋,离开污染区应脱去鞋套或工作鞋。
7.帽子的使用:呼吸道传染病相关检测试验时均应佩戴。
8.手卫生:呼吸道传染病实验室工作人员应熟悉并进行洗手和卫生手消毒。适用范围:呼吸道传染病相关检测试验前后。
9.处理呼吸道传染病活菌时,应先对微生物室进行紫外线消毒半小时以上,实验室人员穿好个人防护用品后,开启负压系统(在有条件的情况下),方能进入微生物室,再开启生物安全柜,所有操作均需在生物安全柜内进行。
(三)呼吸道传染病实验室生物安全消毒管理
1.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采血必须一人一针一管一带一纸,操作前应洗手或手消毒,感染病人标本要专室、专台、专人操作。
2.无菌物品(纱布、棉签等)及各种消毒剂应在有效期内使用。
3.保持实验室整洁,定时开窗通风,实验室每日用紫外线照射消毒。
4.每日对检验台面、椅子、门把手等物品表面用含有效氯500mg/L的消毒液擦拭,进行常规消毒,被血液污染的台面用含有效氯2000mg/L的消毒液随时消毒,并做到卫生用具专室专用。
5.每天工作结束后立即用含有效氯500mg/L消毒液拖地,被血液、体液污染的地面用含有效氯2000mg/L的消毒液随时消毒,并做到卫生用具专室专用。
6.实验室产生的病原体的培养基、标本和毒(菌)种保存液等实验室废弃物放入双层黄色包装袋,经高压蒸汽灭菌后按照医疗废物处置。
7.使用后的一次性医疗用品及医疗垃圾废弃物按医疗废物相关规定处理。
(四)实验室废弃物处理
1.废弃物处理的目的是防止疾病传播,保护环境,保障人体健康。在相关检测实验室中有直接或者间接感染性、毒性以及其他危害性的废物均需进行废弃物处理。
2.按照《医疗废弃物管理条例》(GB 19489—2008)的规定,医疗废物分为感染性废物、病理性废物、损伤性废物、药物性废物、化学性废物五大类。
3.对于医疗废弃物应进行分类收集处理,杜绝医疗废物与生活垃圾混合收集的现象存在。感染性废弃物应置带有生物危害标识的专用塑料袋内密封运送、高压处理,消毒后运送和无害化处理,医疗废物垃圾桶盖上须贴有明显的生物危害标识。
4.各医疗机构要按照要求建立医疗垃圾分类收集、专人管理制度,并加上识别标识。
5.携带或疑似携带呼吸道传染病的废弃物均应按照感染性废弃物进行处理。最常用的也是最有效的处理方法为高压蒸气灭菌法,适用于固体或液体废弃物。灭菌条件为121℃条件下,维持30min。
6.废弃物应当天处理。收集未经过高压灭菌的废弃物的工作人员,应佩戴适宜的帽子、口罩、工作服、手套、防护面罩等,收集后尽快高压灭菌。
7.每次高压灭菌处理废弃物均应填写废弃物处理记录,保存记录备查。
8.应使用灭菌化学指示检测试纸或其他方法检测灭菌效果。
痰标本采集的感染管理
1.呼吸道传染病患者或者可疑者留取痰标本的过程极易产生气溶胶,容易发生呼吸道传染病的暴露,相关医务人员应采取必要的隔离防护措施。
2.呼吸道传染病患者应在留痰室或者空旷的室外区域留取痰标本。
3.医务人员指导患者正确留痰。
4.协助采集痰标本或者执行诱痰操作的医务人员应佩戴医用防护口罩、手套或者其他必要的个人防护用品。
5.采痰结束后,应注意现场的清洁、通风和消毒。
6.痰标本应留置在带盖的痰标本盒内,在运送过程中避免泄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