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小学数学教学整合信息技术途径

小学数学教学整合信息技术途径

时间:2023-08-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录像中被采访的教师分别提供了本校三个年级的总人数和体育达标人数,要求学生比较三个年级的体育达标情况。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几何画板软件可为学生提供自我动手、探索问题的机会。此外,学生还可以使用几何画板自己做实验来发现、总结一些数学规律和数学现象。

小学数学教学整合信息技术途径

1.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呈现趣味性的学习情境

由于小学生具有好奇、好动、有意注意时间短、持久性差等特点,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创设学习情境,不仅可以传递教学内容,还可以调节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案例1】

《数数》一课中,设计色彩鲜艳的花朵、形象生动可爱的小动物等作为课件内容,以引起学生的审美感,有时还用拟人化的手法,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去想象。在教学“比较”时,课件先呈现一片草地,绿草如茵。“小朋友,你们见过草地吗?草地上的景色是怎样的?”接着,画面上又出现母鸭和小鸭,“鸭妈妈也带着它的孩子们来了。”“大家在草地上玩得开心吗?”“开心!”……

这样,美丽的画面和学生生活体验融合在一起,欢悦的笑容已经在孩子们的脸上绽开。于是转入鸡妈妈和鸭妈妈的对话。鸭妈妈对鸡妈妈说:“我的小鸭比你的小鸡多。”而鸡妈妈却对鸭妈妈说:“不对,我的小鸡比你的小鸭多。”怎样知道鸭妈妈的孩子多,还是鸡妈妈的孩子多呢?这就引发了比多比少的问题。学生经过讨论后,决定让小鸡和小鸭分别排队,然后一个对一个,就把多少比出来了。这样,学生饶有兴趣地学会了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两个数量的多少,同时又受到了美的熏陶。

(2)通过信息技术提供真实的学习材料

数学来源于生活,用于生活。小学数学中大量的知识都有其现实的原型。要帮助学生认识数学与现实的联系,必须结合教学内容,向学生提供、展示足够的来自现实的学习材料。信息技术许多时候在这方面可以发挥很好的作用。

【案例2】

教师在百分比教学中,让学生看一段现场采访的录像。录像中被采访的教师分别提供了本校三个年级的总人数和体育达标人数,要求学生比较三个年级的体育达标情况。通过录像提出问题,给学生提供了一个真实的学习题材,使学生真切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同时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建立了百分数的概念,把学数学与用数学有机地结合起来。

(3)创设情境,激活学生已有经验

在小学数学学习阶段,许多数学概念的建立是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的。以适当的方式激活学生的认知经验是教学中必做的工作。

【案例3】

小学一年级分类教学时,尽管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有了较丰富的分类经验,但限于学生的语言能力,用文字或口语来激活学生相关的经验往往不易取得良好的效果。教师在教学时可先向学生播放一段超市购物的录像。生动的画面很快会帮助学生回忆出经历过的生活经验,面对有序的超市物品存放场景,再加上教师的语言引导,学生很快便领会了分类的含义。(www.xing528.com)

2.利用信息技术的动态演示功能,解决重点、难点问题

由于数学的抽象性,学生在学习某些内容时,常常难以掌握,从而形成了所谓的“教学难点”。而粉笔加黑板的传统手段对于克服这样一些教学难点也往往捉襟见肘,但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可以有效地把抽象的、难理解的数学内容具体化、形象化,通过动态演示等方法可以弥补传统教学手段在直观感、立体感和动态感等方面的不足,从而有利于在课堂教学中突破教学难点。

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由于小学生生活知识面窄,感性知识少,抽象思维能力较弱,运用信息技术能直观、形象地把整个过程显示出来,可以给学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为他们学习数学知识架设一座由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过渡的桥梁,帮助他们理解知识。

【案例4】

“相遇问题”是小学数学教学中有相当难度的一类应用题,在教材中既是重点,又是难点。巧妙地运用多媒体手段把学生难以理解的抽象问题,通过直观形象的图文形式加以强化,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学中展示课件:屏幕上出现一条笔直的公路表示“全程”;按任意键后,又在公路的两端出现两辆汽车表示“相对而行的两个物体”;再按任意键,两辆汽车在“隆隆”声中向前行驶表示“相对而行”,在两辆汽车重合时按任意键,汽车刹住并表示“相遇”,两辆汽车经过的路线用不同颜色的线条来表示;同时,在副画面上有一个钟表,它随着汽车的运行而运行,随着汽车的停止而停止,它展示给学生的结论是:两物体相遇时所用的时间相同。由于增强了感知度,教师不用讲,学生已经在声、光、色、形中明白了诸如“相对、相反、相遇、路程”等词语,从而加深了对内容的理解,并体会到知识的“动态生成”过程,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分析问题能力。

对于一些数学概念,小学生由于受年龄特征和生活实践的制约,无法通过文字来有效地理解,此时可以利用多媒体为学生铺路搭桥,逐步降低思维难度,有效地达到理解概念的目的。

【案例5】

在教学“时、分、秒”时,事先制作一个大钟表,上面的大格和小格都显示得很清楚,点一下运行,时针、分针和秒针同时走动,点一下暂停,可让学生读出钟表上的时间,也可拖动秒针或分针自动转动,使学生明白秒针走一圈,分针走一小格,分针走一圈,时针走一小格,生动形象地使学生对时、分、秒有了深刻的认识。

3.利用信息技术创设自主探究的学习环境

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自己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造性思维能力,这是教育的最终目标。在实现这种目标的教学中,信息技术扮演着“研发工具”的角色。很多工具型教学软件都可以为研究性的教学和学习提供很好的支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几何画板软件可为学生提供自我动手、探索问题的机会。当面对问题时,学生可以通过思考和合作,提出自己的假设和推理,然后用几何画板进行验证。此外,学生还可以使用几何画板自己做实验来发现、总结一些数学规律和数学现象。

4.利用信息技术实时评价,及时收集教学反馈信息

传统教学中,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效果往往要通过批改学生作业或测试才能了解到,学生得到评价和学生反馈的信息都相对滞后。在信息技术环境下,计算机的交互性可以提供各种丰富多彩、生动活泼、容量大、反应快的反馈信息。这使得在信息技术支持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布置电子作业,利用计算机良好的人机交互界面,将学生作业的完成情况及时反馈给学生,让学生更好地知道自己的知识缺陷,参与到主动学习中去;同时,教师也可以通过后台及时了解学生完成作业的情况,掌握学生的学习效果,及时对教学内容做出调整,进一步优化教学设计,实现教与学的双向良好互动,从而提高教学效率,提高教学质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