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教育活动的设计样式多种多样,不同的学前教育活动特点决定了学前教育活动的设计样式不同。这里从活动对象的关联程度的视角,分别对学前领域教育活动、学前主题教育活动及学前区域教育活动的设计规范作出说明。
1.学前领域教育活动设计
学前领域教育活动是学前教育中常见的一种教育活动。学前领域教育活动根据活动对象的关联度,将幼儿园的教育活动划分为几个领域,一般包括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个领域。
学前领域教育活动是从教师出发,由教师设定教育内容,按领域的特点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教育活动的过程。学前儿童在领域教育活动中获得的知识比较系统,教师的作用比较突出。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的设计过程中要注意把知识传授与学前儿童兴趣结合起来,把教育目标和教育方法结合起来。总的来说,就是既要顺应学前儿童的自然发展,又要将学前儿童的发展纳入社会所需要的轨道。
学前领域活动设计时需要注意以下几方面:
(1)教育活动设计中体现领域特点
不同学习领域的教育活动在教师的教学和学前儿童的学习方面是有不同的规律和要求的,教育活动设计要符合这些规律和要求。
学前儿童健康应该是学前儿童在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等方面都表现出健全的状态。近些年来,人们更重视让学前儿童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学习以积极的方式保护生命以及处理自己与环境和他人之间的关系。健康教育活动不仅有正规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也有在常规生活中贯穿的教育活动。
语言教育活动为学前儿童创设支持性语言教育环境,让学前儿童乐于表达、善于表达。学前语言教育的内容主要有丰富学前儿童的词汇,培养学前儿童聆听和讲述的能力,讲述与朗诵学前儿童文学作品。
社会学习涉及学前儿童自身、自己与他人、自己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
科学教育活动是科学启蒙教育,它使用学前儿童可以亲历和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目的重在激发学前儿童的认识兴趣和探究欲望。
艺术教育活动以学前儿童为本,强调学前儿童艺术教育对儿童自身的影响和对学前儿童发展的促进作用。美术教育和音乐教育都是艺术教育。艺术教育活动设计就是在学前儿童认知、情感、技能三方面整合的基础上发展学前儿童的审美表现力和审美创造力。
(2)领域之间相互渗透
各领域教育活动都有自己的特点,但是领域教育活动也不是完全分割、各自独立的。各领域教育活动之间的渗透更有利于学前儿童保持对教育活动的兴趣。《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各领域的内容相互渗透,从不同的角度促进幼儿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发展。”
例如,为了让学前儿童理解一些常规的卫生习惯知识,教师经常会在健康教育活动中加入一些朗朗上口的儿歌。如“手拿花花杯,喝口清清水,抬起头、闭着嘴,咕噜咕噜吐出水”。儿歌将刷牙的全过程形象易懂地呈现出来,适合学前儿童的心理特点,易于被学前儿童接受。有条件的话,教师还可以带领学前儿童参观牙医门诊室。这样,健康教育活动与语言、社会教育活动就实现了相互渗透,可以说任何一种教育活动都不可能完全离开其他教育活动。
学前领域活动内容的选择和组织可以立足于现有教材,但是不能拘泥于教材。教师在利用教材内容时,既要对同一个活动内容或作品素材尽量从不同层面进行挖掘和内容设计,又要从学前儿童的视角出发分析素材所蕴含的核心经验,从而设计出适宜的教育活动目标和内容来。
例如,中班语言领域活动“家”用到一首儿歌:
蓝蓝的天空是白云的家,
密密的树林是小鸟的家,
绿绿的草地是小羊的家,
清清的河水是小鱼的家,
红红的花儿是蝴蝶的家,
快乐的幼儿园是小朋友的家。
这首儿歌中的天空、白云、树林、小鸟等是学前儿童非常熟悉的事物,“蓝天是白云的家”对于幼儿园中班的儿童来说不存在理解上的任何困难,所以,教师不宜把活动目标定位在“熟悉”“理解”与“掌握”儿歌上,内容也就不应放在反复地看图讲解、提问与复述儿歌上。同时,该儿歌表现出句式统一、简单、重复,对仗工整的特点,非常适合仿编,学前儿童只需要欣赏一两遍就能掌握句子的结构特点,教师可提供另外几种事物的图片,启发学前儿童在原有儿歌基础上续编儿歌。
1.(2019年下半年《保教知识与能力》)中班下学期,陈老师发现,班上仍有一些幼儿会抢别人的玩具,他们的理由是:“我喜欢这玩具,我要玩。”请设计一个教育活动,解决上述问题,要求写出活动名称、活动目标、活动准备及活动过程。
2.(2021年上半年《保教知识与能力》)幼儿园准备组织一次春游,大一班的小朋友很高兴,有的说要去这里玩,有的说要去那里玩;有的说坐地铁去,有的说还是乘汽车好;有的在谈论自己要带什么美食……陈老师想,既然小朋友有这么多问题,那么是否可以生成一个教育活动,带着小朋友一起研究解决这些问题呢?
要求:请帮助陈老师设计一个“我们要去春游了”的教育活动,写出活动目标,活动准备和活动过程。
2.学前主题教育活动设计
主题教育活动是一种幼儿园综合性课程,由一系列主题教学活动组成。
主题教育活动以主题开始,将教学内容综合到一个网状的主题之中。主题的开展可以由教师确定活动目标和活动内容,也可由学前儿童根据与主题有关的学习经验发起活动。主题教育活动是当前幼儿园中最为盛行的教育活动之一。主题教育活动设计不同于“整合科目”的教育活动设计,在“整合科目”的教育活动设计中,设计者首先注意的是目标,活动以这些目标的实现为出发点和归宿;而在主题教育活动设计中,活动目标可以由设计者预设,也可以由学前儿童生成。也就是说,主题教育活动中教师先根据学前儿童的生活经验和主题,选择活动内容,再根据内容,设置活动的目标,而这些目标具有相对性和可变性。
设计者在设计主题教育活动时应该遵循以下几个要求:
(1)要尊重学前儿童兴趣
主题教育活动与领域教育活动相比最大的特色在于主题的确立来自儿童兴趣。主题教育活动的结构化程度较低,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往往是发起者和引导者,主题的完成是学前儿童和教师共同努力的结果。
例如,在主题教育活动“清明节”中,“祭扫”能否放到主题活动中来?教师是对“祭扫”避而不谈,还是在课堂上大大方方地展现?如果展现,又应该怎样展现?祭扫是清明节的传统,如果设计者在主题教育活动中对祭扫避而不谈就违背了学前课程生活化的根本特性。设计者关键是要抓住儿童对祭扫的经验储备,从正面引导学前儿童对这种略带神秘色彩的传统民俗活动的兴趣。
(2)必须突出主题
多个教育活动能够以网状系统联系在一起的依据就是它们拥有一个共同的主题。只有主题突出,才能使教育活动按照一条主线进行而不至于杂乱无章。例如在“亲亲泥土”这个主题活动中,无论是以科学探究为主线,还是以艺术表达为主线,都必须要围绕“泥土”这个中心话题开展活动。
(3)应体现整合性的特点
主题教育活动的整合应该是自然的、有机的,符合学前儿童身心特点和兴趣的,而不是设计者的生拼硬凑。如在讲“螃蟹”这个主题时,螃蟹的生长特点、身体结构、营养价值等很自然地就涉及了科学领域、健康领域的活动;学前儿童在主题教育活动进行的过程中自由发表观点、查找材料、阅读书籍,也就是发展了学前儿童的语言。所以没有必要一定让儿童坐在那里跟着教师学习一首儿歌、跳一个舞蹈。
主题教育活动设计的整合性还包括学前儿童内部经验的完整性。在主题教育活动设计中,教师往往将注意力过多地指向课程的外部,忽视了学前儿童的主动建构过程,结果,主题教育活动仍然带有很强的“教师中心”特点。教师编制的主题网络一般只是对大部分学前儿童感兴趣的内容的初步把握,不可能吸引所有学前儿童的兴趣,也不可能满足所有学前儿童的求知欲望。因此,在主题教育活动设计中,教师要注意给学前儿童空间和时间,让学前儿童自主选择,学前儿童在根据自己的兴趣自主选择的过程中大大丰富了教师最初的主题网络。(www.xing528.com)
1.(2019年上半年《保教知识与能力》)最近,大三班许多小朋友用大大小小的纸盒制作小汽车等物品,马老师发现,制作的汽车装饰不太一样,但结构差不多,往往只有车厢、车轮、车灯等。马老师认为可以根据这种情况生成一个“汽车”主题活动,引发幼儿的深度学习。请帮助马老师设计“汽车”主题活动。
要求:
(1)写出主题活动的总目标。
(2)围绕主题设计三个子活动。写出其中一个子活动的具体活动方案,包括活动名称、目标、准备和主要环节。
(3)写出另外两个子活动的名称、目标。
2.(2020年下半年《保教知识与能力》)材料:为了帮助小班新入园的幼儿尽快适应集体生活,余老师准备开展“高高兴兴上幼儿园”系列主题活动。请围绕该主题为余老师设计三个子活动。
要求:
(1)写出主题活动总目标。
(2)写出其中一个子活动的活动方案,包括活动的名称、目标、准备和主要环节。
(3)写出另外两个子活动的名称、目标。
3.学前区域教育活动设计
教师在设计区域活动时要考虑到区域活动与课程的关系、区域的布置、区域的材料投放、区域中学前儿童和教师的地位和角色等问题。
(1)区域活动与学前课程的关系
区域活动自由、自主的特点可以满足不同学前儿童的发展需要,区域活动更关注、尊重学前儿童的个别差异,学前儿童可以在自己感兴趣的活动中获得个性化的学习和发展。区域活动弥补了集体教育活动形式同一时空、同一学习方式的缺陷,学前儿童在区域中自由探索,对课程所构建的知识内容体系起到了一个平衡和弥补的作用。
例如,在开展“蝌蚪和青蛙”的科学教育活动时,教师可以在科学区中投放一盆蝌蚪作为学前儿童的观察对象。教师应该在科学活动开展之前投放材料,目的是让学前儿童主动观察,产生对蝌蚪变青蛙的兴趣,此类观察活动也是学前儿童的经验储备过程。一些学前儿童对教育内容的理解要慢一点,教师可以考虑延长材料的投放时间,让这些学前儿童可以继续探索与观察。再如,教师在教完折飞机后将折飞机的示例图贴到美工区中,一些当时没有学会的学前儿童根据图例渐渐地就学会了折飞机。
区域活动设计应该与课程紧密结合起来,二者分割只会降低教育效果,浪费教育资源。
(2)区域的组成和位置
区域可以划分为图书阅读区、积木建构区、科学区、美工区、音乐区、玩具操作区、休息区、展示区等。
区域活动有动有静,教师只有对区域位置安排妥当才能使各区互相不受干扰,区域设计时尽量将需要安静的区域(图书阅读区)和比较热闹的区域(音乐区)分开。同时,各个区域既是相对独立的空间,也要便于各区域之间的互动,可以利用屏风、矮柜、橱柜等将各区隔开,为学前儿童营造一个独立、开放、可变、通透的区域空间,便于学前儿童的独立探索和相互交流。区域位置并不是一成不变,教师应该根据活动的需要而随时对各区域进行适当调整。教师除了考虑学前儿童的兴趣需要,还应该站在教师的立场上考虑区域的位置设计,避免“死角”,保证教师的视线应该能达到所有的区域,便于教师对各区域学前儿童的观察和指导。
(3)材料的投放
材料是区域活动中学前儿童的操作对象,是学前儿童发展和活动的媒介,材料蕴含着教育者的教育理念,也承载着教育者的期望和智慧。材料的提供和投放是区域环境创设的关键,教师必须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才能满足学前儿童需要,实现学前儿童发展的目标。
区域材料投放要丰富,保证每个学前儿童都能得到使用材料的机会。
①材料的安全性。材料要经过清洗消毒,尤其是那些利用废旧物品改造的玩具,一定要做好消毒工作,保证学前儿童活动时的卫生和安全。学前儿童健康发展是幼儿园工作的首要任务,任何活动都必须遵循这个原则。
②材料的丰富性和可探索性。教师要为区域活动提供足够的、适宜的材料,包括为不同的区域提供不同材料,为同一活动内容提供不同的材料。如在关于“沉与浮”的区域活动中,教师需要在科学区投放小木块、塑料块、铁片、硬币等不同的材料吸引儿童对材料的兴趣,丰富学前儿童的探索经验。设置区域的目的就是让学前儿童自主探索、自由发展,这就要求材料不仅要丰富还要有可探索性,学前儿童在动手的时候,也要动脑。区域活动不能只追求表面的热闹,而对学前儿童的本质发展没有帮助。
③材料使用的多样性。开发材料的“一物多玩”有利于学前儿童智力发展,也可以降低材料投放的成本。例如一个矿泉水瓶子就可以有很多种玩法,可以将瓶子装饰成一个小花篮摆放在娃娃家,也可以在瓶子中装入不同的颜料放在科学区观察颜料混合后的颜色变化,还可以将瓶子黏合在一起为积木区盖所小房子等。
④材料的相对稳定性和变化性。材料的相对稳定性体现不同区域活动的特点,但是材料也必须随活动内容、学前儿童的需要与兴趣等多种因素的变化而相应地进行不同程度的调整。此外,教师撤走和投放材料的过程应该是渐进的,而不是突然地撤走所有原有材料和全部投放新材料。
⑤学前儿童参与材料的提供和投放。学前儿童参与材料的提供和投放可以提高学前儿童对材料的兴趣。每个学前儿童背后都有一个可利用的家庭和社区,让学前儿童参与材料的提供和投放也是幼儿园、家庭、社区三者紧密结合的体现。
思政之窗
斗转星移,移不走雷锋的灵魂;岁月流逝,逝不去孩子心中的热忱。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也是毛主席“向雷锋同志学习”题词58周年。为弘扬雷锋精神,培养乐于助人的优良品质,在这春意盎然的季节,以“传承雷锋精神,涵养红色品格”为主题的雷锋月活动“雷锋的故事”在快乐星球实验幼儿园悄然上演。大班的孩子在老师们的带领下走进小班教室,帮弟弟妹妹穿衣、穿鞋、整理床铺,体现了作为哥哥姐姐的一份责任与担当。中班老师带领孩子们在幼儿园里开展大扫除活动,孩子们把园门口、操场上、草丛中、滑梯周围等处打扫得干干净净。孩子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弘扬着雷锋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雷锋精神,人人可学;奉献爱心,处处可为;积小善为大善,善莫大焉。”当有人需要帮助时,如果大家都能搭把手、出份力,社会将会变得和谐美好。
一、简答题
1.什么是学前教育活动?它有哪些特点?
2.学前教育活动具有哪些要素?这些要素各自具备什么意义?
3.学前领域教育活动设计需要注意什么问题?
4.学前主题教育活动设计有哪些要求?
二、实践应用题
观看一个学前教育活动的录像,分析该学前教育活动设计是否规范,符合或者违背了学前教育活动设计的哪些原则。
【拓展资源】
国家级资源共享课程——幼儿园教育活动的设计与实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