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兴趣性原则
兴趣是学前教育活动开展的驱动力和出发点。学前教育活动内容必须是符合学前儿童兴趣的,是学前儿童真正关心的和需要学习的;否则,非但不能体现学前儿童是学习活动主体的特点,而且让学前儿童学会应付教师,活动变得“走过场”。如本章前的案例,探究大蒜头如何倒立起来对于学前儿童来说并没有意义。如果教师考虑到学前儿童的学习需要,可以先在活动室内投放一些大蒜,引导学前儿童用各种感官感知大蒜的特点,尤其是大蒜的气味,讨论大蒜如何种植,并试试自己做大蒜发芽的实验。这样的设计与组织不仅会激发学前儿童对大蒜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而且还会促进儿童思维能力、动手能力等方面的发展,而不至于出现那样一种表面热闹实际无意义的状况。
2.灵活性原则
学前教育活动设计本身不是目的,学前活动设计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学前儿童的学习与发展。所以,尽管活动设计中确定了“小目标”,但教师心中要有“大目标”意识,这个大目标就是学前儿童的学习与发展。也就是说,教师在实施设计好的教育活动时,如果学前儿童的学习兴趣与需要正好与活动的目标与内容相符,则按事先的设计方案进行;如果出现了不相符的情况,则需要考虑预先设计的局限性并对这种设计进行调整,有必要时甚至放弃,从学前儿童的兴趣与需要中产生新的教育活动目标和内容,即对原有的活动进行再设计。(www.xing528.com)
3.联系性原则
学前教育活动内容的选择和组织必须要遵循联系性原则。联系性一方面表现在活动内容中设计的概念之间的纵向发展联系,确保由已知到未知、由整体到部分、由一般到个别,不断分化;另一方面表现在教育活动内容之间的横向联系,从横向方面加强活动内容所涉及的相关概念之间的联系,以及知识、技能、情感各部分内容之间的协调衔接,以促进学前儿童融会贯通去学习,并保证学前儿童的协调发展。此外,与学前教育活动设计的联系性相呼应,教师还应将教育活动的目标、内容、过程、形式与手段、环境与材料等联系起来,相互协调,对学前教育活动进行整合化的设计,以期达到教育活动效果的最优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