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如戏,戏如人生。人生像演戏,又像是一场几十年的游戏。我们却总是害怕孩子玩得太开心而忘记了正事,总是催促着孩子快点成长,赶紧成为其他家长羡慕的对象。
家长急着让3岁的孩子学习4岁才懂的知识,5岁时又抢着学习6岁的东西,6岁时又努力给孩子灌输初中才学的东西……结果孩子表面什么都会了,内心对学习的兴趣与生活的乐趣却都在家长的催促中消失得无影无踪。他们开始变得对学习内容没有好奇心,对艰深的课程缺乏学习兴趣,上课不认真听讲,注意力无法集中,等等。
许多知名人士曾说过,他们年少时曾受到父母的极度催逼,结果留下了难以抹去的创伤。比如美国神童诺伯特·威纳,他11岁上大学,14岁毕业,18岁在哈佛大学获博士学位,这是令多少家长向往的美梦啊,可是我们只看到威纳表面上的成绩,却不知道他在青年时期经常患有精神抑郁和心理障碍。在他的自传里,他痛心疾首地回忆了因父亲而备受压抑的情景:一有错误就得立刻改正。开始讨论时,父亲往往采用轻松愉快的交谈口吻,一旦出现错误,这种口吻便会戛然而止,继而这位和蔼可亲的慈父一下子变成了冷酷无情者。
许多儿童渐渐泯灭了自己的个性,他们努力变成父母希望的样子。在某种程度上,这些孩子内心觉得父母爱的施予要视自己的成功而定,他们很多时候甚至在内心怀疑父母并不爱他们,而是爱符合他们期望的孩子。
孩子变得如同家长所期望的优秀又能怎么样呢?孩子付出的代价太大了:他们牺牲了原本应该无忧无虑的童年;他们牺牲了太多与小伙伴们无拘无束玩耍的时间;他们外表年纪轻轻,可是内心却已经苍苍老矣,对生活没兴趣,毫无安全感可言,人生幸福感极低。这样的优秀付出的代价太大了。
在我的同学逼着和云云年龄差不多大的孩子在家写功课的时候,在他们学习各种暑假兴趣班的时候,我带着云云参观了长沙各地的博物馆,观赏了各种各样的矿石,看到了恐龙、海马象的化石,知道了文字的起源,了解了文字原来是写在各种不同材料上的,我们还看了各种各样出土的金属制品、陶瓷器、玉器等等。有些需要我耐心地讲解,有些我们是听解说员一条一条解说,有些我们只是走马观花式的路过。每年暑假我们都要去逛几次,只为开开眼界,就为云云看得高兴。我们还去各种游乐场玩耍,找小伙伴一起游泳、玩沙画、玩海洋球、玩蹦蹦床、玩水枪大战、玩摩天轮、玩丛林飞鼠、玩各种碰碰车等等。她每次都玩得满身大汗,兴奋不已。我们去户外寻宝,踏青,欣赏各种美景,认识各种奇形怪状的虫子、花朵、树叶,云云走很远的路都不喊累,总是拉着我们的手一直往前,往前……(www.xing528.com)
英国有句谚语说得好:“整天用功不玩耍,聪明孩子也变傻。”在游戏中学习是幼儿的特征,游戏的过程就是孩子学习的过程。带孩子玩耍,他见的多,自然认识的多;问的多,了解的也多,知识面也比别的孩子更广阔,人际交往的时候更有谈资,无形之中也积累了大把的作文素材。
即使家长没有那么多时间带孩子出门去疯玩,总可以让孩子多玩玩具,多做游戏吧!你认真观察过孩子玩玩具吗?他们一边玩玩具,一边动手,一边不断思考,有时候还不断提问,期望了解事情的真相。他们想知道:不倒翁为什么不倒呢?陀螺为什么会转呢?游戏不仅锻炼了孩子的动手能力,激发了他们的想象力、思维力,也启迪了他们的智慧。
玩是孩子的天性,也是人类的天性。
家长要允许孩子适当玩耍,并加以适当引导,这才是教育之道。孩子的创造力往往不是坐在那里拼命学习得来的,而是通过玩耍、游戏得来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