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MAHA
美国的很多州政府所在地都不是该州的最大城市,内布拉斯加也是如此。在内布拉斯加州,最大的城市是奥马哈,人口40多万,州府林肯位居第二。
提到奥马哈很多人并不熟悉,但对巴菲特这个名字全世界都耳熟能详。奥马哈是世界股神巴菲特的故乡。
朋友说,如果到奥马哈,一定要做三件事:第一、看看伟人巴菲特在奥马哈的家——一座不高不大不美、普普通通的民居;第二、游览奥马哈动物园,门票十几美元,其中的沙漠馆和夜行动物馆位居全美第一。第三、品尝奥马哈牛肉,鲜嫩多汁的奥马哈牛肉是响当当的世界著名品牌,在超市每磅6美元左右。
2013年11月10日周末,谢阿姨开车带我和咪咪,第二次来到奥马哈动物园。动物园占地面积非常大,有令人毛骨惊然的昆虫馆、稀有动物繁多的热带雨林馆、阴暗的夜行动物馆、号称全美最大的沙漠动物馆、神秘的水族馆和小型动物亲密接触区。
第一站是昆虫馆。大大小小的玻璃箱是各种昆虫的家,有蟑螂、甲虫、蝎子、白蚁、蝴蝶等,种类繁多。一位穿着蓝色工作服的女士指着透明的箱体介绍:“每个箱体中都有虫卵、幼虫和成虫的个体,大家可以观察这些昆虫的成长历程。”我知道昆虫是地球上数量最多的动物群体,它们的踪迹几乎遍布世界的每个角落。看着眼前这些密密麻麻的虫子蠕动在树叶上、土层里,我只想快点儿离开。
热带雨林馆优美宜人。飞流直下的瀑布、潺潺流淌的溪水、枝繁叶茂的植物、狭窄得只容一人通过的吊桥、虬枝缠绕的秋千,让我感觉似乎置身在热带原始森林。山谷下,一头黑白两色的家伙吸引了我。它外形看起来像猪,不同的是,头部、肩部、前肢和后肢是黑色的,其余部位都是白色。这个对我来说陌生的家伙,是一种濒危动物,叫“马来貘”。黑白分明的保护色使其在月夜下能和周围环境融于一体。“马来貘”的邻居是生活在亚马逊河流域的两种稀有鱼类,体型硕大的银龙鱼和长有牙齿的锯腹脂鲤。银龙鱼能跳出水面两英尺,捕食生活在低矮树枝上的大甲虫。锯腹脂鲤可以凭借有力的牙齿,碾碎蜗牛、果核和水果。热带雨林馆中的稀有动物真的不少,希望多少年之后,人类在地球上仍然能看到它们生活的足迹。
迈步进入夜行动物馆——一个太阳照不到的地方。这里永远是阴森恐怖的夜。眼前一片漆黑,停顿片刻后,才慢慢适应昏暗的光线。我小心翼翼地挪动脚步,猛然间低头,被眼前的一切吓出一身冷汗。双脚下是一个圆形的大洞,闪着微弱的蓝光。两只水豚正在下面缓慢地游动。就在我要大呼救命的时候,咪咪拉了拉我的衣角,嘿嘿地笑了两声,诡秘地问:“刺激不?”我睁大眼睛,这才发现,原来在自己和两只水豚之间隔了一层透明玻璃。惊魂未定,我行动更加谨慎。夜行动物已经适应了黑暗中的生活。它们有的眼睛具有夜视功能,可以感知红外光;有的眼睛虽然失去了视觉,但却能依靠耳朵“看清”周围的世界。总之,在这样的环境中,暗处的它们对我一目了然,而明处的我却只能尝试着去寻找它们。
夜行动物馆和沙漠动物馆,是奥马哈动物园的两大特色。沙漠馆闷热干燥,但和热带雨林相比,生命的色彩却毫不逊色。有根系发达、叶片肥厚的仙人柱、仙人掌、仙人球,有适应高温缺水环境的沙漠狐、沙漠鼠和响尾蛇。生命是伟大的,它如一朵坚韧不拔的奇异花,无论是不见天日的原始丛林,还是严重干旱的大漠黄沙,但凡有一点希望,但凡有一点生机,它都会不计代价地盛开,怒放。
从奥马哈游玩归来,回到林肯的家,夜色已深。但我一点也不疲惫,心里仍陶醉于白天徜徉动植物园的兴致中。刚走进家门,我便急不可耐地问:“妈妈,在奥马哈必做的三件事中,我们还差一件。什么时候去看巴菲特的家?”
“明天要上学,周末吧。去之前,你先在网上查查巴菲特的家庭地址。”
林肯到奥马哈只有1个小时车程,我们的车停在一座陈旧的小楼前,四周没有高墙,没有栅栏。楼门前的石板路干干净净,两边的草坪修剪得整整齐齐。根据导航的地址,这就是巴菲特的家。沃伦·巴菲特,这位享誉全球的世界富豪,真的生活在这朴实无华的老宅中吗?
甬道上,一对年轻夫妇牵着狗走过,妈妈迎上去:“请问,巴菲特先生住这吗?”
“是的。”
“噢,我说的是世界大富豪巴菲特。”妈妈紧跟着补充道。
“当然,就是他。”夫妇俩笑了。听他们的口气,这里住的似乎既不是股神巴菲特,也不是世界大富豪巴菲特,而只是一位普通的邻居而已。(www.xing528.com)
12岁的我对巴菲特了解不多,倒是回国后,旁人听说我曾去看过沃伦·巴菲特的房子时唏嘘不已的表情,勾起了我对他的兴趣。
这位出生于1930年的金融界天才,有着传奇的生活经历。17岁进入宾夕法尼亚大学学习,由于不喜欢宾大教授的空洞理论,两年后转入内布拉斯加大学,19岁大学毕业,20岁申请哈佛,被拒,而后进入哥伦比亚大学商学院,师从“价值投资之父”本杰明·格雷厄姆教授,21岁获得经济学硕士学位。
巴菲特从白手起家开始,依靠勤奋的工作态度、敏锐的经济头脑和异禀的投资天赋,在世界经济史上,勾画出了一部翻云覆雨般的投资传奇。
在回忆早期的求学经历时,巴菲特说:“当哈佛对我说‘不’的时候,我很沮丧,因为不知道如何向父亲交代。但事实证明,这是再好不过的结果。之后我在哥伦比亚大学的教授名录中看到了熟悉的名字——本杰明·格雷厄姆。于是欣喜地给他写了一封信,内容是‘尊敬的本杰明教授,您好!我读过您的书,非常喜欢,但是原以为您已经过世了,现在我想成为您的学生’。”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本杰明·格雷厄姆既是一位著名的教授,也是一位真正的投资人。这位将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的“华尔街教父”为巴菲特日后的发展提供了很大的帮助。听我父母说,中国的大学常把教学和科研割裂开,而教学名师们多数没有科研经历,只负责讲课。不知在他们的课堂上,理论和实践是如何结合起来的呢?
巴菲特喜欢阅读和思考。巴菲特曾经对妻子苏珊说:“我读着别人都能读到的书,却赚了比别人多得多的钱,这似乎也不公平。”书确实是全社会所共有的,但是有多少人会像巴菲特一样,用一生的、大量的时间去阅读呢?在少年时代,巴菲特从奥马哈图书馆借了一本书,书名是《赚1000美元的1000种方法》,这本书对他的传奇人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巴菲特曾说,他读过大量的书,而且很多书都不只读过一遍。巴菲特的儿女们说,和父亲在一起时,他常会迷失在沉思中,或突然离开,到阁楼上去阅读。
现在,这位80多岁的老人,一天的阅读时间仍保持在5个小时以上。
巴菲特的伟大和传奇,并不仅仅在于他创造了巨额财富,更在于他对社会的给予和无私的捐赠。巴菲特生活简朴,全世界有目共睹。财富对他而言只是一串变化的数字,而回馈社会才是他价值的体现。以600多亿美元位于福布斯世界排名前3的巴菲特,仍然居住在1958年花3.15万美元买的老宅中,喜欢买打折服装,早餐吃3美元左右的汉堡,即使送给新婚妻子珠宝,也买打折的……
巴菲特曾说:“我想留给子女的财富,只要能支持他们做想做的事就够了,而不是多得让他们感觉无所事事。”2006年6月,巴菲特签署捐款意向书,决定向慈善机构捐出其财富的85%,这是世界史上最大的一笔捐款。
2010年12月9日,股神沃伦·巴菲特、微软创始人比尔·盖茨和脸书创始人马克·扎克伯格达成共识,签署了“盖茨-巴菲特赠予承诺书”,承诺将向慈善事业捐赠至少一半的财富,并邀请其他富豪加入。
这让我想起美国早期的工业巨子们,石油大亨约翰·戴维森·洛克菲勒和钢铁大王安德鲁·卡耐基,还有银行家约翰·皮尔庞特·摩根。他们像暴君一样通过压榨工人的血汗赚取利益,但在垂暮之年,他们对财富有了新的认知。财富的最终归宿是千金散去,回馈社会。
卡耐基从65岁开始实施捐助计划。他为教育捐资上亿美元,包括兴办图书馆3500座,在匹兹堡创办“卡内基大学”等;为建立各种救济和基金捐资近亿美元,包括为炼钢工人设立“救济和养老基金”,为助人为乐者设立“舍己救人基金”,为维护世界和平的人设立“卡内基国际和平财团”等;1911年,76岁的卡内基用余下的1.5亿美元设立了“卡内基公司”,由公司代理自己的后续捐赠事务。
洛克菲勒退休后,也将主要精力放在捐助公共卫生和医学教育事业上。我们国家著名的“北京协和医院”就是由洛克菲勒基金会创办的。洛克菲勒一生向社会无偿捐助5亿多美元。在1937年去世前,他念叨着:“现在我比安德鲁·卡耐基捐款多,这一轮竞争,我胜利了。”
美国富豪们无私捐助的行为有由来已久的历史传承,而沃伦·巴菲特就是新一代的传承者之一。
巴菲特的故乡奥马哈,比林肯繁华,人口也多。但和我心中的大都市相比,仍相差甚远,没有鳞次栉比的高楼,没有川流不息的车流,没有熙熙攘攘的人潮,有的只是清水芙蓉般的质朴和无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