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指向“儿童与自我”的课程目标
自我管理是个体通过自我意识来审查自己的言行、进行自我教育的行为过程,是个体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把行为规范内化为自觉行动的过程,是自我发展的表现。[2]指向“儿童与自我”的社会领域课程目标以自我为轴心,强调个体身心的全面、健康发展,主要包含自我认知、情感态度、道德品质等内容。
在蜂巢浸润(SKEP)课程中,我们将指向“儿童与自我”的课程目标定位为:自主自理、自立自信、自尊自爱。
自主自理:该目标侧重于提高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生活自理能力是幼儿有初步照料自己生活的能力,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它是一个人应该具备的最基本的生活技能。[3]在幼儿园教育实践领域分类中,幼儿具备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往往被划分在健康教育领域,以此来强调自理能力对于幼儿生理与心理健康的价值。但是,从个体社会性发展的角度去理解幼儿的自理能力时,我们会发现,幼儿要想从最初的“生物人”逐渐过渡成为“社会人”,自理能力是必须具备的。因为自理能力中的生活技能与行为习惯,是人类社会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所积累下来的关于人的社会属性的一系列稳定的表征。[4]因此,发展、提高幼儿的自理能力,不仅涉及幼儿的身心健康,而且关乎幼儿个体社会性的发展,关乎人类社会文明的传承。
自立自信:该目标侧重于树立幼儿的自信心。自信心,是由积极自我评价引起的自我肯定,并期望受到他人、集体和社会尊重的一种积极向上的情感倾向,[5]是相信自己的思想、道德、能力的心理状态,是自我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6]现阶段,幼儿自信心的培养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与重视,《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也把“能主动地参与各项活动,有自信心”作为重要的培养目标。一个幼儿如果具备自信心,则会积极主动地参与活动,敢于尝试挑战,会相信自己,肯定自己;相反,一个幼儿如果缺乏自信,则会害怕困难,不敢尝试新的挑战,容易形成胆小、懦弱、依赖性强等性格。
自尊自爱:该目标侧重于培养幼儿的自尊心。自尊是幼儿健全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的一种要求受到尊重的情感需要。[7]幼儿自尊感的形成和发展,对于幼儿的情感协调和人格完善有着重要的意义。自尊感强的幼儿具有较强的自信心,会主动、热情、积极地与人交往,富有朝气;而自尊感弱的幼儿则容易产生自卑、退缩、不合群等不良性格特征。
结合以上分析,参考刘晶波老师著的《幼儿园社会领域教育精要——关键经验与活动指导》,我们确定了该指向的各年龄阶段目标(见表3-1)。
表3-1 指向“儿童与自我”的课程阶段目标
2.指向“儿童与他人”的课程目标
幼儿的成长是在与他人如父母、教师、同伴等的互动中进行的,幼儿在与成人和同伴相处、交往的过程中,不仅学习如何与人友好相处,也在学习如何看待自己、对待他人。因此,指向“儿童与他人”的社会领域课程目标需体现幼儿社会性活动成长和社会化的过程,主要包含人际认知、人际交往、人际情感三方面内容。
在蜂巢浸润(SKEP)课程中,我们将指向“儿童与他人”的课程目标定位为:谦让友善、理解关爱、分享合作。
谦让友善:谦让是指当幼儿双方因为某种共同喜欢或需要的物品、角色、空间等资源而产生冲突时,一方主动让给他人的亲社会行为。[8]友善是指基于善良之心所表现出来的友好态度和善意的举动。[9]无论在家中还是在幼儿园,有些幼儿时常会表现出自私、霸道、任性等行为。谦让、友善作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是处理人际关系的基本准则,也是评价人们行为善恶的标准。一个人在与他人相处的过程中,如果学会谦让他人,友善地对待别人,一定会受到他人的欢迎与接纳,有利于其人际交往的健康发展。
理解关爱:关爱行为是个体社会化的重要内容,是一种积极的社会活动,是人类最基本的生存保障。[10]目前,中国的家庭大都是孩子少家长多的“倒金字塔”型家庭,幼儿在家中备受父母和其他长辈的呵护与疼爱,这导致很多幼儿认为自己被爱是理所当然的,只知索取,不懂付出,不知道该如何理解父母、关爱他人。但是,学会理解、关爱他人是人在社会生活中应有的健康态度和品质。大量事实证明,培养幼儿理解、关爱他人的情感与行为,不仅能够提高幼儿洞察他人感受、理解他人价值的能力,还能激发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发生,促进其社会性的发展。(www.xing528.com)
分享合作:分享是幼儿主动、自愿与同伴共享某种资源,并从中获得愉悦体验和心理满足的一种社会行为。[11]合作是为了共同的目标而由两个以上的个体共同完成某一行为,是个体间协调作用的最高水平的行为(朱智贤,1988)。分享和合作都是人类重要的亲社会行为,幼儿在与同伴交往过程中,如果学会分享与合作,能够获得个体活动群体的认可与接纳,得到更多与同伴交往的机会,有助于与同伴建立起良好的情感联系。
结合以上分析,参考刘晶波老师著的《幼儿园社会领域教育精要——关键经验与活动指导》,我们确定了该指向的各年龄阶段目标(见下表3-2)。
表3-2 指向“儿童与他人”的课程阶段目标[12]
3.指向“儿童与社会”的课程目标
幼儿的成长离不开与他息息相关的社会文化,使幼儿了解其中的社会文化、萌发对社会文化的情感并产生归属感是幼儿社会教育的重要内容。[13]幼儿生活的社会群体和机构(家庭、幼儿园、社区等)常常具有一定的行为规范和文化特征,它们会通过角色期望、行为规范、习俗传统等方式影响幼儿。因此,指向儿童与社会的社会领域课程目标包含了幼儿对社会文化的基本认知,愿意参与自己生活环境中的活动,形成积极的社会情感等内容。
在蜂巢浸润(SKEP)课程中,我们将指向“儿童与社会”的课程目标定位为:诚信有序、归属认同、感恩责任。
诚信有序:该目标侧重于培养幼儿诚信有序的品德。诚信是公民的基本道德规范,是支撑社会道德的支点,是社会人立身社会的必要条件。具不具备诚信品质,已成为道德社会化完成与否的标志。有序是幼儿对规则的认识、遵守内化为自身行为准则的标志。幼儿从成长到逐渐接触社会,走向社会,都需要讲诚信、知有序,这是幼儿道德行为的根本,也是未来长大成人走向成功的基础。
归属认同:该目标侧重于激发幼儿对家庭、幼儿园、民族和国家的归属感。归属是指个体对某一组织和集体的认同程度,并与这些组织和集体发生关联的密切程度,强调个体对群体或组织的依恋与忠诚。[14]对于幼儿来说,归属感是感觉到自己是家庭或幼儿园中的重要一员、被他人接受、被他人认为有价值以及与他人成为一个整体的一种情感,是对自己所处的群体在思想上、感情上和心理上的认同和投入。[15]
感恩责任:该目标侧重于引导幼儿学会感恩。感恩是对自然、社会和他人给自己的恩惠和方便,由衷认可并真诚回报的一种认识、情感和行为。[16]对于幼儿来说,父母的养育、师长的教诲、亲人的关爱、他人的服务、大自然的馈赠、社会的服务、祖国的呵护都值得感恩。
结合以上分析,参考刘晶波老师著的《幼儿园社会领域教育精要——关键经验与活动指导》,我们确定了该指向的各年龄阶段目标(见表3-3)。
表3-3 指向“儿童与社会”的课程阶段目标[17]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