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和诺丁斯关怀教育理论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和诺丁斯关怀教育理论

时间:2023-08-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我国现代著名教育家、思想家陶行知先生一百年前就提出生活教育理论,该理论以“生活即教育”为核心,认为生活本身就是教育,是活的教育,教育不能脱离生活而存在。活教育理论所提倡的教育目的是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诺丁斯关怀教育理论的特点:一是对学生生命的尊重。诺丁斯认为,教师的作用不在于监督学生遵守规则,而在于以身作则。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和诺丁斯关怀教育理论

1.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

不理解幼儿园教育的人,可能会有这样的误解,认为幼儿园就是教会幼儿生活起居、日常规范的教育,其重要性远低于小学、初中等阶段的教育。其实不然,这种观点恰恰忽视了教育与生活的关系,生活是教育之根,没有生活,仅仅靠学校的书本教育是无法成就一个人的,正是回归于生活的幼儿园教育奠定了人一生成长的基石。

1978年,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聚会。有记者向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提问:“您在哪所大学、哪个实验室学到了您认为最重要的东西呢?” 这位白发苍苍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平静地回答:“在幼儿园。”记者感到非常惊奇,又问道:“为什么是在幼儿园呢?您认为您在幼儿园里学到了什么呢?”诺贝尔奖获得者微笑着回答:“在幼儿园里,我学会了很多很多。比如,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东西要放整齐;饭前要洗手;午饭后要休息;做了错事要表示歉意;学习要多思考,要仔细观察大自然。从根本上说,我学到的全部东西就是这些。”

我国现代著名教育家、思想家陶行知先生一百年前就提出生活教育理论,该理论以“生活即教育”为核心,认为生活本身就是教育,是活的教育,教育不能脱离生活而存在。为什么生活具有教育的作用?陶行知先生强调:“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也就是说,正因为生活中的矛盾无时无处不在,生活也就随时随地在发生教育的作用。因此,陶行知始终把教育和社会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进行考察,认为“生活是教育的中心”,教育要通过生活来进行,无论是教育的内容或方法,都要根据生活的需要来选取。

在我们幼儿园的教育中,生活与教育的联系更为密切。例如,幼儿自我服务能力的学习:学习拿筷子吃饭,学习穿衣,学习整理玩具等;幼儿的社会行为规范和人际交往准则的学习:入园之前跟家人互道再见,学会排队遵守秩序,使用别人物品之前要先询问他人的意见等。除了在常规活动中帮助幼儿建立生活的秩序感之外,幼儿园还通过专门性活动,如节庆活动端午节之“粽情粽意·大手小手包粽子”、年博会、社会实践体验“地铁一日行”等,力图使教育融入幼儿的生活,发挥最大的教育功效。

在我们建构的蜂巢浸润(SKEP)课程中,一直坚定践行“生活即教育”的理念,注重幼儿生活能力的培养,引领、倡导教师要善于从幼儿的生活实际中去发现和挖掘教育的素材,同时,以支持和帮助幼儿在教育活动中更好地去感受生活和体验生活。正如陶行知所说:“在一般生活里,找出教育的特殊意义,发挥出教育的特殊力量。同时要在特殊的教育里,找出一般的生活联系,展开对一般生活的普遍而深刻的影响。把教育推广到生活所包含的领域,使生活提高到教育所瞄准的水平。”[1]

2.陈鹤琴的活教育理论

中国近代著名的儿童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提出了“活教材、活学生、活教师”的“活教育”思想,强调幼儿教育并不只是发生在幼儿园的教育。陈鹤琴先生指出:大自然、周边社会、工厂、博物馆等这些鲜活的现实生活场景,都是幼儿教育的活教材,这些来自大自然、大社会的直接的“书”,无须刻意而为之,能使幼儿更容易融入自然和社会当中,与它们直接接触、实验观察、亲身体验、获取经验。

与此同时,在具体的教学方式上,陈鹤琴先生更推崇“做中学,做中教,做中求进步”,与“活教材”一脉相承。一切的学习,不论是动作的、感觉的,还是社会规范和情感体验方面,把各种结果和要求直接灌输给幼儿是不可取的,而应该让幼儿自己去思考、去实践、去改正,最终获得结果。并且,教师要相信,幼儿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发挥自己的才智去收获知识,因为,幼儿才是他们自己思想的主动创造者。(www.xing528.com)

活教育理论所提倡的教育目的是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做人是一般层面的目的,人跟动物的区别在于人的社会性,动物尚可离群索居,而个人是难以离开社会而发展的,所以,培养幼儿的社会性,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融入自然,认识社会,这是幼儿教育的第一层目的。其次,除了身边的人际关系之外,个人还与所处的历史环境、特定背景相联系,“做中国人”就是要培养幼儿具有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爱国主义品质。最后,“做现代中国人”,则要求我们与具体的时代要求相符合,培养顺应时代要求的人。[2]

在蜂巢浸润(SKEP)课程中,为了在幼儿教育阶段切实地培养幼儿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的素养,社会实践体验和节日节庆活动是我们采取的主要途径,强调幼儿在真实的社会场所中体验和积累社会经验,例如,参观博物馆、牙科诊所、航空公司等社会场所,逐步加深幼儿对社会的了解和感知;而节日节庆活动则是幼儿认识和学习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主要阵地,例如,举行元宵节中秋节重阳节等节庆活动,幼儿不仅能真切感受和体悟到传统节日的浓郁氛围,更能获得初步的民族自豪感。

3.诺丁斯的关怀理论

当代美国教育家内尔·诺丁斯基于西方关怀伦理的思想传统,形成了具有时代特征的关怀教育理论(Caring Theory)。诺丁斯的关怀教育理论强调对学生生命的尊重,对学生体验和感受的重视,教师的榜样作用和道德教育的实践性特征;提出了道德教育的四种方法——以身作则、对话、实践和认可,在实际应用中,它们常常难分彼此。诺丁斯的关怀教育理论告诉我们,尊重每个学生的生命就要尊重并合理引导生命的个性、差异性。

诺丁斯关怀教育理论的特点:一是对学生生命的尊重。诺丁斯认为,教育者不应该从教育大纲或整齐划一的教育目标出发约束或拔高学生,相反,教育者应该走进千差万别的学生的生命世界,不仅要用自己的,而且要时刻用学生的眼睛去观察,用学生的心灵去感受;二是重视学生的体验和感受。诺丁斯认为,关怀始于教师的关怀行为,完成于学生的被关怀感受;三是强调教师的榜样作用。在现代社会里,教师要想培养幼儿的关怀之心,就不能空泛地复述关于关怀的大道理,只有关怀的行为才是建立师生间信任关系的基石,才能给予幼儿被关怀的温馨感受,才能培养幼儿的关怀意识。

诺丁斯关怀教育的方法。第一是榜样(以身作则)。诺丁斯认为,教师的作用不在于监督学生遵守规则,而在于以身作则。教师应自然而然地把教知识的过程和教做人的过程合二为一;第二是对话。对话发生在教师和学生之间,教师不仅要在意学生说了什么,更要思考他为什么这么说、这么想。当学生和教师对话时,教师一定要全身心地、无选择性地向学生开放,聆听他的心声;第三是实践。诺丁斯认为学生的关怀实践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在师生关怀关系中,学生最基本的道德实践是保持对教师关怀行为的敏感性和反应力;第四是认可。诺丁斯认为,学生担当多种角色(学生、朋友、身体的自我)所获得的感觉是加强或削弱其道德理想的重要力量,教师不断对他做出的反应是其形成自我形象的一个重要影响源。所以,教师应该赋予学生与现实相符的、积极的自我形象,而不是将主观的期望强加给学生。唯如此,学生才能产生力量感,才能形成积极的道德追求,而这些就是对学生的认可。认可是现实性和理想性的最佳结合点,它之所以重要,是因为每个人与生俱来的道德理想都很脆弱,需要师长温情地、创造性地介入鼓励才能巩固和发展。不仅学生需要认可,教师也同样需要认可。

诺丁斯以关怀为核心的教育理论最重要的贡献在于,它特别重视关怀者与被关怀者之间的关系,并特别关注被关怀者角色的主动性。她认为,关怀决非完全取决于关怀者一方的态度与目的,而必须考虑关怀者的关怀在被关怀者身上产生什么样的效果。[3]在蜂巢浸润(SKEP)课程中,我们主张积极社会关系的营造,在环境和一日生活中,在和幼儿的相处中,在和家长的协同配合中,发展积极的师幼关系,建立良好的家园关系,营造和谐亲子关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