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亲近大自然:默默却可靠的伙伴

亲近大自然:默默却可靠的伙伴

时间:2023-08-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森林树木的叶片组成浓度的树冠,对烟灰粉尘有明显的阻挡、过滤和吸附作用,是名副其实的天然吸尘器。然而,一旦有了森林,情况将会得到改善。据测定,在二氧化硫污染时,其叶片含硫量比未污染时高7倍,在氯气污染时,叶片含氯量比未污染时高4倍。一般在香烟、烟油和烟雾中都含有高浓度的自由基,吸烟时就会摄入大量的自由基,从而加快体内的氧化和过氧化过程,导致人体衰老。

亲近大自然:默默却可靠的伙伴

绿色一直是作为生命绽放的主旋律,闭上眼深呼吸,郁郁葱葱的植物构成了地球的天然“氧吧”。植物在进行光合作用时吸收二氧化碳,产生氧气。氧气在太阳紫外线的照射下,形成臭氧层,为地球生命撑开了巨大的“保护伞”,使生命得以延续。植物又是“吸尘器”和空气“清新剂”,在释放氧气的同时还吸收了大量有害气体,净化了空气。就这样,天然“氧吧”滋润着地球上形形色色的生命。

地球本来并没有氧气,原始生命在缺氧的条件下,只能进行无氧呼吸,艰难地生活着。经过漫长的进化,能进行光合作用的生物——植物终于出现了,尤其是高等的蕨类植物和种子植物出现以后,生成氧气的速度大大加快了。植物是生物界中的一大类,一般有叶绿素,没有神经,没有感觉。分藻类、菌类、蕨类、苔藓植物和种子植物,种子植物又分为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共有30多万种。

距今25亿年(元古代),地球史上最早出现的植物属于菌类和藻类,其后藻类一度非常繁盛。直到4.38亿年前,绿藻摆脱了水域环境的束缚,首次登陆大地,进化为蕨类植物,为大地首次添上绿装。3.6亿万年前(石炭纪),蕨类植物绝种,代之而起是石松类、楔叶类、真蕨类和种子蕨类,形成沼泽森林。古生代盛产的主要植物于2.48亿年前几乎全部灭绝,而裸子植物开始兴起,进化出花粉管,并完全摆脱对植物具有光合作用的能力——就是说它可以借助光能及动物体内所不具备的叶绿素,利用水、矿物质和二氧化碳生产食物。释放氧气后,剩下葡萄糖——含有丰富能量的物质,作为植物细胞的组成部分。植物细胞有明显的细胞壁和细胞核,其细胞壁由葡萄糖聚合物——纤维素构成。

南极洲上空臭氧空洞

所有植物的祖先都是单细胞非光合生物,它们吞食了光合细菌,二者形成一种互利关系。光合细菌生存在植物细胞内(即所谓的内共生现象)。最后细菌蜕变成叶绿体,它是一种在所有植物体内都存在却不能独立生存的细胞器。植物通常是不运动的,因为它们不需要寻找食物。大多数植物都属于被子植物,是有花植物,其中还包括多种树木。植物不断释放氧气,这一天然“氧吧”使大气中氧气含量增多。在强烈的阳光照射下,一些氧气转化为由三个氧原子组成的臭氧。这些臭氧越积越多,在离地面25千米的高空形成了臭氧层,在那里臭氧的浓度可达到8/1000000~10/1000000。臭氧层像一把硕大的阳伞,将太阳光中99%的高能紫外线挡在外面,保护了地球生命。如果没有臭氧层,所有的紫外线全部照射到地面,此时太阳晒焦一棵树的速度,比夏季时的烈日还要快50倍。因此只要几分钟的时间,地球上的树木将全部烤焦,所有的飞禽走兽也都逃脱不了死亡的厄运。

然而,南极上空的臭氧空洞从1986年发现至今,已经越来越大了。科学家发现,由于人类在生产、生活中广泛使用氟氯烷,使高层大气中飘浮这类化合物。在太阳紫外线的照射下,氟氯烷分解放出氯原子,氯原子能快速吞噬臭氧分子,一个氯原子能和10万个臭氧分子发生连锁反应。怎样才能控制臭氧空洞的扩大,甚至将空洞弥合呢?一方面我们应该控制使用氟氯烷,另一方面还需要植物这一天然“氧吧”的帮助,因为植物能吸收各种有害气体,氟氯烷经过森林后浓度会大大降低。科学家还提出,从陆地向高空发射功率强大的激光,使氯原子通过吸收电子转变成带负电的氯离子,由于臭氧分子也带负电,两者相斥,从而大大减少氟氯烷对臭氧的破坏。

沙枣

植物构成了自然界中的天然氧吧。这个天然氧吧不仅生产出氧气,还能吸收尘土和各种有害气体,从而使空气更干净、清新。森林树木的叶片组成浓度的树冠,对烟灰粉尘有明显的阻挡、过滤和吸附作用,是名副其实的天然吸尘器。当带有粉尘的气流经过森林或林带时,由于茂密的枝叶减低了风速,空气中的大部分灰尘只好落到地面,使空气中的含尘量大大减少。一场雨水之后,将灰尘淋洗到地面,树叶又恢复“吸”尘能力,不断地净化空气。朴树、木槿等叶面粗糙;榆树叶面多皱纹;沙枣叶面多绒毛;女贞、大叶黄杨叶片硬挺,风吹不易抖动,它们的“吸”尘能力都比较强。所有的森林树木都有吸尘的作用,但是吸尘的效率和树种、种植密度等都有关系。一般说来,阔叶树比针叶树吸尘能力强。例如每公顷云杉林每年可吸尘32吨,松树林可吸尘36.4吨,山毛榉林可吸尘68吨。在大城市里,大量的机动车辆不断排出废气,扬起灰尘,消耗氧气。然而,一旦有了森林,情况将会得到改善。植物是天然的空气净化器,在太阳的照射下它们能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新鲜氧气。有人做过统计,每公顷面积的绿化区每天能吸收8千克二氧化碳,这等于200个人呼出的二氧化碳的数量。而每公顷的柳杉林,每个月能吸收40~60千克的二氧化碳。

夹竹桃

许多植物还是抗污染的高手。譬如夹竹桃在二氧化硫氟化氢氯气等污染气体中仍能正常地生长,并吸收有毒气体。据测定,在二氧化硫污染时,其叶片含硫量比未污染时高7倍,在氯气污染时,叶片含氯量比未污染时高4倍。在距离污染源40~500米的地方,每公顷刺槐还可以吸收3.4千克的氯气。虽然我们在人工的氧吧能呼吸到氧气,但这种氧气是“干巴巴”的,丝毫没有清新感觉。而大自然中天然氧吧——植物则是一贴空气清新剂,它使空气更为清新,并且还有杀菌功能。森林——这一天然氧吧,还能产生大量有利于人体健康负离子。这种负离子有“空气维生素”之称。空气中的负离子能抑制人体内的自由基的形成。一般在香烟、烟油和烟雾中都含有高浓度的自由基,吸烟时就会摄入大量的自由基,从而加快体内的氧化和过氧化过程,导致人体衰老。(www.xing528.com)

植物还能起降温、消声、增湿作用。因为植物是天然的冷却器,它们能够庇荫地面,反射和吸收大量的热量,降低周围环境的温度。当地面上被烈日晒到35℃时,树荫下的温度却只有22℃左右,森林还能增加空气的湿度。每公顷森林在生长旺季每天蒸发到空气中的水分比同纬度的海面的蒸发量还要大50%。我们在森林中散步,会呼吸到新鲜的氧气和大量负离子,此时感到空气非常清新。由于种类繁多的细菌散布在广阔的大气层中,空气中通常含有37种杆菌、26种球菌、20种丝状菌和7种芽生菌以及各种病毒,给人们身心健康带来很大威胁。城市空气每立方米带菌几百万个,而在大森林里则只有55个。因此,森林具有明显的杀菌作用。

很多植物能分泌杀菌素,杀死周围的病菌,森林植物的叶、花、芽、根等部分能分泌杀菌素,大部分以挥发性状态存在。松树、圆柏、云杉、桦木、山杨、椴树等,都有这种特性。杀菌素是具有强烈气味的芳香性物质,如丁香酚、肉桂油、柠檬油等,可把空气中的球菌、杆菌、丝状菌等多种细菌杀死。此外,对原生动物和真菌也有很大的杀伤力。譬如,桉树的分泌物能杀死结核菌和肺炎菌。据测定,1公顷的榉树、桧柏树杨树槐树树林,或2公顷的樟树林,在一昼夜能分泌出30千克杀菌素,足以肃清一个小城市空气中的细菌。柏树、桦树的叶片也能分泌一种杀菌素,可杀死空气中的白喉、肺结核伤寒痢疾等病原菌。漫步在大森林中,我们沐浴在大自然“氧吧”中,身心会感到异常的舒适。植物这个天然氧吧,真是神奇的空气清新剂。

冬梅

我们实在太功利了,只注意到了植物作为我们“消耗品”的一面,而完全忘记了植物其实更多的是“艺术品”。植物的美,很早就存在于人类对自然的各种感叹中,在那里,它们是“绿叶兮素权,芳菲菲兮龚余”的柔美,它们是“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的硬朗,是“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的轻巧,是“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的冷冽,是“醉抹醒涂总是春,百花枝上缀精神”的绚烂,又是“苍苍芳草色,含露对青春”的青涩,它们既有“昔闻兰叶据龙图,复道兰林引凤雏”的霸气,又有“鸿归燕去紫茎歇,露往霜来绿叶枯”的平凡。植物就是这样,长期游弋于我们视野中,诗意地静静生活,优雅地守着泥土守着水分,守着丰腴的大地。植物王国的美可谓姿态万千、韵味无穷。

同时,植物美也是山水风景美的主要组成部分。古人说“以草木为毛发”、“山之态在树”,就是指树对山形、山态的影响。植物美不仅山水风景披上锦绣,更以其勃勃的生命力给大自然增添了无限的生机。植物给予人类的美感,是千姿百态、斑斓万千的,有的以花或叶的形态迷人;有的以枝干的姿态取胜;有的花、叶、茎相互衬托,形成整体的美。

当然,植物除却给予我们视觉美,还给予我们味觉的美,植物发出的清音,使它们的美丽更锦上添花,气味的美是植物的得天独厚的优势,不单大多数植物的花朵芳香袭人,令人陶醉;有些树木,如樟树、楠木、檀香树等,其木质亦能散发沁人心脾的幽香。

植物的美,既体现在静态的色、味中,更加体现在动态中,植物的生长过程,生根、发芽、花苞、开花的过程和状态,都引得无数诗人竞相咏叹,加上春华、夏茂、秋实、冬骨的季节变化,和风雨飘摇中的花姿树影,足以唤起所有人对于美的追求。植物的各种美态,自古以来引得人类对其灵魂的追逐,以至于各种植物被用来形容各种人的品质。比如莲花“出淤泥而不染”,象征人的高洁情操;木棉枝干挺拔、花红似火,如巨人披锦,而被称为“英雄树”;梅、兰、竹、菊皆“清华其外,不趋炎热”,而被誉为花中“四君子”。

莲花

总而言之,植物是人类物质世界赖以生存的伙伴,更是精神世界的良师益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