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惊险有趣的踩高跷:民俗小百科

惊险有趣的踩高跷:民俗小百科

时间:2023-08-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秧歌日“扭”,高跷日“踩”,都点出了其动作的特点。南北朝时,高跷被称为“跷伎”。梁武帝天监四年 ,举行了一次盛大的“百戏”演出,节目单上就有“设长跷伎”,即高跷表演。到唐宋时代,踩高跷更为盛行,有的高跷还加入了宫廷舞队的行列。高跷有高达一丈的,也有不到两尺的,一般为三四尺高。利用两三尺高的高跷可进行许多表演,如跃起、跨等戏剧动作,还有跳凳、过桌、过桥等较为惊险的动作。

惊险有趣的踩高跷:民俗小百科

秧歌日“扭”,高跷日“踩”,都点出了其动作的特点。踩高晓在各地也有不同的称呼,有的叫“脚把”,有的叫“柳木腿”、“拐子”。表演时,表演者双脚踩着有脚踏装置的木棍,做出各种舞蹈动作。高跷这种传统民间娱乐活动,带有杂技艺术的特点,动作有相当的难度。

踩高跷是民间的一种娱乐

高跷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最早在《列子·说符篇》中就有关于高跷的记载:“国有个流浪汉,自称身怀绝技,求宋元君采用。宋元君召他进来表演技艺。只见他把两根比身体长一倍的木杆绑在小腿上,踩着高跷疾走快跑,手上还轮流抛接匕把剑,同时有五把剑飞在空中,让人眼花缭乱。宋元君看了大为惊讶,立刻赏给他许多钱财”。我们从上述材料可以断定,高跷至少在魏晋时期就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南北朝时,高跷被称为“跷伎”。梁武帝天监四年 (公元 505年),举行了一次盛大的“百戏”演出,节目单上就有“设长跷伎”,即高跷表演。到唐宋时代,踩高跷更为盛行,有的高跷还加入了宫廷舞队的行列。(www.xing528.com)

高跷分为高、中、低三种,分别叫高跷、中晓、跑跷。高跷有高达一丈的,也有不到两尺的,一般为三四尺高。表演高跷的人都装扮成各种戏剧人物,随着锣鼓的节奏,或列队、或走、或跳、或慢跑、旋转自如,蹦跳轻巧。利用两三尺高的高跷可进行许多表演,如跃起、跨等戏剧动作,还有跳凳、过桌、过桥等较为惊险的动作。有的表演诙谐滑稽,常做出不慎将要摔倒的样子,把观众吓出一身冷汗。等到有人来搀扶时,他又一跃而起,蹦跳如初,令人叹为观止。高达丈余的高跷着重于人物造型,一般都取材于《水浒》、《三国演义》、《西游记》故事中的人物脸谱和服饰。

高跷还有文武之分,武跷以表演各种惊险动作为特点,有劈叉、打旋风脚、翻跟头、拿大顶、鹞子翻身等许多名目,风格强悍骁勇,豪迈英武;文跷主要表演走场,以演唱秧歌唱词唱段为主。

高跷最初带有杂技的特点,进人民间以后,与歌舞、戏曲等民间艺术相结合,逐渐走向了艺术化,最后与秧歌一起成为一种为大众喜闻乐见的传统民间艺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