羌族碉楼是羌族的一种建筑物,流行于四川茂县,汉代称“邛笼”。
羌族是我国民族大家庭中古老而优秀的民族之一。早在三千多年前的殷商甲骨文中,就有关“羌”的明确记载。众多史籍和出土文物表明羌族不仅是华夏族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最早进入农牧兼营,且以养羊业著称于世的民族。
羌族的“碉房”
羌族自称“尔玛”或“尔咩”,意为本地人。主要分布在四川省阿坝藏族自治州茂汶羌族自治县境内,有一部分居住在汶川、理县、黑水县、松潘县等地。大多数聚居于高山或半山地带,少数分布在公路沿线各城镇附近,与藏族、汉、回族等族人民杂居。
羌族建筑以碉楼、石砌房、索桥、栈道和水利筑堰等最著名。碉楼有四角、六角、八角几种形式。有的高达十三四层。建筑材料是石片和黄泥土。墙基深 1. 35米,以石片砌成。石墙内侧与地面垂直,外侧由下而向上稍倾斜。修建时不绘图、吊线、柱架支撑,全凭高超的技艺与经验。建筑稳固牢靠,经久不衰。
民居碉房
羌族人民大多聚居于高山或半山地带,每寨三五家至十家不等,但三五十户为一寨的居多。
居住碉房呈方形,比较矮小,石片砌成,平顶,一般分三层,每层高约三米。底层为厕所或做圈养牲畜、堆草沤粪用。二层一般为堂屋及卧室,有些寨子将畜圈建在主体建筑旁、单独设出入口时,则底层中部设堂屋,在适中的位置砌一方形烧火用的矮台,木材常年不息地燃烧着。矮台中立锅状的三角金属架,大的金属架直径一米,是做饭放锅用,烧火时有遮挡作用,并作为传家宝世代相传。火堂上方为神龛,供祭祀祖宗、家神、财神等。平时全家聚会、饮食、节日歌舞、接待客人以及祭祀祖先,都在火堂四周举行。碉房各层均留二三个窗洞。窗呈方形、十字形,内大外小,面积 0.3~0.5平方米,用石板或木板于内镶成,不加窗格,可防风防盗,缺点就是光线不足。碉房各层都有用木砍削成齿形的梯供人上下。
房顶为平台,平台上方的天窗留有许方孔以通风透光,下雨时用石板盖上。平台四周砌有矮墙,以防坠险。平台用途甚广,是羌人室外活动的主要场地,晒粮、脱粒、老人散步、妇女针织、儿童游戏均可在上面进行。(www.xing528.com)
碉房相互依借,有些楼间修有过街楼,以便往来。人们在高低差落处置木梯互通往来,成为连通相邻各户和沟通人们交往的第二通道。
住宅旁多建有高达数丈的碉楼,用于防御敌患和贮存粮食、柴草。
防御碉楼
这类碉楼是羌族人用来御敌、储存粮食柴草的建筑,一般多建于村寨住房旁。碉楼的高度在十至三十米之间,形状有四角、六角、八角几种形式,有的高达十三四层。碉楼的建筑材料是石片和黄泥土,墙基深 1.35米,以石片砌成。石墙内侧与地面垂直,外侧由下而上向内稍倾斜。
战事碉楼
这类碉房专用于战事,碉身高大,一般有六七层,据村落很远。高耸于雄关险道,兼了望和传递信息的作用。
羌族传统民居建筑赞美了羌族祖先的英雄形象及光辉业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