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以农立国,农业是人类最基本的衣食来源。中华饮食文化是以农业为基础的,人们都知道“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的说法,这反映了中国古代食物资源的实际情况,也表现出鲜明的东方饮食结构特色。
在我国的北方,有北京的焦圈、蜜麻花、豌豆黄、艾窝窝;天津的狗不理包子、耳朵眼炸糕、贴饽饽熬小鱼、棒槌果子、桂发祥大麻花;太原的栲栳、刀削面、揪片;西安的牛羊肉泡馍、乾州锅盔;兰州的拉面、油锅盔;山东的煎包;河南的枣锅盔;白糖焦饼等,还有我们过年吃得饺子。这些都以面粉为剂,都体现了北食之特色。
在中国的饮食文化中,再以面文化为例,面条不仅有二千多年的历史,而且目前习惯吃面条的人约有 8亿人之众。自 20世纪 80年代,工业化的方便面快速发展以来,已形成东方食品中一种不可忽视的主流食品。
中国的面条起源于东汉,后由“遣唐使”传入日本,元代之后由威尼斯商人马克 •波罗传至意大利和欧洲。中国的面条如同茶叶、豆腐、美酒一样为人类餐饮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中国人吃面讲究很多,实质是把“人之常情”,“世间常理”物化在面条中。过生日吃“长寿面”;娶媳妇、乔迁新居要吃打卤面,有汤有面有滋有味;农历二月二“龙抬头”祈盼风调雨顺吃“龙须面”。不同时节,不同的喜庆节日吃不同的面条。
中国的“名面”更具独特的人文价值。
如三鲜伊面、四川担担面、岐山臊子面、韩城大刀面、酸辣老友面等不胜枚举。仅以三鲜伊面为例。该面又称孝子面,据史载,伊尹的母亲常年卧病,其子为母亲特制用鸡蛋和面,揉擀切条之后,蒸熟后用油煎,即使人不在家,母亲也能很方便的吃面,而且久放不腐。吃面时浇的汤是用鸡、猪骨及海鲜炖制的。其母在伊尹的精心照料下身体康复,所以三鲜伊面又称“孝子面”。(www.xing528.com)
至于四川的担担面更是家喻户晓,陈宝宝是挑担沿街叫卖的卖面的小贩,担担面的担上不仅佐料齐全,而且有锅有火炉,现吃现煮要吃多少就煮多少,要加什么佐料就有什么,这种全心全意为消费者服务的经营理念是“担担面”长盛不衰的真谛。
四川担担面
脍炙人口的陕西岐山“嫂子面”或称“臊子面”也蕴含着深深的哲理。据载有一穷书生因无父母由哥嫂抚养,嫂子不仅做的面条好而且卤好,为了让小叔子读好书求功名,一家人省吃俭用,嫂子特为他打的卤中有肉有菜,齿间留香,还用油泼辣子增进食欲,小叔子果然中举,所以该面誉为嫂子面。于是很多人为让自己的孩子求功名,也仿制这种打卤面,但屡屡落榜,羞愧无颜,故又称“臊子面”。
广西酸辣老友面是说某人常到一家周氏茶舍去喝茶,后病在家中,周氏店主发现此人未到茶舍,亲自登门知道老朋友病了,特制了一大碗酸辣汤面,并佐以爆香的蒜末和豆豉送上门,老朋友吃完出了一身大汗,身体康复,故称“老友面”。
以上足以说明通过吃面,所传递的是人与人之间的真、善、美,是人与人之间的依恋和慰藉,这正是真正发生在我们生活中,无时无刻不在影响我们,既看不见又摸不着的人情与人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