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初犯预测方法与干预策略:犯罪心理分析与干预书籍的研究成果

初犯预测方法与干预策略:犯罪心理分析与干预书籍的研究成果

时间:2023-08-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二)初犯预测的主要方法根据“犯罪征兆”进行预测是初犯预测的主要方法。因此,性心理方面表现出的异常,也是犯罪征兆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表现为:偷看一些淫秽书籍、色情录像,喜欢追求异性,言语庸俗,喜欢挑逗,甚至动手动脚,有的对幼女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对那些超过规定量化指标具有明显犯罪征兆的游戏者,网络系统可自动检测出来,由专家进行预测,并制定出相应的预防对策。

初犯预测方法与干预策略:犯罪心理分析与干预书籍的研究成果

初犯,是指初次违法犯罪。对初犯可能性的预测,是对未曾发生过违法犯罪行为的人估量其将来是否可能发生违法犯罪行为的预测,有利于对他们及时采取措施,防止他们形成犯罪心理和实施犯罪行为。初犯可能性犯罪预测主要适用于青少年

美国格卢克夫妇进行的早期违法行为预测研究,预测在11~17岁之间是否有违法行为的可能性。英国剑桥的维斯特与费宁顿(West and Farringtuon) 对400余名少年犯进行了详尽的分析,最后遴选出若干重要因子作为预测少年初犯变量。美国犯罪学家艾里诺(Elliott,etc)等人则采取追踪研究的方法自1976年始在全美抽出1700多个少年样本(11~17岁),历经5年的追踪调查,最后精选出若干因素作为预测少年初犯的因子。雷斯(Reiss,1951)对736名少年犯的个案研究、斯科特(Scott,1960)对417名少年男犯之不良行为的研究均具有相当的影响力。我国台湾地区的路君约教授曾采用明尼苏达多相人格测验表对初犯可能性进行预测研究。

随着我国大陆体制的转型和市民社会的初步建构,我国青少年犯罪率持续攀升。据统计,我国青少年犯罪率已进入世界前十位,一直以来是个突出的社会问题。因此,预测青少年犯罪之可能,在青少年中开展初犯测评,并结合预测结果有效地进行犯罪心理预防,对扭转社会治安形势、抑制犯罪现象恶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初犯预测的可行性

青少年大多集中在学校,这便于犯罪心理预测工作的开展。学校作为教育场所,一方面承担着传授知识的责任,另一方面还必须承担帮助青少年完成社会化的重任。学校教育的成败得失,对青少年一生的发展起着关键作用。如果学校都具有预防青少年犯罪的意识,并将犯罪心理预测作为教育工作的一个组成部分,将会有力地促进犯罪心理测评的开展。

走出校门的青少年,大多数还没有脱离父母的管教和单位领导的管理,家庭和单位对青少年的近况较为熟悉,这也便于单位和家庭互相配合,进行犯罪心理预测。相反,中年和老年人,由于独立性较强,不便于犯罪预测工作的开展。

(二)初犯预测的主要方法(www.xing528.com)

根据“犯罪征兆”(犯因性需求)进行预测是初犯预测的主要方法。所谓犯罪征兆,就是犯罪人在犯罪前出现的征兆、苗头或异常现象。个体犯罪心理的形成总有一个过程,随着这一过程的发展,外在行为必然表现显露某些迹象。初犯在犯罪之前的心理冲突激烈,外在表现突出,容易被察觉;而再犯由于有过犯罪经验,活动隐蔽、善于掩盖,往往以假象蒙骗他人,不容易露出破绽,不易被人察觉。但犯罪征兆既然是客观存在的,不管犯罪人怎么隐蔽和竭力掩盖自己的心理活动,总会流露出来。研究人员只要细心观察,认真分析,从犯罪人的日常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种种征兆探讨违法犯罪预测的可能性,是完全可能发现的。犯罪征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人际关系方面。已经产生犯罪意识的人,在人际关系、交往等方面往往会出现一些变化,比如疏远上进、作风正派的人,厌烦家长、老师、领导的教育帮助,以至常常发生顶撞,与品质不良的人交往甚密,等等。

2.物质需要方面。犯罪意识的产生与恶性膨胀的物质需要密不可分,因而已经形成犯罪意识的人往往过分追求物质上的享受,比如衣服必须是名牌的、新潮的,家庭陈设要高档华贵,出门要出租车或自己买车,等等,他们在物质上的需求往往超出他们的实际支付能力,因而极有可能藏匿不义之财或希望取得不义之财。

3.精神状态方面。产生犯罪意识的人,其犯罪意识与守法意识之间或多或少会发生冲突,心理活动比正常人更为复杂,从而他的精神状态更易表现出一些怪异之处,比如经常自己一人独坐不语、沉思默想,言语、行为方面经常与别人不协调,对有关犯罪的话题异常警觉或有意回避。

4.性心理方面。性犯罪虽然有相对独立性,但一些财产犯罪、暴力犯罪也与性心理有因果关系。因此,性心理方面表现出的异常,也是犯罪征兆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表现为:偷看一些淫秽书籍、色情录像,喜欢追求异性,言语庸俗,喜欢挑逗,甚至动手动脚,有的对幼女表现出极大的兴趣。

5.其他学习、工作和劳动方面的不良倾向或异常表现。预测这些犯罪征兆的主要方法有:观察法、活动产品分析法、调查访问法、心理测验法等。也可以运用心理学中的投射原理,结合青少年的性格特征,将编制的犯罪心理测验运用到网络游戏当中,结合青少年的犯罪征兆,制作出图形或情景图片,以半结构式要求青少年解释其知觉,或设计出各种含有犯罪征兆的障碍、路径的选择性游戏,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将其情感、态度、思想、愿望等投射出来,从中发现可疑的犯罪征兆。对那些超过规定量化指标具有明显犯罪征兆的游戏者,网络系统可自动检测出来,由专家进行预测,并制定出相应的预防对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