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犯罪心理测试技术的发展:犯罪心理分析与干预成果

犯罪心理测试技术的发展:犯罪心理分析与干预成果

时间:2023-08-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古代社会的犯罪心理测试技术都比较简单,采用原始的手段来判定犯罪嫌疑人是否有说谎的行为。近代犯罪心理测试技术的发展,经历了两个标志性的发展。其二,运用生理参数记录器测谎,这个发展标志意味着现代犯罪心理测谎技术的确立。1895年意大利犯罪学家龙勃罗梭率先使用当时最先进的脉搏记录设备,即水力脉搏记录仪进行犯罪心理测试。

犯罪心理测试技术的发展:犯罪心理分析与干预成果

犯罪心理测试技术,即人们俗称的“测谎技术”,测谎专家武伯欣对此作出系统的定义,是指依据普通心理学、实验心理学犯罪心理学三大学科基础和神经心理学、生物电子学计算机应用侦查学物证技术学等学科知识,通过专用心理测试仪硬件和计算机软件操作系统,实时同步记录被测人对主试言语问题的多项心理生物反应变化,进而评判心理痕迹对应相关度的犯罪心理鉴定技术。

犯罪心理测试技术发展经历了三个主要的阶段。[2]第一个阶段是古代的心理生理方法,也就是通过察言观色和情理推断的方法来判定谎言;第二个阶段是1895年意大利犯罪心理学家龙勃罗梭(C.Lombroso)开创的多导仪(Polygraph)测谎,即用仪器进行犯罪心理测试,主要是通过记录心跳血压呼吸运动和皮肤电等生理变化指标来判别谎言;第三个阶段是随着神经电生理技术的发展,神经电相关技术开始被用于犯罪心理测试。

古代社会的犯罪心理测试技术都比较简单,采用原始的手段来判定犯罪嫌疑人是否有说谎的行为。具体的技术主要有:其一,借助神灵或迷信来识别谎言。这类早期原始的方法是由于原始社会的生产力水平低下,人类对自然的认识十分有限,因此出现了一些基于对神灵无限膜拜而创设的识别谎言的方法。例如“火刑”“沸水刑”“油刑”“烙刑”“水审”“凝血法”等。其二,运用简单的生理心理学原理识破谎言。随着生产力的提高,人们逐渐开始掌握一些朴素的心理学和生理学知识,并运用它们之间的某些关联来进行谎言识别。最典型的做法有“嚼米审判”法、“吞咽蛋糕”法、“圣猴”法、“察言观色”法、“号脉”法和“体重判定”法。(www.xing528.com)

近代犯罪心理测试技术的发展,经历了两个标志性的发展。其一,将生理参数融入测谎的研究。例如,1791年路易吉·加尔瓦尼(Luiqi Galvani,1737-1798)发明的皮电计于1897年开始用于犯罪嫌疑人的情绪测试;1870年安杰洛·莫索(Angelo Mosso)利用复杂的设备设计出了第一个血压记录器;1875年莫索发明了血管容积记录器;1888年,费利(C.Free)等人发明的皮电计被陆续应用于犯罪嫌疑人的情绪测试。这些仪器的发明都是为了记录人们的生理指标,以探测是否情绪紧张或其他情绪,说明了人们已经意识到谎言对生理参数的影响,以及利用生理参数的重要性。其二,运用生理参数记录器测谎,这个发展标志意味着现代犯罪心理测谎技术的确立。1895年意大利犯罪学家龙勃罗梭率先使用当时最先进的脉搏记录设备,即水力脉搏记录仪进行犯罪心理测试。由于他第一个利用科学仪器成功识破谎言,因此他被认为开创了测谎的新时代。公认的第一台实用测谎仪是1921年由约翰·拉森(John Larson)发明的。多项记录仪是组合了心动计和呼吸计而发明的,能够连续记录心动变化和呼吸变化,该装置是第一个真正用于刑事侦查的犯罪心理测试仪,但这时候的测试仪更偏向于生理测试仪,因为还没有科学的依据和理论支撑。1945年,基勒的助手约翰·里德(John Reid)总结了前人的工作,设计了自己的“里德多谱描记仪”,即第二代测谎仪。由于人的心理是无法直接观察的,犯罪心理测试所测的是与受到犯罪信息刺激后的心理相关生理变化,通过比较生理变化和刺激的关系,来确定被测人是否与案件相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