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犯罪心理分析与干预:青少年犯罪心理调查

犯罪心理分析与干预:青少年犯罪心理调查

时间:2023-08-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青少年违法犯罪问题已成为一个非常严重的社会问题。现如今,青少年犯罪案件数量增长迅猛,犯罪性质更趋暴力。2014年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指出,截止2014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已达6.46亿人,其中10~19岁的青少年就占22.8%。这样的行为导致在现在的青少年犯罪中,性犯罪已经成为

犯罪心理分析与干预:青少年犯罪心理调查

青少年违法犯罪问题已成为一个非常严重的社会问题。青少年犯罪已出现犯罪低龄化、手段成人化、性质严重化的趋势,成为我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严重社会问题之一。加强对青少年犯罪原因的研究,加强对青少年犯罪的预防,并根据青少年犯罪的特点,加紧制定一系列适合青少年的配套法律,借助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和科学的理论,规范、挽救失足青少年和改造青少年犯罪分子,逐步从根本上解决青少年犯罪问题,是实现社会治安根本好转的重要措施。一般来说,犯罪行为是在个体自身的犯罪心理支配下发生的,而犯罪心理的产生则是个体周围的外在不良因素和个体自身的内在不良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青少年由于所处的是一个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时期,心理水平的发展不能完全适应生理的急剧变化,自控能力差,在不良的条件和环境下,易产生犯罪心理和行为。

(一)青少年犯罪概述

青少年是一个不断完善自我的个体,面对社会各种环境变化,容易产生各种行为的不稳定。青少年犯罪具有以下特征:

1.暴力犯罪突出。现如今,青少年犯罪案件数量增长迅猛,犯罪性质更趋暴力。由于青少年处于青春期,冲动易怒,自我控制力有限,做事很少考虑后果,容易出现极端行为。当前,青少年犯罪已经由以前的以盗窃为主的单纯侵害财产的犯罪,演变为团伙斗殴、抢劫、杀人、强奸轮奸等恶性犯罪。从2005年开始,公安部对全国治安情况有了明晰的汇总,在统计中我们能够看出,违法犯罪在现代社会呈现不断上升趋势。在这些犯罪嫌疑人中,青少年所占比例正逐步扩大,犯罪类型也逐年增多,主要集中在抢劫、强奸、盗窃等犯罪类型上。从监管部门的统计中可知,在押青少年罪犯中,以抢劫、强奸、盗窃为主的犯罪比例分别为64.4%、11.3%、10.5%,这也体现出青少年犯罪对社会危害的严重性。

2.呈现低龄化和智能化趋势。青少年是一个特殊社会群体,是人生进入成熟阶段前的过渡转型时期。此时的青少年思想行为缺乏稳定性,在幼年的依赖性和成年的独立性之间摇摆徘徊。这些特征都体现了青少年心智和能力的不成熟。由于这段时期是人生转型期,情绪上的剧烈波动,思想上的叛逆、独断,加之生理上的早熟,都会诱发青少年早熟心理和自我心态。在社会中各种不良信息的影响下,叛逆的心态以及教育的失误,都会使青少年走上犯罪道路。从现如今犯罪年龄统计看,我国犯罪年龄已经形成低龄化发展态势。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发布的中国“十五”期间青年发展状况和“十一五”期间青年发展趋势研究报告指出,2012年统计结果中的青少年犯罪年龄与2000年相比,平均年龄降低3~4岁。这种态势已经引起国家有关部门重视,有关部门正在拟定相关法律政策以控制犯罪低龄化。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普及,互联网与人民生活联系更趋紧密,青少年犯罪也呈现网络智能化特点。2014年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指出,截止2014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已达6.46亿人,其中10~19岁的青少年就占22.8%。青少年在心智、思想并不成熟的前提下,自我控制力差,很容易受到互联网不良信息的诱惑,成为被骗和行骗的高危人群。青少年作为思维发达、理解接受新事物快的一个族群,其中不断有人利用新科技作为罪案工具进行智能化犯罪,这其中以计算机犯罪现象尤为突出。一些青少年利用网络平台进行网上诈骗活动;一些掌握高科技手段的青少年能够通过恶意软件,窃取受害人信息或侵入对方账户进行窃取。

3.以团伙作案居多。青少年犯罪的另一个特征是团伙作案,这与青少年生理心理不成熟、自身能力差有关。青少年喜欢聚众以增加实力,在聚众过程中容易出现酗酒打架、抢劫盗窃等现象。还有的青少年喜欢模仿一些影视剧中的情节,组织帮会,设立帮规。在这样犯罪群体中的成员会相互影响,在意识到群体力量强大的过程中,往往会做出个体无法做出的凶残行径。

4.残缺家庭和留守青少年犯罪比例增大。残缺家庭对青少年成长的影响很大。我国的家庭离婚率最近呈逐年上升趋势,如今,不但城市的离婚率奇高,农村也成为离婚率高发区。众多儿童成为家庭破裂的受害者。家庭结构的变化,使家庭作为社会结构的单元功能弱化;家庭成员的缺失,导致家庭教育作用减弱,单亲儿童增多。家庭的变故导致多数儿童性格孤僻、内向,缺乏自信和安全感。在其缺少正确判断力前提下容易被社会不良信息影响,走上犯罪道路。现在的青少年罪犯,有将近一半出自单亲家庭。在2003年,黑龙江警方曾在绥化一举查获一个35人的少年犯罪团伙,这些少年绝大多数是来自于单亲家庭或留守儿童,他们最大的特点是缺少亲人在身边关怀照顾,以致其日常行为很少被人关注。在当前一些农村,大量农民外出打工,将青少年留在家中和老年人一起生活。这些留守儿童长期缺乏有效的关爱和教育,很容易产生性格缺陷,如自卑、孤僻、任性、脾气暴躁等。他们学习成绩普遍低下,很多人经常逃学、逃课。在这样的环境影响下,一些青少年的心智很容易被外来因素左右,最终走上犯罪道路。

5.青少年罪犯中再犯罪比率上升。青少年属于未成年群类,自控能力有限,很多有过犯罪经历的青少年,在经过思想改造和教育帮扶之后,能够认识到自己的行为对社会造成的危害,从而真心忏悔,痛改前非。但当他们回到原有的生活环境,再次面对之前的同伙,不良的影响和恶意的怂恿,极容易令这些青少年身心发生动摇,重新走上犯罪之路。这类少年罪犯,再次接受管教时,心理忏悔情绪会减弱,再次走入社会后会更容易犯罪,犯罪后对其身心伤害会更严重,对其教育改造的难度会更大。我国近几年的青少年犯罪率不断攀升,很大程度上是由青少年重犯所造成的,一些地区青少年犯罪率达到总数的20%~30%,对青少年身心成长及社会稳定产生重大影响。

6.青少年犯罪中性犯罪呈增长趋势。现代社会信息沟通极为便捷,青少年能从不同渠道接收到各种信息,这些信息难以排查,大量色情类信息对青少年身心产生极大影响。与此同时,由于青少年正处于青春期,生理发育已经成熟,对一些与性相关的事物具有强烈好奇心。在自理能力差和缺乏管束教育下,一些影视作品和网络色情小说对青少年身心造成严重损害,导致不少青少年渴望得到性,以致其铤而走险误入歧途,触犯法律。这样的行为导致在现在的青少年犯罪中,性犯罪已经成为主要犯罪行为之一,给青少年未来发展带来极大影响。

(二)青少年犯罪心理特征分析

青少年不仅是“社会学习者”,还是“社会参与者”。他们不仅要学习、掌握社会的知识、技能、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也要介入社会生活,参与社会关系系统,对已有的社会经验、社会观念进行再生产和再创造。实际上,青少年的社会化过程是被动性和主动性、个性和社会性冲突融合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青少年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和生理上的需求,如亲情需求、个性发展需求、认同需求和生理需求等。如果这些需求不能得到适度平衡,青少年就容易产生各种心理问题,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1.青少年时期身心矛盾与犯罪的关系。在青少年时期,青少年心理上的发展与生理上的急剧变化、突飞猛进的发育不能协调、同步,表现出较明显的身心矛盾,即心理发展相对滞后与生理发育相对超前的矛盾,可能使青少年陷于不安、苦恼、忧虑、矛盾的状态;而这些矛盾冲突就可能成为青少年犯罪的动因。其具体表现如下:(www.xing528.com)

(1)旺盛的精力与调节能力低的矛盾。青少年生理机能的迅速发育,使他们的活动量增大,在日常的生活、学习之余其仍有大量的剩余精力、体力,而大脑对其活动的调节、控制能力又相对薄弱,因而,旺盛的精力常常用之不当,当受到外界不良因素影响时就可能将过剩的精力用于暴力性的犯罪活动之中。

(2)兴奋性高与控制能力低的矛盾。青少年时期,内分泌系统的迅速发育对青少年的生理和心理都会产生重大影响,特别是对情绪的影响更大。这是由于青少年腺体的发育,内分泌非常旺盛,大脑常常处于兴奋状态,导致青少年的情绪兴奋性高,容易冲动;但由于青少年的大脑皮质尚未完全成熟,自我控制能力低,容易出现冲动性和情景性犯罪。

(3)性发育成熟与道德观念缺乏的矛盾。在青少年时期,随着身体的突飞猛长,青少年的性机能逐渐发育成熟,从而产生了强烈的性意识和性感,其产生了接触异性的要求,有了性的欲望和冲动;然而,他们又缺乏组建家庭和负担家庭的法律道德责任与经济能力,从而产生了性生活的生物性和社会性的矛盾。如果在这一时期的青少年不能正确处理好这对矛盾,那么,他们就不可能正确对待两性关系,就可能放纵自己,对自己的行为不加约束、控制,从而强化这对矛盾,进而导致性方面的违法犯罪。现代社会中,随着营养状况的好转,青少年的生理有普遍早熟的现象,而结婚年龄却相对推迟,这就更加激化了这对矛盾,使青少年的性适应期不断延长。有的青少年在黄色、淫秽的电影、录像、书刊杂志的刺激下,为了发泄生理性冲动,不惜实施强奸、轮奸等性犯罪;或者为了嫖娼而不惜实施抢劫、盗窃、诈骗等财产犯罪。总之,在青少年犯罪中,性犯罪的比例是相当高的。

2.青少年时期的心理冲突与犯罪的关系。青少年时期是一个人从幼稚走向成熟、从依赖走向独立的时期。如上所述,在这个时期,会出现许多身心矛盾冲突;不仅如此,在青少年时期,人生的许多重大问题(诸如升学就业、恋爱、婚姻等)需要解决,因此,青少年群体也会不可避免地产生许多心理上的矛盾冲突,如果这些矛盾解决不好,就可能成为青少年犯罪的心理基础。青少年时期的主要心理矛盾有:

(1)孤独感与强烈的交往需要的冲突。随着青少年成人感的增强,其有许多内心秘密、思想、感情不愿轻易向他人吐露,表现出明显的心理闭锁,由此而产生孤独感。青少年心理闭锁的形成,一是由于自我意识的变化,对自己、对他人的认识不便诉说;二是由于成年人有时过多指责、批评、讥讽、嘲弄青少年的想法,不能正确地对待青少年的心绪,使他们觉得若将自己的内心秘密告诉别人不仅无济于事,反而自寻其辱,所以不如将其压抑在心底。这种闭锁性即是青少年在心理上与成年人产生隔阂,不愿互相交流思想、感情,因而其产生孤独感。但这种孤独感并不是青少年所希望的,他们渴望被人理解,希望与人(特别是同龄人)交往,希望在人际交往中有一定的地位,希望能在同龄人中出类拔萃以维护自尊,因而其人际交往的需要较为强烈。这种在心理上既感到孤独又渴望交往的矛盾,可能使青少年陷于苦恼的境地,他们不愿意与父母和老师沟通,却希望与同龄伙伴拉帮结伙,有的甚至离家出走,出外寻找“友谊”。由于他们的社会阅历浅,在复杂的社会生活中,容易被人引诱,稀里糊涂地就加入了犯罪团伙,不知不觉地就走上了犯罪道路。

(2)独立性与依赖性的冲突。随着成人感的产生,青少年对自己的预判过高,强烈要求独立与自主,想从心理上改变过去依赖成人和受成人监护的状态,即青少年试图从心理上割断与父母的依赖关系,离开父母的管束,完全独立;但由于他们大多没有经济来源,且社会生活经验欠缺,不能适应错综复杂的社会环境,因此,青少年在生活上还得依赖于父母,在社会上还得依赖于成人。这种在心理上想独立,而在实际生活中又不得不依赖父母的矛盾,可能激发子女与父母的冲突,使双方的代沟裂痕加大。在现实社会中,有的青少年因对父母的严格管束十分反感,进而实施家庭暴力,甚至杀害家庭成员的案例也屡见不鲜。

(3)好奇心强烈与辨别能力相对较低的冲突。青少年对一切都感到新奇,对自己不了解的现象、不理解的问题都表现出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但由于他们的社会经验不足,认识能力差,对许多社会现象和科学的准则还没有定型的见解和观点,容易受暗示而模仿他人,自觉或不自觉地受一些不良因素的影响,看问题时以偏概全、固执己见,自己认为正确、符合自己兴趣爱好的知识就瑕瑜不分地吸取,以致受到不良的社会风气和一些宣扬暴力、色情的不良文化的影响而走上犯罪道路。

(4)强烈的情绪冲动与理智控制较弱的冲突。在青少年时期,其情绪的兴奋性高,情绪的两极变化大,具有极大的冲动性。既表现为热情、活泼,强烈而不稳定,又表现为容易急躁、激动、感情用事。例如,有时当个人需要受到限制而不能得到满足时,就会产生挫折感,因而产生强烈的不满情绪,这时理智的控制能力却显得无能为力,为满足自己的需要而采取简单、粗暴的方法,完全不顾及社会危害性及行为可能造成的后果;或不择手段,向有关当事人或无辜群众实施攻击行为以进行报复。在这种强烈情绪下产生的违法犯罪行为,行为人的理智很难被控制,造成的后果也非常严重,但其于事后往往为此后悔不已。正因为如此,在青少年犯罪中,激情犯罪、冲动犯罪较为普遍。

(5)理想与现实的冲突。青少年时期是人生中的美丽春天,他们对未来充满了憧憬、向往和希望,因此,青少年的愿望非常多,理想很远大。随着抽象思维的发展,青少年的想象力非常丰富,当个体的需要不能得到满足时,他们往往靠想象来营造未来的蓝图,靠幻想来构造将要达到的目的,以求得心理上的平衡。这种不切实际的幻想一旦破灭,美妙的境界被打破,青少年往往陷于不安与苦恼之中。有的青少年很难从幻境中解脱出来,导致在精神上出现病变;有的甚至把这种苦恼与不安转化成对现实社会的不满情绪发泄出来,误认为自己理想的破灭由是社会或他人造成的,因此,他们总是寻找机会侵害社会或者他人,从而产生犯罪行为。

3.网络对青少年犯罪心理形成的影响。随着科技的发展,互联网也迅速发展。网络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尤其是对接受新生事物非常快的青少年产生了诸多不良影响,导致青少年滋生犯罪心理。网络可能对青少年引起不同程度的交往障碍,可能导致其孤僻、不合群、缺乏责任心,甚至欺诈心理等。网络使青少年减少与现实交往的时间,甚至疏远现实实际中与人交往的环境。网上虚拟世界的交往并不能代替现实生活,而网络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青少年与社会互动、交往的密度和强度,使得青少年本应得到强化的人际交往能力大大降低。并且长期沉溺于网络中,使他们产生了孤独感与压抑感,加之其本身心理不成熟,调适能力差,这种情况很容易让他们产生心理危机和人格障碍。网络对青少年的早期社会化产生的消极影响主要是,让青少年把绝大多数业余时间都放在互联网上,相应大幅度地减少了他们接受家长和老师对其教育的时间,减弱了家庭、学校培养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的影响。严重沉溺网络的青少年,甚至排斥和脱离原有的生活环境,荒废学业,厌学、弃学,导致其早期陷入流失社会的严重危机中。

互联网为我们提供了大量的信息,使我们的生活更加丰富,而且使信息交流更加方便,但同时,互联网中信息也并不完全健康,一些信息对青少年的心理影响并无益处,甚至还会使青少年的心灵被毒化。在现实生活中,因为受到互联网的不良影响而犯罪的案例,可以说不胜枚举。特别是青少年的强奸、抢劫、绑架等犯罪,很多都是受到了互联网的不良影响。因此,要预防青少年犯罪,除了家庭、学校等方面的教育外,还必须加强互联网管理,净化互联网环境,彻底消除垃圾信息对青少年的毒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