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罪心理的消退是指犯罪心理在内外因素的作用下减弱、消失的过程。
(一)影响犯罪心理消退的因素
1.社会环境的净化。不良的社会环境因素是犯罪心理形成并向恶性发展的根源。社会环境的不断净化,使犯罪心理逐渐失去了赖以产生和发展的基础,减少了犯罪的诱因,同时也使犯罪人在强大的社会舆论和良好的社会风气的影响下,阻碍犯罪心理形成的动机更加强烈,逐步使犯罪心理消退。
2.司法机关打击和惩处犯罪的能力增强。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司法机关的人员素质逐渐提高,打击和惩处犯罪的能力也在增强;新生的、前沿的科学知识被广泛地运用到打击犯罪的实践中,打击犯罪的科技手段也不断更新和发展,技术侦查和技术防范的水平有了极大的提高。这两方面的变化使党的一系列有关打击惩罚犯罪的政策得以贯彻和落实,使犯罪人的犯罪成本加大,恐惧心理增强,侥幸心理减弱,犯罪活动收敛,阻碍了犯罪动机的心理增长。
3.犯罪人未完全泯灭的良知。犯罪人未完全泯灭的良知,是犯罪心理消退的主要因素。尤其在与犯罪动机斗争时,犯罪人良知的发现、积极的情绪情感会使犯罪人放弃犯罪动机,犯罪行为中止。
4.犯罪人社会化程度的提高。犯罪人尤其是青少年,随着其社会化程度的提高,心理逐渐走向成熟,认识水平提高,情绪情感成熟,意志品质已经养成,人际关系成熟稳定,社会适应性增强,会逐渐理解和掌握道德、法律规范,社会性情感得以加深,自觉性、自制力、独立性不断增强,抗挫折能力使提高,这些都有利于使不良的心理受到抑
制,不良行为受到阻抗,良好的心理得以萌生和发展,实现犯罪心理的消退。
(二)犯罪行为消退的过程
犯罪心理的消退过程实际上是犯罪人放弃已有的反社会心理、不良个性,是一个再社会化的过程,即犯罪人重新学习社会道德规范、法律规范,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健康的个性品质的过程。这个过程是一个心理和行为习惯转变的过程,它不是一帆风顺的,其间会出现反复。不过,从整体上看,这一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从抗拒到初步改变阶段、反复动摇阶段、稳定巩固阶段。
1.从抗拒到初步改变阶段。犯罪心理定势的作用使犯罪人在不同程度上对管教人员及其他教育者的教育产生敌对和消极态度,他们在态度上表现出不认罪、不服从管教,有的甚至装疯卖傻,借以逃脱、对抗管教。经过一段时间后,犯罪人逐渐认识到自己的行为给社会、他人带来的危害或伤害,认识到只有认罪伏法,接受教育才是自己的唯一出路,从而产生悔恨心理和接受改造的愿望。这种心理的转变使他们开始试着接受教育,并通过其行为习惯的转变表现出来。
2.反复动摇阶段。犯罪人不断尝试着接受教育,接受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等,并逐渐以此来规范自己的行为。然而,“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犯罪人接受教育、改变行为习惯,需要极大的意志努力,它是一个艰难的过程,尤其是当犯罪人面临外界不良刺激的作用时,犯罪人很有可能情不自禁地或习惯成自然地产生犯罪行为。
3.稳定巩固阶段。经过反复动摇,犯罪心理全面瓦解,犯罪人放弃原有的价值观,形成新的符合社会发展的价值观、道德观,并以此作为自己行为的标准,逐渐形成了健康的心理品质和行为习惯。(www.xing528.com)
实训项目
案例分析
一、基本案情
1993年6月29日凌晨一时许,高桥南街卖老鹅的个体户索某夫妇在家熟睡,被一蒙面歹徒爬墙潜入用刀刺伤,但现场所反映的物质痕迹只有现场进口攀墙的泥迹及事主夫妇二人被戳伤的血迹等。现场柜抽无撬压痕迹,现场翻动不明显,家中巨款等财物未见损失。据调查,现场巨额钱款摆在事主床头附近的组合柜抽内;案发时,犯罪分子爬墙入室后,寻找钱财时惊醒事主,急忙持刀刺伤事主夫妇,仓皇逃离现场。男事主个体卖老鹅数年,家有巨款, 在群众中明显露富;在生意来往等方面又有一定的纠葛。女事主年轻,在外营业,人际接触面广。
1993年7月31日凌晨,一蒙面歹徒翻窗潜入剪刀巷独居老人梅某家,持刀威逼事主交出钱财,当随事主上阁楼发现还有一人(前来探望事主的来客)时,又虚张声势,一边大喊“外面再进来两个人”,一边趁机抢劫美元、港币、房屋奖券等价值5000余元。据调查,事主从南京退休后一直从事文艺方面的活动,经济宽裕,并在扬州购置私房一座。
以上两起夜间入室蒙面持刀抢劫案件的发生地点均位于街道旁边较偏僻的巷内,均在市内东北角。经过公安机关全面细致的现场勘查,采用多种侦查手段,终胜利告破,两案为一人所为。罪犯刘金保被抓获归案。
二、具体操作
1.结合以上案情,分组讨论作案人犯罪心理形成过程。
2.以小组为单位写出分析报告。
3.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分组汇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