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犯罪心理的内化过程及干预法

犯罪心理的内化过程及干预法

时间:2023-08-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而习惯正是一种与需要和倾向相联系的自动化动作,不良习惯的养成,正是犯罪心理形成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正是对不良习惯的放任姿容,导致违法心理的进一步恶化。有助于犯罪心理形成的情绪体验恰恰是这种类型。犯罪心理形成以后,并非必然导致犯罪行为的发生。

犯罪心理的内化过程及干预法

(一)内化和社会

内化在让·皮亚杰的发生论中有所运用,它是指感觉运动性动作向内部思维运算的过渡。社会心理学中的内化,就是指个体将一定的精神文化经过社会学习而转化为稳定的心理因素的过程。即将人类知识、经验、社会规范与价值体系转化为个体的知识、经验、价值与信念,内化就是个体以社会学习为中介,将社会存在转化为自身心理因素的社会化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讲,内化实质上就是个体的社会化。

个体成长之初,生活于社会之中,互相学习生存环境中许许多多事物所代表的意义,理解和掌握社会所明文规定的法律规范和约定俗成的道德规范等社会常识。在这个学习过程中,通过对社会规范的不断认同,逐渐形成对各种社会存在进行鉴别的自我标准,并以此作为指导自己行为的准则而形成一定的行为模式。这种自我标准的建立必须借助于生活空间的广度、时间的长度以及个体的主观感受。这一过程就是个体成为合格社会成员所必不可少的社会化过程。

社会化就是在特定的社会与文化环境中,个体形成适应于该社会与文化的人格,掌握该社会所公认的行为方式。社会化是一个过程,伴随着人的一生,它经过个体与社会现实的相互作用而实现,是逐步内化的过程。个体所承担的社会角色,取决于周围环境对他的影响以及他对周围环境反作用的行为模式,社会化的内容是极其广泛的,包括对政治、民族、法律、性别角色、道德等不同社会存在的认同。个体正是通过社会化过程才能不断完善自己的社会属性。

社会化在于促使个体对社会规范的积极认同。社会化能够将社会规范纳入其主体意识之中并成为指导个体行为的内在标准,从而与社会要求保持协调一致。社会化在于将每一个社会成员培养成为适合需要的人。社会化了的个人是精神健康的个体,不仅获得了能够适宜外界情境的各种行为方式,有统一的人格,还必须能够积极地支配环境。简言之,社会化旨在将个体内心渴望实现的与来自社会方面的价值观二者有机的融合。

(二)犯罪心理的形成(www.xing528.com)

第一,社会化的缺陷是犯罪心理的发轫。并非所有个体的社会化都能够沿着正确健康的方向顺利发展。对于社会规范的认同,由于个体心理因素的不同而存在着巨大的差异,由此导致不同的社会化结果。如前所述,健康的社会化会使个体成长为合格的社会成员,而有缺陷的社会化会使个体的发展沿着偏离或相反的方向进行。社会化的缺陷包括两种不同情形,即不完全的社会化和错误的社会化。其表现为个体对社会规范的不完全、不充分甚至完全相反的认同,其所确立的自我标准与社会规范不相符合或者完全相悖。这种自我标准的确立,决定了个体的认识和行为的基本趋向。因此,不完全的社会化和错误的社会化极可能导致个体违法犯罪心理的产生,亦可认为是犯罪心理的滥觞。有缺陷的社会化可能造成:一是个体认知水平的低下。一方面,个体对新社会规范难以进行正常的内化,无视积极的社会存在,使个体难以建立抵制腐蚀、防止违法犯罪行为发生的免疫系统,削弱了自我控制能力;另一方面,个体对消极的社会存在却进行着积极、自觉、能动的吸收,发展和巩固不良的个性心理品质。二是不良习惯和定势逐渐养成。基于错误的心理选择,导致其行为基本方向的失常。对消极的社会存在的内化,首先表现在对个体具有总体指导意义的个性倾向性中,个性倾向性对个体的行为方向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有缺陷的社会化的个体在个性倾向性上表现为其价值观念体系与社会需求相违背,具有反社会倾向,低层次的物质需要与精神满足决定了其兴趣、动机等水平。而习惯正是一种与需要和倾向相联系的自动化动作,不良习惯的养成,正是犯罪心理形成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当我们考察违法犯罪青少年的生活经历后不难发现,大部分违法犯罪青少年都是由点滴劣迹发端而走上违法犯罪之路。英国的大文学家莎士比亚曾经说过:品性上的小缺点发展起来会掩盖他的好品质。正是对不良习惯的放任姿容,导致违法心理的进一步恶化。

第二,违法行为的尝试是犯罪心理形成的巩固阶段。个体的心理活动绝不仅仅停留在抽象思维阶段,不局限于内心世界的孤立运动。作为社会的人,他需要向外界释放自己的影响,以自己的行为和心声昭示其社会价值。违法行为的实施,正是在个体已经形成的心理品质指导下而实施的,它是不良习惯的恶性发展。违法行为的实施会使个体得到不同的情绪体验,如愉快、兴奋、满足、沮丧、痛苦等。肯定的情绪体验会给个体带来欲望满足后的欢愉,这种情形会强化原有的违法心理,造成个体的再一次尝试的企图。有助于犯罪心理形成的情绪体验恰恰是这种类型。

第三,犯罪意向的萌发是犯罪心理形成的标志。犯罪意向是没有分化的、没有明确意识的违法犯罪人的需要。个体社会化的缺陷、不良习惯的养成、违法行为的初次尝试,经过这一系列的心理体验后,便有可能产生模糊、朦胧,没有特定指向的进行违法犯罪活动的内心冲动。由此进入了萌发犯罪意向的阶段,此时个体已确立了以反社会为主导的心理趋向。各个心理因素亦围绕这个主题进行着相应的变化,以达到新的暂时稳定状态,并等待选择时机以实施进一步的行动。犯罪意向的萌发,标志着个体的心理在经历了一系列的过程后犯罪心理新质状态的最终形成。

犯罪心理形成以后,并非必然导致犯罪行为的发生。对于存留在意识状态中的犯罪心理而言,它需要借助于一定的客观条件才能表现为现实的行为状态。正是在犯罪心理向犯罪行为转化的关键时刻,往往伴随着个体激烈的心理活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