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犯罪动机:发展变化与干预

犯罪动机:发展变化与干预

时间:2023-08-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犯罪动机在确立以后,其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此时,犯罪动机发生了异化。身无分文又无落脚的张某遂产生将女方毁容的报复动机。后张某自杀未遂,被判死刑。从这个案例可以看出,报复动机是张某犯罪的主要动机,但由于犯罪主体与客体及犯罪情境的相互作用,张某由报复毁容动机转为报复杀人和扩大性杀人动机,其同一犯罪动机的反社会性和危害性不断得到强化和增强。

犯罪动机:发展变化与干预

犯罪动机在确立以后,其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在实施犯罪行为过程中客观环境的变化、主客体的相互作用及犯罪人心理的变化,都可能对犯罪人产生不同的影响,从而使犯罪动机发生各种各样的改变。一般来说,犯罪动机的发展变化大致有以下三种变化形式:

(一)犯罪动机的异化

犯罪动机异化,是指犯罪主体在实施犯罪行为时,在外界条件刺激的影响下,引起了新的内心冲突,逐渐唤醒了犯罪人尚未泯灭的良知,促使犯罪人彻底放弃犯罪动机,并向好的方面转化。

例如,一青年男工因白天与同车间一女工发生纠纷,半夜揣刀进入女工家欲行报复,但在月光下看到正在哺乳的婴儿及面带母性温柔满足感的正在熟睡的女工,触发了他的良知,幡然悔悟并退出房去。此时,犯罪动机发生了异化。

(二)犯罪动机的退化

犯罪动机退化,是指犯罪主体在实施犯罪行为时,由于犯罪现场的客观条件发生了变化,不利于犯罪行为继续实施或行为受阻,迫使其放弃犯罪动机,犯罪动机暂时消退而导致的一种应变性的动机转化。

例如,盗窃犯潜入室内后发现行窃目标已经转移,只好退出现场。

犯罪动机的异化与犯罪动机的退化两者的区别在于:第一,犯罪动机异化是主体出于良知发现,主动放弃犯罪动机;而退化仅因为外在环境的阻碍,使主体被迫中止犯罪行为。第二,异化是犯罪动机的根本弃绝,退化仅是犯罪动机的暂时消退。

(三)犯罪动机的恶化

犯罪动机恶化,是指犯罪人在实施犯罪行为的过程中,因某种意外情况或主观恶性,又产生了新的犯罪动机,而且这种相继性犯罪动机常常具有强烈的恐惧或恶劣性质,导致犯罪行为向恶性方向发展。犯罪动机恶化有两种典型形式:一种恶化形式是在犯罪过程中产生了新的更为严重的犯罪动机。例如,一犯罪人在某一偏僻路段实施抢劫,抢劫过程中发现被害人是一青年女性,便又萌发了强奸念头,并实施了强奸行为。后又怕被告发,又萌发了杀人灭口的动机,遂将该女子杀死。犯罪人就是在其一连串恶变的犯罪动机支配下连续实施了性质越来越恶劣的犯罪行为。犯罪动机的恶化的另一种形式是:同一种犯罪动机的反社会性和危害性得到增强。例如,张某在收到女朋友的绝交信后,想到自己曾为结交这个女朋友,其不但花完了8000多元存款,而且听信女方婚后住到女方家的谎言,卖掉了自己的3间住房,卖房钱也被女方的花言巧语骗去花光。女方见他无钱可骗便一脚将他踢开。身无分文又无落脚的张某遂产生将女方毁容的报复动机。张某心想:“我不好过你也别想再嫁人。”他便拿着一把刀,气冲冲去女方宿舍。到女方宿舍后,女方不但不认错,反而讥笑张某是“憨大”“癞蛤蟆想吃天鹅肉”。张某听后猛地将女方推倒,用刀子在女方的脸上划了刀,说:“我本来只想让你嫁不了人,现在我要你的命。”接着他凶残地将女方杀死。杀人后,张某还觉得不解恨,又跑到女方家,将女方的母亲、侄子、侄女全部杀死。后张某自杀未遂,被判死刑。从这个案例可以看出,报复动机是张某犯罪的主要动机,但由于犯罪主体与客体及犯罪情境的相互作用,张某由报复毁容动机转为报复杀人和扩大性杀人动机,其同一犯罪动机的反社会性和危害性不断得到强化和增强。

实训项目(www.xing528.com)

案例分析

一、基本案情

某犯罪人于2017年3月23日傍晚潜入一居民家中盗窃,入室后发现有一年轻女子在家,遂将其打昏实施抢劫;在实施抢劫后,见该女子昏迷未醒,又对其强奸;该犯罪人正欲离开现场时,恰逢被害人的丈夫回家堵住该犯罪人,该犯罪人出于安全的需要,用携带的匕首将其刺伤,然后逃离现场。

二、具体操作

1.结合案例,分组讨论犯罪人的犯罪心理动机的变化以及与犯罪目的的关系。

2.以小组为单位写出分析报告。

3.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

【注释】

[1][苏联]库德亚夫采夫:《违法行为的原因》,群众出版社1982年版,第108页。

[2][苏联]斯·安·塔拉鲁欣:《犯罪行为的社会心理特征》,公人、志疆译,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7年版,第40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