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犯罪心理分析与干预:工作场所和职业因素

犯罪心理分析与干预:工作场所和职业因素

时间:2023-08-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从事不同职业的人因为职业的不同特点可能形成不同的犯罪心理。实训项目案例分析2月16日晚,山东省某县公安局巡警大队民警在城区巡逻时,发现一出租房内4名少年形迹可疑,经昼夜工作,摧毁了一个涉案11人的青少年犯罪团伙。在对该团伙租住房屋的搜查过程中,民警缴获了100余张光盘,其中不乏暴力、色情内容。

犯罪心理分析与干预:工作场所和职业因素

工作场所与犯罪心理形成的关系主要体现在:一是工作场所的工作氛围,有些工作场所的同事和领导只重视生产、经济效益,忽视道德和法纪观念,就会致使歪风邪气盛行;二是人际关系和谐,在有些工作场所,没有良好的人际关系不仅影响生产、工作效率,还会激化矛盾,以致某些人产生报复心理,产生破坏、报复行为;三是管理体制的健全,如果管理混乱,缺少监督机制,就会诱发盗窃、贪污等犯罪行为。

从事不同职业的人因为职业的不同特点可能形成不同的犯罪心理。一是无职业人员,其没有固定的生活保障,生活贫困,尤其是有些刚出校门的大学生面临“毕业就意味着失业”的困惑,容易产生悲观情绪,颓废消极,产生对社会的不满,增加社会不安定因素。二是不同职业可以为犯罪提供不同的机会,例如,国家工作人员可以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条件,实施贪污、受贿、走私、盗窃等犯罪。有些职业还可以为犯罪提供技术、方法、手段等,如雕刻工人可以产生伪造印章、证件的犯罪心理,掌握计算机技术的人员可以产生利用计算机技术进行经济犯罪的心理。

实训项目

案例分析

2月16日晚,山东省某县公安局巡警大队民警在城区巡逻时,发现一出租房内4名少年形迹可疑,经昼夜工作,摧毁了一个涉案11人的青少年犯罪团伙。

一、基本案情

11名少年中有9名是独生子,除1人家在农村外,其余10名少年的父母均是工资优厚的国家干部或腰缠万贯的个体老板,多因工作繁忙而疏于对孩子的管理。平日里即使发现孩子的违法行为,由于父母过于庇护,未能予以有效制止。团伙主要成员A,父母是个体户,平时很少有时间照顾他,A整天沉湎在游戏厅和录像厅,加盟团伙后,不到半年的时间,便成为吃喝嫖样样精通的“老手”。4名团伙主犯第二次盗窃摩托车后,1名家长偶然发现了孩子的行为,但可惜的是他们并没有带着孩子到公安机关投案,而是和其他3名少年的父母共同商议隐瞒的计划。4个孩子在此后的3个月越干越大并落网后,家长们发现他们的计划和方案是那么的苍白无力。一位工程师在得知儿子涉嫌犯罪被公安机关追捕后,不是劝儿子悔罪自首,而是唆使儿子尽快出逃。

1999年4月前,11名少年全部是分布在不同学校的学生,由于学习成绩差,学校、老师对他们失去信心,未能同家庭进行必要的教育帮助,在管理上放任自流,并采取了比较极端的做法。其中有两名团伙成员在高中入校后不到两个月就因逃学被校方开除,有一名团伙成员不到一年即被开除。老师和同学们的歧视使他们在共同的境遇中互相结识,走到一起。C因多次旷课被校方开除后,同班的D也转入另一学校。后来,C经常和狐朋狗友在酒后雄赳赳气昂昂地出入D的学校,与D一起通宵打牌,累了就随便找个宿舍躺下休息,而此时,学校师生却眼睁睁地看着他们胡作非为,敢怒不敢言。之后该团伙干脆就把作案目标对准该校办公楼,先后两次实施盗窃,窃得现金3000余元。(www.xing528.com)

一次,该团伙在一家附属医院实施盗窃时,被一名中年男子发现,就在他们自认倒霉时,那男子却没有声张。主犯E说:“打那以后,我们干什么都不害怕了。”其中一户居民连续被盗三次后,也未采取任何防盗措施。在办案过程中民警也发现,很多失主在案发后均未及时报案。

在对该团伙租住房屋的搜查过程中,民警缴获了100余张光盘,其中不乏暴力、色情内容。充斥其中的精神垃圾正是这11名少年走向犯罪的“牵手人”。每次作案归来,他们都奔至饭店、酒楼、美容美发厅、电子游戏室等娱乐场所进行狂饮狂欢,将所盗钱财挥霍一空。刚刚18岁的B在看完黄色影碟后,即多次到美容美发院寻欢作乐。

二、具体操作

1.结合案情,分组讨论青少年犯罪团伙的犯罪心理形成的原因。

2.以小组为单位写出分析报告。

3.教师组织分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