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华生提出行为主义心理学后,行为主义心理学迅速席卷整个心理学界,成为当时心理学主流研究方向。行为主义主张心理学研究的内容是个体的行为而非意识,同时其又属于一种环境决定论的观点,认为控制环境就能控制人的行为。认知心理学主要是在对行为主义上述两方面的批评,以及近代科技发展的基础上提出的。
认知心理学主张心理学研究应回归到对“心理”的研究。认知心理学把人比作计算机,把人脑处理信息过程比作计算机处理,而人脑的信息加工过程是心理学研究的内容。同时,认知心理学十分重视认知因素对人的行为心理的作用。例如:行为主义认为学习需要不断通过强化、榜样的替代强化等刺激来控制学生努力学习的行为;而认知心理学家更关注学生对自己学习能力的评价(学习自我效能感)、学生对学习重要性的认识、学生学习过程的体验等认知因素。
认知心理学认为,人的认知模式、认知过程影响着其行为和情绪。如果人用以加工外界刺激的认知模式是良好或有效的,那么其行为和情绪是合理和有效的;反之,如果其认知模式是不良的或是非理性的,其就可能出现行为和情绪障碍。认知疗法正是基于这一观点发展起来的,其就是通过认知和行为技术来改变来访罪犯的不良认知,从而矫正非适应性的心理与行为的心理治疗方法。
认知理论强调,一个人的非适应性或非功能性心理与行为,常常是受不正确的、扭曲的认知影响而产生的。如果更正或修正其扭曲的认知,则可改善他的心理与行为。正如认知疗法的主要代表人物阿伦·贝克(Aaron T.Beck,1921~)所说的,“适应不良的行为与情绪,都源于适应不良的认知。因此,行为矫正疗法不如认知矫正疗法。”[15]例如一个人一直“认为”自己表现的不够好,连自己的父母也不喜欢他,便需要将重点放在帮助他重新建构认知结构,重新评价自己,重建对自己的信心,更改认为自己“不好”的认知。
认知理论通常采用认知重建、心理应付、问题解决等技术进行心理辅导和治疗,其中认知重建最为关键。阿尔伯特·艾利斯(Albert Ellis,1913~2007)认为,“经历某一事件的个体对此事件的解释与评价、认知与信念,是其产生情绪和行为的根源,非理性的认知和信念引起不良的情绪和行为反应,只有通过疏导谈论来改变和重建非理性的认知与信念,才能达到治疗目的。”[16]贝克也指出,“心理困难和障碍的根源来自于异常或歪曲的思维方式,通过发现、挖掘这些思维方式,加以分析、批判,再代之以合理的、现实的思维方式,就可以解除求助者的痛苦,使之更好地适应环境。”
认知理论中比较有影响的一种疗法是合理情绪理论。[17]
合理情绪理论(Rational-Emotive Therapy,简称RET),或称理性情绪“理论”、ABC疗法,由阿尔波特·艾利斯于21世纪50年代创立。因为其也采用行为疗法的一些方法,故被称之为一种“认知—行为疗法”。
合理情绪治疗的基本理论主要为ABC理论。在介绍ABC理论前,首先要了解艾利斯及合理情绪治疗对人的基本看法。
(一)艾利斯对人性的看法
艾利斯的ABC理论是建立在对他人人性的看法之上的。这些看法可归结如下:
1.人既可以是有理性的、合理的,也可以是非理性的、不合理的。当人们按照理性去思维、行动时,他们就会是愉快的、有成效的人。
2.情绪是伴随着人们的思维而产生的。情绪上或心理上的困扰是由非理性的、不合逻辑的思维所造成的。
3.任何人都不可避免地具有或多或少的非理性的思维与信念。
4.人是有语言的动物,思维借助于语言而进行。不断地用内化语言重复某种非理性的信念就会导致无法排解的情绪困扰。
5.情绪困扰的持续是那些内化语言持续的结果。
(二)ABC理论
合理情绪理论的ABC理论来自3个英文字的首个字母。A指诱发性事件(Activating events);B指个体在遇到诱发事件之后相应而生的信念(Beliefs),即他人对这一事件的看法、解释和评价;C指在特定情景下,个体产生的情绪及行为的结果(Consequences)。
通常,人们认为人的情绪及行为反应是由诱发性事件A引起的。ABC理论认为,诱发性事件A只是引起情绪及行为反应的间接原因,而B,即人们对诱发性事件所持的信念、看法、解释才是引起人的情绪及行为反应的直接原因。
ABC理论认为,人的情绪及行为反应与其对事物的想法、看法有关。在这些想法和看法背后,有着人们对一类事物的共同看法,这就是信念。合理的信念会引起人们对事物的适当的、适度的情绪反应,而非理性的信念则会导致不适当的情绪和行为反应。当人们坚持某些非理性的信念,并长期处于不良的情绪状态中时,其就可能产生情绪障碍。
合理情绪理论认为,情绪是由人的思维、信念所引起的,所以每个人都要对自己的情绪负责。他认为当人们陷入情绪障碍之中时,是他们自己使自己感到不快的,是他们自己选择了这样的情绪取向的。需要强调的是,合理情绪理论并非是一般性地反对人们具有的负面情绪,如某人做某一件事时失败了,其感到懊恼、有受挫感是适当的情绪反应,而抑郁不堪、一蹶不振才是不适当的情绪反应。(www.xing528.com)
(三)非理性信念的特征
艾利斯把人的非理性信念归纳为以下的11种:
1.每个人绝对要获得周围环境的人,尤其是生活中每一位重要人物的喜爱和赞许。
2.个人是否有价值,完全在于他是否是个全能的人,即能在人生中的每个环节和方面都能有所成就。
3.世界上有些人很邪恶、很可憎,所以应对他们作严厉的谴责和惩罚。
4.如果事情非己所愿,那将是一件可怕的事情。
5.不愉快的事总是由外在环境的因素引起,而不是自己所能控制和支配的,因此对他人对自身的痛苦和困扰也无法予以控制和改变。
6.面对现实中的困难和自我承担的责任是件不容易的事情,倒不如逃避它们。
7.人们要对危险和可怕的事情随时地加以警惕,应该非常关心并不断注意其发生的可能性。
8.人必须依赖别人,特别是某些与自己相比强而有力的人,只有这样,自己才能生活得好些。
9.一个人过往的经历和事件常常决定了他目前的行为,而且这种影响是永远难以改变的。
10.一个人应该关心他人的问题,并为他人的问题而感到悲伤或难过。
11.对人生中的某个问题,都应有一个唯一正确的答案。如果人找不到这个答案,就会痛苦一生。
针对艾利斯提出的11条非理性信念,理查德·韦斯勒(Richard L.Wessler)等总结出了非理性信念的三个特征:绝对化要求(Demandingness)、过分概括化(Overgeneralization)和糟糕至极(Awflizing)。
绝对化要求人们以自己的意愿为出发点,对某一事物怀有认为其必定会发生或不会发生的信念。这种信念通常是与“必须”“一定”“应该”等字眼联系在一起的。例如“我必须获得成功”“别人必须很好地对待我”“付出了一定要有相应收获”“生活应该是很容易的”等。怀有这一信念的人极易陷入情绪困扰,因为客观事物的发生、发展都是有一定规律的,不可能按某一个人的意志去运转。
过分概括化是一种以偏概全、以一概十的非理性思维信念。艾利斯曾说过:过分概括化是不合逻辑的,就好像以一本书的封面来判定一本书的好坏一样。过分概括化的一个方面表现为人们对其自身的不合理的评价。例如,一些人在面对失败或是极坏的结果时,往往会认为自己“一无是处”“一钱不值”“废物”等,以自己做的某一件事或某几件事的结果来评价自己整个人,评价自己作为人的价值,其结果常常会导致自责自罪、自卑自弃的心理的产生以及焦虑和抑郁的情绪。另一个方面的表现则是对他人的不合理评价,即别人稍有差错就认为其一无可取等,如此会导致一味地责备他人以及产生敌意和愤怒等情绪。
糟糕至极是一种认为如果一件不好的事发生将是非常可怕、糟糕的一场灾难的信念。这种信念会导致个体陷入极端不良的情绪体验,如耻辱、自责自罪、焦虑、抑郁的恶性循环之中而难以自拔。
在人们非理性的信念中,往往都可以找到上述三种特征。每一个人都或多或少地具有非理性的思维与信念,而具有严重情绪障碍的人,则更为明显地具有非理性思维的倾向。
合理情绪疗法认为,使人们难过和痛苦的不是事件本身,而是对事情的不正确解释和评价。事情本身无所谓好坏,但当人们赋予它自己的偏好、欲望和评价时,便有可能产生各种无谓的烦恼和困扰。如果某个人有正确的观念,他就可能愉快地生活,否则错误的思想及与现实不符的看法就容易使人产生情绪困扰。因此,只有通过理性分析和逻辑思辨,改变造成求助者情绪困扰的非理性观念,建立起合理、正确的理性观念,才能帮助求助者克服自身的情绪问题,以合理的人生观来面对生活,并以此来维护心理健康,促进人格的全面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