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课堂结构性变革:中学校长教育改革实录

课堂结构性变革:中学校长教育改革实录

时间:2023-08-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所谓课堂的结构性变革,即由教师教为主要方式的结构,向教师引导下的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方式转变。杜威看到了传统教育只重视传授系统知识的弊端,因而特别强调和重视实践性知识和活动式的学习方式,“儿童是起点,是中心,而且是目的”。教师在课堂上做到四个有效,其一,有效的问题。

课堂结构性变革:中学校长教育改革实录

所谓课堂的结构性变革,即由教师教为主要方式的结构,向教师引导下的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方式转变。

一切学习从本质上来说都是自学,只有把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调动起来了,“我要学”和“我爱学”了,学习的效率才会真正提高。学习的另一个本质是互学,教育社会学告诉我们,学习的意义是在互动中产生的,师生间,生生间相互启悟,相互切磋,相互激励,才能激发出智慧的火花和情感的浪花,所以自学和互学是学习的本质,让学生主动起来,互动起来,并将两者有机结合,才能提高学习效率。

古今中外,教育大家都致力于让学生主动起来互动起来。《易经》第四卦《蒙》:“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不是我有求于幼童,而是幼童有求于我,一定要端正学习态度,要主动学习,言简意赅。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愤:心求通而未通;悱:想说又不知道该怎么说。说的是学生不是经过思考并有所体会,想说却又说不出来时,就不去开导他,如果不是经过冥思苦想,又想不通时,就不去启发他,先思考,再启发,先主动学习和思考,再恰当引导。无独有偶,西方最早的启蒙方法称“产婆术”,既“苏格拉底”方法,苏格拉底方法包括讽刺(不断提出问题使对方陷入矛盾之中,并迫使其承认自己的无知)、助产(启发、引导学生,使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得出结论)、归纳和定义(使学生逐步掌握明确的定义和概念),这是一种激发学生主动性和积极性的好方法。亚里士多德称其为归纳论证。可见,东西方先哲们共同的教育理念都是让学生主动起来,这就暗合了学习的本质。

如果说启发式在孔子和苏格拉底那里,还是一种方式或方法,那么到了杜威和陶行知,就要构建一种新的教育范式了。

教育发展史上,有两种知识,一种叫作系统知识,是古往今来人类智慧的结晶,这类知识一般采用接受式的学习方式传承;另一类叫作实践性知识,用师傅带徒弟的方式,即活动式学习传授。如木工带徒弟,主要是动手实践的方式学习。杜威看到了传统教育只重视传授系统知识的弊端,因而特别强调和重视实践性知识和活动式的学习方式,“儿童是起点,是中心,而且是目的”。杜威要求老师考虑儿童的个性特征,使每个学生都能发展他的特长,尊重儿童的教育主体地位,但是由于他忽视了系统知识和接受式学习,使他的改革没有能够进行下去,但是杜威强调了儿童中心,强调了做中学,强调了实践活动对于学习重要作用,试图建立一种非传统的新的教育范式,成为教育发展史上里程碑式的人物。

陶行知师承于杜威,但不拘泥于杜威:“教学应该逐步由教师主动的教学,转向学生自主的学习,教是为了不教。”“好先生教学生学。”陶先生最大的贡献在于试图把系统知识与活动式学习方式相结合,这是前无古人的新的教学范式,用活动式的方式去学习系统知识。由此出发,他还拓展,发掘出这种新范式的具体的方式方法,“教学做合一”“小先生制”“解放大脑,使学生能想;解放双手,使学生能干;解放眼睛,使学生能看;解放嘴,使学生能说;解放空间,使学生能到大自然,大社会里去学习;解放时间,使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这是陶先生最具现代意义的教育教学思想,也是具体的操作范式,不愧为伟大的人民教育家。

杜威因为其教育思想太趋前于时代,并有些偏颇,而未取得如他预想的成功,陶先生高举教育救国大旗,兵荒马乱中,很难长期坚持实践,然而他们的教育思想深深地影响着今天的教育。现代教育技术的进步,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互联网+,在线学习,等等,冲击着教育,改变着师生关系,为课堂教学结构的变革提供了更多的技术支持,更好的条件,更大的可能性,只有适应培养创新人才的课堂结构,才能承载起未来对教育的重托。

在《学习,教学和评估的分类学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学(修订版)》一书中,洛林·安德森把目标分为教育目标,课程目标,教学目标三类,我们将重点探讨具体到每一节课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有五种知识类型,即事实、概念、程序、策略和信念;有六种认知过程,即记忆、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和创造,在此我们就侧重谈谈四种知识,六种认知过程在课堂中的地位与结构。

传统的教师教,学生听的接受式课堂教学,更多地向学生传授了事实性知识,概念性知识,程序性知识,而很少涉及元认知知识,即课堂上学生的反思不够,学习策略和方法掌握不够,学习能力提高不够,自我目标设定不够,总之,对自己的学习不能宏观把握,整体把握,达不到越学越聪明,越学越会学,越学越目标明确,越学越爱学,不能成为自己学习的主人,而未来的人工智能社会,要求的人才是能够适应不断变换的环境,终身自觉学习,主动学习的人。

再说六种认知,即记忆、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和创造。传统的接受式课堂,主要局限在下面的两个层次上,即记忆和理解。学生记忆了大量的知识,很多是死记硬背,教师想方设法讲清楚,试图让更多的同学理解,结果由于学生主动参与少,师生,生生互动少,大部分理解为浅层次理解,一听就会,一做就错,缺乏变式训练,不能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这是我们目前课堂的主体状况,是万校一面的真实教学情况。

A.课堂教学的精准化、个性化

社会发展,教育发展的趋势,急需我们改变这种结构,让记忆和理解主要由学生课前解决,课上教师有效地组织学生更多地进行应用、分析、评价和创造等高层次认知和思维活动,将学生的深度思考,小组的深层次互动交流,学生自己的分析、辨别,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讨论,呈现在课堂上。先学会的同学教不会的同学,课上及时巩固练习,激励学生自己发现和提出问题,并且进一步分析和解决问题,直到发现更多的问题,总之,学生个体的思维被激活,学生互动中灵感的火花被点燃,学生在合作、分享、交流、争论和辩论中对问题的理解更深更透并发现更多的新问题。教师在课堂上做到四个有效,其一,有效的问题。有效的问题是真问题,是贴近学生最近发展区的问题,是能够激发学生好奇心和探求欲的问题。当然,最有效的问题还是学生自己提出的问题,好教学的起始阶段是教师带着问题走向学生,好教学的高水平阶段是学生带着问题走向教师。其二、有效调动。教师在课堂上主要任务就是将学生思维激活,使学生在课堂上的思维处于活跃状态,去思考、分析、辨析、反思、发现和质疑,具体说来最佳状态是学生全程主动,一节课40分钟主动;全员主动,即绝大部分同学主动,最好还要有灵机一动,有收获的喜悦和发现的激动。第三、有效组织。即环节紧凑,多种学习方式有机转换,学生该听的时候听,该想的时候想,该讨论,争论的时候就讨论争论,该讲的时候讲,该展示的时候展示,该练的时候练,每种方式都像知时节的好雨,发生得恰到时机,课堂思维量大,师生兴趣盎然,课堂如行云流水,既有效又有趣;第四、有效提升。就是要学有所获,要么感知,收获了新知;要么感动,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某一点上有所收获;要么感悟,领悟了一种方法,发现了一个问题,思维层次上升了一个层次,总之是有实实在在的收获,实实在在的提升,每一节课都有效。

学生在课堂上要做到四会,传统的课堂,只有听会,变革后的课堂,在此基础上加上了四会:其一是会讲:把预习和自学的成果,大胆地,流畅地,逻辑严密地,甚至形象生动地讲出来,学懂、听懂是一个思维层次,把学懂和听懂的知识准确地表达出来,就是高一级的思维层次。其二是会想:课堂上要给学生留白,让学生有深度思考的机会,有反思的机会,有质疑权威的机会,好的课堂一定是动静完美结合的课堂,动若脱兔,静若处子,没有思维的活跃,就没有智慧的火花,没有深度的思考,很难有真正的思想产生。其三是会争:高层次认知中的分析和辨析,评价和创造,往往都在讨论和争论中产生,小组合作学习中的分析与协作,讨论争论的有效组织,先会的教不会的情境自由发生,组织的方式要趣味化,激励化,也要有相应的难度,能够激发出学生好奇心和探索欲。其四是会练:练会才是真会,及时巩固练习,不仅是遵循记忆规律,避免迅速遗忘,更主要是练会比听会在思维上,高了一个层次。如上所述,学生在听会的基础上,如果会讲,会想,会研,会练,就会逐步锻炼出高阶思维,高阶思维是创新能力的源泉。

B.课堂教学的结构性变革(主动性)

怎样的课堂结构能够承载上述课堂功能呢?翻转课堂就是一个比较好的模式。

首先,用微视频翻转课堂。这种教学模式的特点是教学重心前移(放学回家预习-课上完成作业),这样就把记忆,理解的大部分任务由学生在家自学完成了,教学重心下移(由以教师的教为中心,转到以学生的学为中心),这样就使高层次的认知,应用,分析,评价和创造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这才是适应将来的课堂教学。

从2015年起,我校成立了以沈志兴老师领衔的翻转课堂课题组,组织了罗店教育集团内部九所学校共12位骨干教师进行专题项目研究,从沈志兴老师的示范课《完全平方公式》算起,经过几年的行动研究,初步归纳出用微视频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要点。

1.学生回家看微视频预习,自学。

2.上课带来预习中的问题,小组合作学习解决。

3.分小组展示学习成果交流解疑。

4.教师精讲大部分同学的疑惑点。

5.学生当堂完成作业。(www.xing528.com)

区教研员的评价是:“(此种)课堂形式是对传统课堂的颠覆式改革,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成为倾听者,引导者。”学校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回答非常喜欢这种课型的占88%,喜欢与一般的占12%,不喜欢的为零。“我喜欢,数学本身就是一门需要不断讨论的学科”“喜欢,原来完全听老师讲,没有一点思维的空间,现在与同学讨论,可以促进我们深入思考”,学生学习的方式在悄悄变化,他们逐渐主动下载微视频自学新知识,用微信、QQ等与老师,同学交流,很多同学把老师制作的微视频拷贝回家,自学,一遍不懂,可重复看两遍三遍,直到学会,学习的个别化,个性化,慢慢变成了现实。

其次,常态课也能翻转。

2015年高考前两个月,我召开高三学生座谈会,高三(6)班班长,突然向我提出要求,表扬化学老师纪淑文老师,我问为什么表扬?学生答:纪老师化学课效率高,学生喜欢,学生的表述如下:

1.课前让学生预习,并且要提出问题(要求平时不爱问问题的学生一定要提出问题,纪老师关注到每一位同学);

2.上课小组讨论同学们预习中存在的问题,兵教兵;

3.大部分同学不懂的,教师精讲;

4.当堂作业,巩固提高。

这使我眼前一亮,首先这是高三复习课,高中课堂教学改革所以艰难,大多因为高考,谁也不愿、不敢拿孩子们的前途做实验,而纪老师不仅敢作敢为,而且效率高,深受学生欢迎。其次,纪老师并没有用微视频等现代教育技术,也就是说微视频只是工具,只要教师的观念转变,行动跟上,常态课也是可以翻转课堂的;第三,翻转课堂的真谛是认知水平、认知层次的提高,是学生主动和互动生成的新知,这样的课堂有助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想象力,有助于锻炼出学生自信心,培养学生的理想,志向,正确的价值观,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这就是适应未来的基础教育的教学结构,是我们孜孜以求的走向个性化的教学。

2015年高考,纪淑文老师的化学高考成绩比平行班平均分高出了六分,她的班级在语数外成绩与平行班持平的情况下,一本率因为化学成绩的提高而比其他班高出了一倍,这也说明真正有效课堂教学结构,与现行高考并不矛盾,还可以有效地提高高考成绩。不要把所谓的素质教育应试教育人为的对立起来,应试能力本身也是一种素质,而且是现代社会人才的必备素质。

课堂教学结构性变革的灵魂是自控力与主动性,所谓自控力,就是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其中专注力是核心,包括沉醉其中的无意注意,更包括强制自己的有意注意。农民教育家蔡林森:“像考试一样上好每一堂课”,说的就是高度专注,试想一想,考试时,考生忘了时间,忘了自我,这样的投入就是全神贯注,就是心无旁骛,一万小时定律,讲的也是这个道理,1993年,迈阿密大学的Anders教授来到柏林音乐学院,将学生分成三组,普通学生,优秀学生,卓越的学生,调研的结果表示,普通学生练琴时间在4000小时左右,优秀学生大约在8000小时左右,而卓越的学生,没有一个低于10000小时,他将这个写成论文发表,题目叫《有目的的训练,在专业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又过去十几年,一名畅销书作家Malcolm Giad Well,将该论文写进了新书,他在书中指出:”人们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并非天资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续不断的努力,一万小时的锤炼是任何从平凡变成世界级大师的必需条件。”

脑科学的髓鞘质研究证实了这一结论,髓鞘质是“交流,阅读,学习技能,人之成为人的关键”。研究之一:所有的动作都是神经纤维之间沟通的结果;研究之二:技能线路锻炼越多,使用就越自如;研究之三:目标明确的练习,能够将学习的速度提高10倍,所以构建一条好的神经回路,最佳的方法就是开启电流,处理错误,然后再开启,就这样一遍一遍地重复这个过程,只有得到及时准确的反馈,记忆存储结构的矫正才能发生。如果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能引进一种激励机制,像电脑游戏设计者那样,当玩家在游戏中取得进步时,给予恰当的激励,让大脑体会到多巴胺对他们正确决策(即动作,选择或者回答)的奖励,即愉快的情绪,他们就会保持完成下一个挑战的内在动机,同理,当学生在课堂上体验到多巴胺系统会对他们正确预测的奖励——愉快的情绪时,他们也能够激发内在的动机,进而坚持战胜挑战,并努力达到深层次的学习水平,这实际上就是在讲学习主动性的脑科学机制,主动性是提高课堂学习效率的灵魂,达成主动性必须洞悉学生的内在需求,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也就是说从脑科学出发,将学生的自控力和主动性结合,持久地积极地主动地学习。

C.利用大数据改变课堂结构——个性化学习指导行动示例

最便宜的智能手机,在欧洲和亚洲已经以10美元的单价销售了。到2020年,人类78%将拥有智能手机,这意味着每个人都有许多相同手段获得世界级教育,每个孩子都可以利用可汗学院,从第一世界国家的学校,学习到他需要的任何东西。该软件已经在印尼启动,它在2017年夏天,发布阿拉伯语、斯瓦西里语和汉语版本,将提供免费的英语应用程序,让非洲和中国的孩子半年内讲流利的英语。作为信息时代的原住民,只要愿意,孩子们就可以利用智能手机学到更新、更多的知识,某些方面,他们是教师的“教师”,面对无所不知的学生,如果我们还是大量的向他们传授所谓的知识,就是不明智之举,教育能做的是如何利用好这些现代技术,如何让学生拥有理想和信念,如何让学生有较强的自控力和主动性,这才是真正的“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

对学生学业成绩进行科学而客观的诊断,已经是比较成熟的技术了,很多学校,很多老师,很多学科,已经在有效地利用大数据进行学生学业成绩的精准判断,对症下药。

我工作过的一所市重点中学,物理组的年轻人几年来一直在做同一件事,就是利用高三一年中的四次大考(两次区模拟考,两次名校集团联考,每次考试人数都在5000人以上),通过大数据统计,导出每个学生物理学科个体的成绩,掌握情况。为每个学生提供个性化指导方案,对症下药。学生学习是动态变化的,指导方案也随机应变,下次大考有新的诊断,又有新问题发现,就会有新的指导学方案提出,这样就大大提高了学生复习的针对性,使复习有重点,有的放矢,当然更有效率。几年下来,学校的物理成绩稳中有升,到2014年高考物理成绩,与交大附中平均分拉平,并列全市第六名。

诊断要及时,上述例子虽然有效,但大考的时段间隔太长,只能诊断出阶段性问题,根据控制论原理,反馈越及时,控制越及时,结果越优化。为此,我校引进了“极课”平台,每天的作业在平台上批改后,教师和学生个体都可以及时导出错题集,这样及时发现的问题,对教与学都可作出精准判断,然后就对症下药,我校高三英语备课组只用了一年的时间,高考英语成绩整体大幅提高,证明现代教学工具的恰当介入可以提高效率。

大数据的优势在于采集数量大,各种问题易发现,聚焦在个体上的诊断更准确,关键是个性化学习指导的落实,人的作用是核心,是根本,没有教师的德业双馨和敬业爱生,海量的数据就是一团乱麻。我校教师张蓬仙根据掌握的数据,要求班级每个学生每天都找出问题,及时纠正,也就是说每个学生都要到老师这里过一遍,她所带班级数学高考成绩一直优异,其实她就做了一件事,作业——提取——矫正(反馈——控制——调整)尊重了教育规律,遵循了认知的科学,尊重了自己的教育价值观(敬业爱生),取得了教育的成功。

上述几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出,大数据诊断首先是一种评价,一种反馈,及时评价和反馈再到及时控制和矫正,实际上进入了一个良性循环。

首先是目标——过程——评价三位一体。

目标明确→控制及时→评价指向目标和过程。目标,活动,评价三位一体,这叫教与学上的精确制导,做到这一点很不容易,现实中,目标是做给别人看的,过程随心所欲,作业与上课内容脱节是课堂教学低效的最主要的原因,所以目标精准,控制过程,价值指向目标,是教师提高的重点,也是提高教学水平的难点,这又是常规教学的基本要求,要下决心做好。同时大数据的诊断(评价)也为更精准的教学目标,更及时的反馈控制,提供了更科学准确的论据。

关于大数据进行教学诊断,才刚刚开始,就已经显示出了很多优势,如果从高一起,我们及时诊断,并形成系列的诊断分析,一个学生个体的学业变化,会真实显示在我们面前,那么走向个性化学习指日可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