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振国教授曾经写过一篇很好的文章,在谈到课程结构性变革时,举了很多典型的例子,其中之一就是石墨和钻石,它们都是碳元素大家庭的成员,但是因为它们的元素排列组合方式不同,一个成为自然界坚硬物质的翘楚,另一个则是最软的物质之一。袁先生把从统一到选择作为课程结构性变革的目标,并且提出了类型选择、程度选择、特色选择,但这些选择还是在旧有的课程结构里打转转,也就是在原有的课程、教材、知识中作类型、程度、特色选择,课程的结构本身没有变,旧有的知识没有变,旧有的侧重考查知识的考试系统也没有变。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2015年我随团对瑞典基础教育进行了长达21天的考察学习,最大的感悟就是他们从小学初中到高中的课程结构,与我们有很大的不同,其长处正是我们的短板。
瑞典位于北欧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上,45万平方公里的领土上,有9000多个湖泊,受北大西洋暖流的影响,瑞典形成了夏凉,冬不冷的宜人气候。秋来,晴日,一树树红叶如火,黄叶如金,湖光山色,蓝天洋楼,宛如仙境。
瑞典人,是日耳曼血统,勇于冒险,善于创新,曾经号称是北欧雄狮,芬兰等国长期是它的殖民地,波罗的海曾经是它的内湖。甚至在中国也留下了瑞典人的足迹。1900年,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在新疆发现了楼兰古国,震惊了整个世界。后来安特生发现仰韶文化,某种意义上刷新了中国上古史。大名鼎鼎的诺贝尔奖,世界前列的瑞典“硅谷”科创中心,爱立信、沃尔沃等世界名牌,名列前茅的人民幸福指数,世界领先的创新能力,等等,北欧一隅,仅仅900万人的弹丸之地,竟然有如此骄人而持续的精彩演绎!
瑞典的基础教育一定有其成功和独到之处,带着好奇和困惑,我们在瑞典进行了多侧面多角度的考察学习,深入学校,深入课堂,走进校长,走进教师,走进学生,疑团似乎慢慢解开。
瑞典的课程、课时以及课堂教学与我们的有很大不同,注重生活能力的培养,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其重要的特点。
小学重视生活教育
乌普萨拉市(瑞典第四大城市)的Lonhannesb a ckssklan小学,校长Made le no jdebx向我们介绍了如下情况:该校学生340人,教职式66人,教师25人,班额20-30人,从小学预备班,1-6年级,共计16个班,在课程设置方面,全程共开16门课程,其中包括木工课,裁缝课,手工制作课,家政课,所有的课程都是必修课。在这个学校里,设置了木工教室,裁缝制衣教室,手工制作教室,还有一个一百多平方米的大厨房,孩子们要学会做饭,并且每周有一天为家人做饭,主持人开心地说他有五个孩子,每个人做饭一天,她就不用做饭了,说完开怀大笑,木工房里摆满了孩子的小制作,裁缝教室里孩子们创作的衣服作品还真像那么回事。生活即教育,教育即生活,陶行知老先生在一个世纪前就孜孜以求,在瑞典我们看到了真实版本。
生活能力是重要的生存能力,生活教育从小抓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生活和生存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动手能力,久而久之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就会成为一种习惯,从杜威到陶行知等教育大家都特别注重生活能力培养,瑞典教育把这类课程作为必修课,值得我们深思,值得我们学习。
初中重视研究性学习和社会实践
在斯德哥尔摩移民区的一所初中,通过卡琳娜校长和从上海去该校特殊教育负责人王老师,我们了解到其教学安排和课程类型。
最让我们震惊的是他们的课程类型2:3比例,即教师讲授课占全部课程的2/5,学生自主的课程占3/5,在这3/5的课堂上,学生确定课题,收集资料,分类梳理,个人或小组合作完成研究过程,最后呈现研究报告。这类课程上,教师只起辅导,帮助作用,以学生自主和合作学习为主要方式,13-16岁的孩子用在校的大部分课程时间做课题,查资料,搞研究,写论文,确实让我们吃惊,因为这涉及一个教育的基本问题,即在未来的人工智能时代,到底是让学生掌握系统的知识?还是引导孩子自己面向知识的海洋,引向社会生活,不遗余力地让他们获得怎样思考问题的能力?怎样自己寻找答案?
卡琳娜校长大气从容,她说:过去,瑞典在工程和发明方面做得比较好,现在与中国、印度、巴西比较已不占优势,实际上中国已经超过了瑞典(存疑,或者是对方谦虚),欧洲人不愿意承认这一点,这影响到瑞典未来的发展,卡琳娜看到了别人的优点,认识到自己的危机和不足,目光更辽阔,心胸更开阔,思想更深邃,视野更宽阔。(www.xing528.com)
为了提升孩子们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卡琳娜与当地著名企业建立友好关系,每学期八个半天,让孩子们去爱立信,沃尔沃,大银行去实践、体验、感悟,从中发现自己的兴趣和爱好,这是把好奇心和好胜心结合起来的生涯教育。
瑞典作为一个弹丸之国,人口900万,2017年科创能力全世界第二,其基础教育,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倾力培养,特别是课程设置上时间和空间的充分保障,一定是这汩汩滔滔创造力的源泉!
高中教育重视动手实验和开阔视野
在乌普萨拉市的大教堂中学,校长莉安向我们骄傲地展示了学校悠久的历史和傲人的成绩。瑞典国家的创始人瓦萨国王毕业于这所学校,校长有些嘲弄地说,他并不是最优秀的学生。让校长如数家珍的却是三位诺贝尔获得者:Svance Arrhenivs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Dag Hammarskjold,曾任联合国秘书长,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Kai Siegbahn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
大教堂中学(附近有一座历史悠久,葬有很多历史名人的教堂),1245年成立,目前有学生1100人,85位教师,外围工作人员25人,这所学校有丰富的社团活动,由于教师优秀,学生优秀,家长和学生对自己的期望值很高,因而特别重视发展、培养学生的浓厚兴趣,该校的实验室向学生开放,实验课都由学生自己动手,有兴趣的学生确立课题后,向实验老师预约,即可到实验室进行实验,或许几个诺贝尔奖获得者就是从这些实验室走出来的。
大教堂学校的莉安校长雍容大气,讲到瑞典立国者本校学生瓦萨会幽默的调侃,讲到本校三个诺贝尔获得者时充满自豪,她有一个大计划,以高期望和最好的条件培育英才,她的学校开设了英语、法语、日语、西班牙语、德语等课程,她把学生送去德国、法国最好的中学做交流生,在本校让学生自己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交流中,莉安深邃地遥望远方,说希望在她任职期间毕业的学生,将来出现该校第四个诺贝尔奖获得者。
从上述例子可以反射出我们基础教育的课程结构上确实存在问题,尤其是面对人工智能时代的来临,面对急剧变化的时代,面对想象力、创造力越来越成为学生的核心能力的世界教育发展大趋势,我们的课程结构一定要做大的调整。把三加一变为三加三是旧有结构上的调整,老化的课程结构,老化的知识不仅还在,反而得到了强化,中学生每天的学习时间和空间是个定数,在有限的时空里,厚此就会薄彼,你强化了知识必然弱化能力,我们原有课程结构的最大的问题就是对知识,而且是陈旧过时了的知识的过度强化,而没有给创新能力培养提供课程,如此才有李正道之问,中国的学生为什么没有问题意识?
真正的课程结构性变革,应该是旧有的知识框架的课程大大压缩,让它更精炼,更能凸显人类过往知识的基础性,内容上大大精简并且充实进人工智能等最前沿的知识。时间上大大压缩,比如五天学习日中有三天进行知识学习,余下的五分之二时间,做科学研究的方法学习、研究性学习、创意培训、想象力培训、思维方法培训、潜能的开发,放手让学生去确定研究主题,经历研究过程,得出研究结论,撰写研究性报告。真正的结构性变革是把高中的课程,分为基础型课程和研究型课程两大类。原来的研究性课程只是基础型课程的点缀,只作为选修课出现,改革后要有五分之二的课时,有具体的教材,有系统的课时安排,环环紧扣学生自主研究,合作研究。在巩固我们原有的长板后,补足短板,做长短板上花大力气,下实功夫。
如前所述,未来人工智能的深度学习,能够记忆分析总结大量已有知识,人类学习的任务,不再是记忆存储大量知识,而是要先学会做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15报告,特别提出学会共处,学会不同文化之间的包容和理解,习近平主席提出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也是这个意思。强者霸权的丛林法则,恐怖主义的阴霾,环境恶化,气候变暖,人类要想生存,更要回到2500年前孔子那里去取来法宝——“仁爱”。其次,要学会创意,学会想象和创造,创新需要一定的知识积累,但是积累知识的过程一定要变成思维训练的过程,掌握正确的思维方法的过程,不断反思创意的过程,不断梦想的过程,不断行动的过程,正确的价值观的形成过程,千万不要再去死记硬背很多知识,那样就是舍本逐末,舍创新能力之本,逐知识堆积之末,教育必须跟上时代节拍。
舍得舍得,不肯舍就不会有所得。其实,有时的舍并不见得就会失,反而会有更多的得。从2010年起,我用了七年时间在两所学校,一所市重点中学,一所区实验性示范性高中,进行了语文课的结构性变革实验,把高中的语文课一分为二,即基础知识课和阅读课两大类型,即用2/3的时间(四节课),完成语文教材的教学任务,另外1/3的时间(两节课),到图书馆去阅读经典,在市实验性高中实验了四年,语文高考成绩由原来的全市50多名(基本上在所有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中垫底),到2012年进步到了是第18名,到2014年更跃升为全市第12名。在区实验性示范性高中三年,高考语文成绩不降反升,2017年实施新高考的第一年,由全区正常排序的第四名跃升为第二名,超过了两所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
其实高考成绩只是这种课程结构性变革的副产品,我们的收获还不止这些,约翰·杜威说:“如果我们仍然以昨天的方式教育今天的孩子,无疑就扼杀了他们的明天。”读书能力是最主要的学习能力,一个人如果能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形成高水平高层次的阅读和学习能力,那么他的一生发展就有了不断进步的源泉,但是互联网+时代的这些网络原住民,其致命弱点之一,就是被碎片化的信息,浅层次阅读所包围,诸葛亮说: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宁静致远,专注静心是古今成大器者的必备品质和关键能力。这样的时代,谁能够让学生宁思静坐下来,津津有味地进行高水平阅读,经典阅读,谁就抓住了这样一代活泼聪明,多动多变,灵活机敏的孩子们专注能力培养的关键,也就抓住了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志存高远的关键,同时也就抓住了他们学习能力培养的关键。为此我们不急功近利,比如在高一高二,长长的两个月的暑假,7月份就让学生读《三国演义》,8月份读《红楼梦》,我们分别请研究三国的专家讲三国,请红学家来给学生讲《红楼梦》,开学初我们再由学生组织以两部名著为中心的系列社团活动。
由于我的教育经历中有太多养成读书习惯的学生顺利地度过了要由“要我学”到“我要学”“我爱学”这个世界级难题,所以我特别认同阅读能力是最重要的学习能力这一观点。这里有一个小故事,是我进行这样的结构性变革的触点,我有一个在哥伦比亚大学读完博士后的学生,他在世界顶级科学杂志上发表过论文,现在应该算是年轻科学家。2017年,全美华人十佳留学奖获得者,中国驻美国总领馆章启玥为他颁奖。高三时一模考他的作文一个字没有写,语文老师非常生气地质问他为什么不写作文,他理直气壮地回答:“心中无文作什么文?”我们的基础教育中,母语学习长达12年。12年学习中,母语课用时最多,然而12年下来,孩子却心中无文。这样的语文课结构一定是出了大问题,我们习惯的方式方法是很低效的方法,我们旧有的结构可能是低效的结构,在人工智能时代,这样的结构,只能是误人子弟!语文课如此,其他课程何尝不是如此?我们必须重新审视高中教育的全部课程。过时、臃肿、复杂和不科学的内容,与时代脱节的旧式结构等等,必须实行变革。“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如果我们仍在旧有的知识结构中去提高所谓的选择性,还在旧有的知识框架中去分层走班,还用旧有的知识考核评价去增加学生的负担,就是新版的刻舟求剑,缘木求鱼,必为韩非子所嘲笑。因此课程必须把时代发展的大趋势体现出来。必须将新的核心知识精炼为课程知识,让学生了解时代最前沿的知识,了解科技进步的趋势,未来是什么样子,什么样的知识结构,什么样的核心素养才能在这样的时代立足、发展。必须着力培养未来社会人才必备的品质和关键能力,在物联网时代,沟通能力、协调能力、分析能力都是关键能力。在人工智能走进千家万户,走进人类生活的时代,正确的品德、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才能在这样一个急剧变化的,颠覆性的时代,确保人不误入歧途。这样的时代,学生到底需要怎样的智能结构,怎样的核心素养,怎样的潜力和能力,今天的基础教育必须回答。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