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新高考中出现的选择功利化倾向,媒体纠偏,专家疾呼,引导学校、老师、家长、学生不要太功利,要远视不要近视,要从兴趣爱好出发去选择,要注意发展自己的个性特长等等,似乎错误都是学校、老师、家长、学生的短视造成的,这是一个本末倒置的归因。
一定要勇于承认,是顶层的制度和政策设计本身出了大问题。顶层设计者对社会环境、条件及现有社会发展水平,民众的心态和所思所想,民众对教育的核心诉求,民众对子女的期望等等复杂的社会环境,教育环境,文化环境严重估计不足,基于发展个性特长的选择性设计,导致了大面积而广泛的趋利避害的功利化选择,从根本上说是设计出了大问题,这一设计若不及时纠偏,很可能导致高中教育的功利化、应试化,教育教学秩序的严重混乱,文理比例严重失衡,甚至造成教育的不公平。
再比如英语两考的设计,前提是不以一考定终身,两考之中选择一项成绩好的,就可以避免因一考失误而导致的对学生考查的不准确,而且据说英语考两次还只是试点,因为英语考试客观化程度高,如果探索成熟以后,再向其他学科推广!
关于合格考的设计也是如此,目的是提高学生知识的宽度,避免过早分科,但在设计中不合格的比例为2%,有必要由98%的考生陪同考试吗?只要教育督导严格执法,要求各基层学校开足开齐,把高中合格考的权利下放到基层学校,9个学科的合格考若真的能够从高考设计中消失,考试大大减少,高中学校应对更加从容。教育教学秩序也就不会一次又一次被打乱,考试的设计要特别注意,有利于解放学生,解放他们的空间,解放他们的时间,解放他们的大脑,一百年前陶行知先生的六大解放才是教育的真谛。(www.xing528.com)
分层走班问题也是一个值得商榷的问题,是不是所有的学校所有的学生都要分层走班?杨玉良院士说并不是分层走班就是现代教育,这是一个老教育家的忠言。北京十一学校走班分层很成功,一是他有一个有思想的教育家型的魅力校长,二是他的学生都是北京前1%的学生,自控力强,主动性强,所以才分而更好,走而不乱,才越走质量越高,越走学生越有选择的能力,越走学生发展越充分。
但对绝大部分学校,对绝大部分学生来说,特别是那些习惯养成不好,自控力不强,主动性不够的学生来说,稳定的行政班更有利于习惯养成,更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班集体,更有利于形成班级的凝聚力,更有利于促进学生的个性化,更有利于教师对学生的了解,更有利于学生对教师的习惯,更有利于学生掌握系统的知识,正如杨振宁说的,这是中国基础教育的长处,即后70%的同学掌握了系统而扎实的知识。对于后70%的同学,稳定第一,选择第二。不是不选择,不分层走班照样可以选择,只不过优秀生有20种选择,这部分同学也可以有8—10种选择,选择后把行政班固定下来,是更切实、更稳妥、更现实、更有效、也更客观和科学的做法,千万不要把个别等同于一般,用个别取代一般,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教育切忌从想象出发,从想当然出发,教育改革要慎之又慎,若是失败会贻害一代到两代人,何况是关键的两代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