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被需要”的生命最美丽—从2018年上海高考作文题目谈起

“被需要”的生命最美丽—从2018年上海高考作文题目谈起

时间:2023-08-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这是2018年上海高考的作文题目。所以“被需要”本质就是施爱于他人和社会,就是让人间充满爱。这才是高水平的“被需要”,这才是真正的国家精神!从心理学角度说,“被需要”是高层次的生命追求。在他看来,人际关爱的“被需要”是幸福的真正意义。这种自我超越的需要的价值判断是——“给与”!它在本质上就是一种“被需要”,是一种极高的人生境界。

“被需要”的生命最美丽—从2018年上海高考作文题目谈起

生活中,人们不仅关注自身的需要,也时常渴望被他人需要,以体现自己的价值。这种“被需要”的心态普遍存在,对此你怎么认识?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500字。

这是2018年上海高考的作文题目。

抗战时期,陶行知在重庆办育才学校,条件艰苦,尽管他殚精竭虑,四处化缘,但是师生们还是吃了上顿没有下顿,连基本的温饱问题也解决不了,有人对陶先生说:“你这是背着石头在过河呀。”陶先生纠正说:“不,我是背着爱人过河。”

陶行知先生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漂洋回国后,放弃了大学教师的丰厚俸禄,放弃被人尊重的地位名誉,脱下皮鞋,穿上草鞋,来到旧中国最落后的乡村,办平民教育,办晓庄师范,办山海工学团,甚至在抗战时期极端艰苦的情况下办育才。这一切源于他胸怀天下、悲悯苍生,“爱满天下”的情怀,“教育救国”的抱负,“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境界。“被祖国需要”远大理想,使他在艰难困苦中有“背着爱人游泳”的乐观、积极、历尽苦难痴心不改,忘却自我无私奉献。陶先生的境界远远超越了利益层面,进入到高水平的价值层面,令人仰之弥高,毛泽东称他为“人民教育家”,宋庆龄称他为“万世师表”。陶先生赋予自己的生命以伟大的意义,伟大的生命意义成就了伟大的人民教育家。

说陶先生“背着石头在过河”的人,则局限在个人的利益层面。

著名的犹太精神病学和神经学专家维克多·弗兰克作为纳粹集中营119104号囚犯写下了《生命的意义》这本著名的心理学书籍,书中很多案例证明,那些能够在纳粹集中营的人间地狱里活下来的人,大都是赋予生命以意义的人,比如要照顾监狱外年纪尚小的孩子,再比如一个科学家有一套丛书没有完成,弗兰克发现,即使生活在这样骇人的环境之下,一旦找到了生命的意义,就能够战胜一切艰难困苦,表现出异乎寻常的生命耐力和活力。

那么所谓生命的意义到底是什么呢,可能是你对家人的责任,你对集体的责任,你对社会的责任,你对国家的责任,这种责任具体化为人生的各种考验和托付,各种承诺和期许,各种志向和抱负,正所谓“铁肩担道义”。

一位教育家说,教育从本质上说就是习惯养成,在所有的习惯中,最重要的是负责任的习惯,对自己负责,对他人负责,对社会乃至国家负责,有意义的生命就是负责任的生命,生命因负责而有意义,生命是在担当中凸显亮色。

我们的教育界有一个口号。就是为学生的一生幸福奠基,这似乎没有错,弗兰克研究的结论是,追求幸福生活与追求有意义的生活并不完全相同,在追求幸福的生活中“得到”更多,而充满意义的生活“给予”更多,那些一味追求幸福的人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自私,幸福的最大特点是欲望得到满足,在这一点上人与动物没有区别,人区别于动物的独特性就在于其对意义的追求。教育的目的是“立德树人”,是使人成其为人,人成其为人的核心是赋予生命以意义,而生命的意义恰恰在于“给予”,其内核就是爱,爱自己、爱他人,爱满天下。所以“被需要”本质就是施爱于他人和社会,就是让人间充满爱。

从个体角度说,人的生命的最高意义是“被需要”。

有一位26岁的青年,在美国不到三年时间拿到了博士学位,因为表现出色,获得学位后他就立即被美国政府所看重,美国政府以提供科研条件、生活条件为诱惑,要他留在美国发展,美国的师长、同学、朋友也建议他留在美国,毕竟美国不管是科研基础还是生活条件,都是全世界最好的,在美国能有更好的发展,若留在美国,会有优厚的待遇,优越的生活,杰出的成就。但是在拿到博士学位后的第9天,他就回到了一穷二白的20世纪50年代的中国,32岁时他回家告诉妻子说,我要调动工作了。什么工作?到哪里工作?工作多长时间?他都不能说,这一去就是28年,28年后他回到家里,已经是一个直肠癌晚期病人,积劳成疾,核辐射使他61岁就英年早逝,他一生为国家做了两大贡献,一个叫作原子弹,一个叫作氢弹,为此他获得了两个大奖,奖金一共20元,原子弹10元,氢弹10元。他就是两弹元勋邓稼先。在一次航投试验时出现降落伞事故,原子弹坠地被摔裂。邓稼先义无反顾的一个人冲上去把摔破的原子弹碎片拿到手里仔细检验。晚年病床上,为了止痛别人每天打一针杜冷丁都受不了,他每小时一针杜冷丁,剧烈的疼痛中的邓稼先,还在关照同事们要努力,不能让我们的国家被别国落得太远。

70年代,杨振宁回到祖国,当他从老同学邓稼先口中得知原子弹是在那么艰苦的条件和环境下,是由我们自己制造出来以后,感动得冲进卫生间失声痛哭。

这才是高水平的“被需要”,这才是真正的国家精神!这才是绚烂的生命花朵!

邓稼先生命的意义就是被祖国需要、被人民需要,他的抱负就是科技强国,如果没有核武器这一大国重器,就没有今天的富强,也就没有明天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心理学角度说,“被需要”是高层次的生命追求。

积极心理学奠基者之一克利斯多夫·彼得森说:“积极心理学,一言以蔽之:他人很重要”。在他看来,人际关爱的“被需要”是幸福的真正意义。为此,心理学家调查了一大批学生,想搞明白幸福的人究竟是什么样的?结果发现,幸福的人,有很好的人际关系,与其他人相比,他们的爱情和各种人际关系都很好。说到底,“被需要的人”更幸福,从这个角度说,追求生命的意义与追求幸福又是统一和一致的。

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把人的需要从低到高分为五个层次。

首先是生理需求(身体对食物、温暖的需求),价值判断——“得到”。

其次是安全需求(对保护、秩序、稳定的需要),价值判断——“得到”。

第三是社会需求(爱情、友谊归属感的需要),价值判断——“得到”。(www.xing528.com)

第四是尊重需求(受到肯定与尊重的需要),价值判断——“得到”。

第五是自我实现的需求(发展潜能,实现理想的需要),价值判断——“得到”。

然而,他去世前发表了一篇重要的论文《Z理论》,全面反省了需求理论,增加了更高层次的第六需求:自我超越的需求,它的解释很多,如超越自我,天人合一等等,他认为:“我们需要比我们更大的东西,激发出敬畏之情,以一种自然主义的,经验性与教会无关的奉献自己。”

这种自我超越的需要的价值判断是——“给与”!它在本质上就是一种“被需要”,是一种极高的人生境界。

从当今世界角度谈,“被需要”已成为教育的核心诉求。

1972年《富尔报告》:学会生存——强调个人发展的需要。

1996年《德洛尔报告》:教育——财富蕴含其中——强调个人发展的需要。

此后,这个世界越来越不太平,伊拉克,叙利亚战火连绵,欧洲的难民问题,全世界的恐怖主义的问题,逆全球化趋势,特朗普上台“美国第一”,英国脱欧,文明冲突,自由主义奉行的自由、平等、博爱,不仅在世界上因双重标准而渐失光辉,就是在这些发达国家的国内,其影响力和公信力也大打折扣,人类社会从来没有如此迷茫。

大家都想“得到”而不是“给予”!世界陷入一片混乱。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有感于此并予以及时回应。

2015年全文总共有84页的《反思教育:向“向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转变?》指出:“教育必须教导人们学会如何在承受压力的地球上生活;教育必须重视文化素养,立足尊重和尊重平等,有助于将可持续发展的社会、经济和环境方面统为一体。”这是人文主义的教育观,“教育以权利平等和社会公平正义,尊重多样性,国际团结和分担责任为基础。”21世纪的教育应该向“全球共同利益”的观念转变。这是1972年《富尔报告》和1996年《德洛尔报告》之后的又一个重要报告,该报告高举人文主义大旗,将建立“全球共同利益”作为根本宗旨,既是基于现实的考量,又是对未来社会的准备,该报告把“被需要”“共同需要”“互相需要”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似乎,只有“大道之行、天下为公”“协和万邦,和衷共济,四海一家”的“被需要”的“和合”理念才能拯救这个世界。

从中华传统文化看,“被需要”是活的灵魂。

史记·孔子世家》里记载,孔子适郑,与弟子相失,孔子独立郭东门。郑人或谓子贡曰:“东门有人,其颡似尧,其项类皋陶,其肩类子产,然自要以下不及禹三寸,累累若丧家之狗。”其实,孔子周游列国14年,四处碰壁,处处冷遇,虽若丧家之犬,却傲然独立,千古孤独!他始终坚信“天生德与予”“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也”,坚信自己的政治抱负“被需要”,无限凄凉中埋下了一坛“仁爱”的老酒,2500年来,喝了这坛酒的人,都成了龙的脊梁。

范仲淹显然喝过,庆历新政失败后,贬居邓州,昔日好友滕子京从湖南来信,要他为重新修竣的岳阳楼作记,一篇岳阳楼记表达出高远境界:“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噫!微斯人,吾谁与归?”“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穷困潦倒之际想到的还是“被需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青照汗青。”文天祥死到临头依然大义凛然,表现了慷慨激昂的爱国热情和视死如归的高风亮节,舍生取义人生观表达出强烈的“被需要”,这是惊天地,泣鬼神的家国情怀,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崇高表现。

中华文明绵延不绝,血脉相连,“天下兴之,匹夫有责”“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振兴中华”“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建立全国利益共同体”。

“被需要”成了中华传统美德活的灵魂,代代相传,推陈出新。它赋予生命以信仰,赋予生命以希望,赋予生命以活力,赋予生命以激情,赋予生命以力量,赋予生命以意义。让生命“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被需要”的生命最美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