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成人还是幼儿,对于所处的环境都会基于个人经验和审美心理,产生不同的美感体验,进而影响个体的心理应激与行为态度。当人们进入一间雅致幽静的咖啡屋,明亮整洁的办公室,满眼绿色植物的阳台,其不同的美感特质会让人产生恬淡平和、轻松愉悦或自然惬意的心境,触发人们对于环境的喜爱、追随、学习、互动。反之,则会让人们产生厌恶、逃离、抗拒、冷漠等不良审美心理或情绪。同理,尽管幼儿年龄小,但他们和成人一样,能够在与环境的互动中获得多种感受,只是程度不同罢了。
美,作为事物的形象化属性之一,其形式多样,虚实相生,意蕴生动,承载着丰富认知信息,这些具有美和美感的信息被幼儿潜移默化地纳入其认知结构之中,在内化的过程中会作出相应的审美反应。幼儿园是幼儿长期生活、学习的地方,环境中美的因素,是幼儿喜欢幼儿园、引发幼儿与环境互动的重要构成部分。所以,幼儿园教育环境创设应建立在幼儿审美心理发展和基本的审美理论基础之上。
(一) 幼儿审美心理发展
幼儿是借助于形状、颜色、声音来认识世界,而不是依靠语言交往所获得的知识来认识[3]。幼儿认知所表现出的外观性、直觉性、形象性特点与幼儿园教育环境的造型性、空间性、可视性、物质性等审美特征,具有内在的必然联系,是两者的表现形式,让幼儿在认知、情感、愉悦、操作等方面,获得了极大的心理、生理的满足;活动中的幼儿又以他们所特有的方式,给教育环境着上了欢愉、嬉戏、自由、装扮、创造、想象、游戏等浓郁的生命色彩。从这个意义上讲,感受、触摸、观察、操作、动作既是幼儿认识客观世界的基本方式,也是幼儿审美活动的基本背景。
3岁左右的幼儿已经发生最初始的审美心理活动,这一时期是幼儿审美心理发生的敏感期,其标志是对美好事物、环境产生审美感兴、美感体验,并有初步的审美偏爱和选择美好事物的审美“标准”。这是幼儿最初的审美心理结构的雏形,可称其为“前审美阶段”。
在整个幼儿园阶段,幼儿审美感知力迅速发展,有了初步的审美偏爱和审美评价活动,也有了比较模糊的审美标准,审美标准和非审美标准处于分化之中。要指出的是,幼儿的审美感知力和审美趣味仅局限于优美的环境形态之内,幼儿还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优美感之外的审美情感。此阶段可称其为“审美心理萌芽阶段”。正因为如此,“后天的干预,可以使儿童对艺术的敏感性和表现力提高加速,有些发展阶段可以提前出现。由此我们认为,后天的显性的教育和隐性的熏陶、审美欣赏和艺术创作结合并进,是促进儿童审美心理结构的建构和发展不可缺少的客观条件[4]”。所以,幼儿园教育环境创设既要基于幼儿审美心理,还有通过教育环境激发幼儿的审美感知力、审美情感,培养审美理解力和审美创造力。
1. 激发幼儿审美感知力。首先,引发幼儿感知教育环境中的美。科学、适宜的教育环境集中表现了美的普遍规律,具有典范性,易于幼儿感知。通过有目的、有计划、分阶段的教育环境创设,让幼儿从中发现美、体验美、感知美的因果关系以及表现方式,让幼儿从不同的视角、领域、距离(时空距离特别是心理距离)感知美,内化美。
其次,幼儿能够身临其境地观察和体验教育环境中的美,并全身心地融入其中。调动幼儿所有感觉器官充分感知审美对象的刚与柔、方与圆、冷与暖、大与小、粗糙与细腻、明快与灰暗、对称与均衡、节奏与韵律、变化与统一等形式美的特点与规律,为加深幼儿的美感体验,可以通过有什么、像什么、如何做、感觉怎样、心情如何等自由表达或信息反馈来体现。
2. 提高审美理解力。在感知教育环境的基础上,为幼儿提供和创设更多的活动机会。教师要放开手脚,让幼儿自由地发现、探索、体验并进行初步理解,当幼儿理解遇到困难和阻碍时,教师应运用语言、动作、材料等多种形式支持幼儿的操作理解。通过师幼对环境创设的交流评价提高幼儿的审美理解力。从环境创设方案到实施的整个过程中,让幼儿参与并评价,提出自己的建议或看法,或者说怎样改进会比现在更好,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引导幼儿从建议到说明建议的原因,逐步从感性理解上升到具有社会审美意义的理解。
3. 培养审美情感。幼儿处于原始情绪不断分化、并向高级情感发展的时期,也是个体情绪、情感发展的关键期。
在周围环境中,幼儿与他人的平等交往,同伴的情绪和表现,优美的物质环境,丰富多彩的生活活动等,都是幼儿获得健康情感体验和经验的源泉。教育环境创设与领域活动、区域活动的结合,能够使幼儿自由地、以多种方式表达自己的审美情感。特别是美术、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不仅能够支持幼儿的自发性情感表达,还具有情感宣泄的功能。当教师将教育环境与审美活动融为一体的时候,幼儿就会向理智调节下的主动、有序的审美情感表达发展,使幼儿逐步形成健康、良好的审美情感,并且学会在一定程度上调控自己的情绪、情感。
4. 萌发审美创造力。审美想象在审美创造力的发展过程中占据重要地位。简单地说,幼儿审美想象遵循这样一个规律:无意想象——有意想象——再造想象——创造性想象。良好的教育环境能够提供幼儿审美创造力发展所需的支持。
首先,开阔幼儿眼界,丰富审美经验。良好的教育环境提供了与幼儿生活经验相近的丰富的审美资源,奠定了必要的经验基础,为幼儿有意想象、再造想象和创造力的发展萌生触发点。
其次,提出广泛的主题和内容,鼓励幼儿大胆创造。宽泛、新鲜、有趣、针对性强的环境创设,不仅具有一定的自由度、广度和难度,同时也激发了幼儿的探究欲和积极主动的思维与想象,为幼儿审美创造力的发展营造了一个充满生机和自信心的外部环境。
(二) 幼儿园环境创设中的主要审美因素
1. 色彩与搭配。幼儿园教育环境创设中的色彩运用必然要符合幼儿的审美特点,如鲜艳、多彩、活泼。从色彩学的角度而言,即使同一色相,其明度、纯度的配比不同,也会呈现较大差异,特别是在对比色、互补色、近似色等色彩的应用上,更要处理好匹配关系,这就需要有良好的色彩感觉并能驾驭色彩。每一种颜色均有独特的情感作用,尽管是人类赋予的,但同一族群对色彩情感的理解是基本一致的。作为教育环境创设者,应该了解和学习有关色彩理论,积累实践经验,从而调配出令幼儿身心愉悦、舒适的色彩环境。(www.xing528.com)
图3-1 活动室色彩配置
图3-2 环境色彩配置
要注意的是,虽然幼儿具有“鲜艳、多彩”的色彩感知特点,但具体到教育环境创设时,任何一种色彩的使用都要有所控制、适度,因为大面积地使用某一色彩,会对幼儿的心理产生一定的影响。一般情况下,幼儿园室内环境,特别是幼儿驻留时间比较长的较大空间,切忌使用过多而艳丽的色彩,那样容易使幼儿过于兴奋,其色彩应是柔和舒适的,这样的色彩往往能使幼儿产生和悦、温顺的心境。因此,教育环境创设中的色彩应用,应该有一定的统一规划,从建筑体、墙壁等大面积色彩,到稍大面积的窗帘、卧具,再到小面积的桌椅、橱柜,乃至幼儿玩具等,应考虑整体色彩关系,组织配合稳定和谐,又不失生动活泼的色彩环境。而且,色彩的和谐稳定,也为教师创设教育环境留有空间和余地。
色彩是表达情绪、情感的重要因素。在具体、局部的环境创设中,色彩的使用要与整体相呼应,不仅要注意色彩的丰富性,也要关注色彩的秩序感、节奏感,让幼儿在情绪情感上产生对周围环境的喜爱,建立美好的色彩感觉并深植于其心灵。
2. 造型与布局。有研究者从美术作品表现内容、风格和形式三个方面进行的“幼儿对美术作品审美偏爱的实验研究(3.5—6.5岁)”表明,在表现内容或题材方面,幼儿最喜欢的是有动物的图画,选择该项的幼儿占总人数的45%;其次是交通工具,占28%。在表现风格方面选择夸张、拟人风格的幼儿占总人数的80%;选择写实风格的幼儿占20%。在美术作品的表现形式方面,幼儿选择结果依次是:线描重彩(30%)、彩纸粘贴(17%)、剪纸(17%)、水墨画(15%)、素描(15%)、白描(5%)。从幼儿选择结果可以看出:幼儿偏爱色彩鲜艳和丰富的图画,而较少偏爱色彩单调的图画[5]。从美学视角来看,幼儿喜欢的内容风格就是最好的艺术范式。可见,幼儿园教育环境创设,应多采用幼儿熟知并且喜爱的内容、风格和形式,以此吸引并影响幼儿,实现环境创设的功能与美感同构。
当我们进入一所幼儿园的某一年龄班,你可能发现四面墙壁、天花板和过梁上,到处都是玲琅满目的装饰与挂饰,虽然各个精美,但不免有目不暇接、杂乱无章、视觉疲劳之感,认真观察你会发现缺乏整体性和针对性,位置安排也不符合幼儿生理和心理特点。其实,这就是环境创设布局出了问题。所谓环境布局,其意是按形式美的法则,根据幼儿身心特点,结合环境空间大小、格局,对各个局部空间、师幼与具体环境及其内容的关系等,所做的统筹规划与安排。根据具体环境,可采用不同的布局结构或样式,如采用对称结构,往往会显示出稳定感和秩序感,若采用均衡的手法,则会显现相对自由、多变化,产生活泼、生动的视觉效果。尽管环境布局结构或样式有多重,但是,令环境空间整体和谐,局部变化,成为有变化的统一体,且富有形式美感是环境布局的要义。简单地说,繁复无序的环境创设,反倒不如简洁有致、疏密得当、位置适宜来得实用、美观,也能彰显衬托呼应、潜移默化之形式美感,体现幼儿与环境的互动。
图3-3 彰显传统文化
图3-4 展现简洁时尚
当然,也可以根据教育内容与幼儿需求、文化品位与区域资源特色,创设不同风格的空间环境,可以是富含民族民间文化底蕴的中式风格,简洁时尚的西式风貌,也可以展现田园自然情调、都市靓丽风尚,家庭式的温馨随意……伴随当今世界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各种合理巧妙的混搭也会显得别具一格。总之,在具体的教育环境创设中,应根据幼儿园自身的空间条件,以符合幼儿教育规律和园所文化风格为基本原则,结合本地文化风貌来创设适宜的教育环境。
图3-5 文化符号的运用
3. 文化与符号。从审美角度审视,幼儿园教育环境创设不外乎是借助一定的手段和文化符号,以美的形式传达人类内在的审美文化与哲学精神。幼儿园教育环境在达致教育功用的同时,承载并展现了园所文化与精神追求,直接反映了幼儿园的哲思品质和文化内涵;受地域、民族、传统文化等环境美学因素影响,幼儿园教育环境或多或少都会体现所处环境的文化底蕴与特色。概言之,幼儿园教育环境创设在有意无意中,潜移默化地以“符号”的形式将文化精神与追求融入其中。比如:用剪纸剪出对称角隅纹样装饰窗楣,用油纸伞作吊饰装点走廊,用纯原木搭建小屋等,就是以传统的或区域文化符号反映幼儿园的文化传承。虽然幼儿对其所承载的文化信息、所蕴含的文化意味并不能完全理解,他们能够感受和体验到的只是某种特定的文化形式,一种具有外在形式美的符号,这已经足够了,因为环境播种了一颗文化向往、审美追问的种子,经长期的熏染,其中的意味会渐渐浸入幼儿逐步建构的文化体系之中。
图3–6展示的是北京一所由外籍人士开设的幼儿园,该园整体设计风格独特,室内有缩小尺寸的中式桌椅、家具,干净明亮的乳白色墙壁,室内光线充足而柔和,什物陈设方便、有序,为体现对中国文化的尊重与传承,环境中渗透着中式传统文化符号,显得自然、朴素。室外创设了宠物农场、有机种植等区角环境,以及世界不同文化和国家的文化环境。整个幼儿园环境优美整洁,细节处理独具匠心,优美的环境背后彰显着对真、善、美的追求。
图3-6 The Family Learning House(北京)幼儿园内部环境[6]
美,没有唯一,没有绝对的标准,审美过程与评价各不相同,因人而异。正是如此,使得人们总是不断地去思考和追问。作为幼儿园教育环境的创设者,在对美的追问、实践中,不断去感悟和反思,努力构建富于美感和品位的教育环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