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幼儿园教育环境创设:安全性与发展促进

幼儿园教育环境创设:安全性与发展促进

时间:2023-08-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幼儿园是幼儿生活、游戏和学习的场所,安全性是幼儿园环境的核心特征,只有符合幼儿年龄特点的安全环境,才能有幼儿身体正常发育、机能的协调发展和全面发展的教育。正如瑞吉欧教育所倡导的:让幼儿园环境为幼儿生活中各式各样的“语言”服务,认真倾听并揭示幼儿内心的声音,充分利用幼儿自己已有的生活作为实施教育和环境创设的基础。

幼儿园教育环境创设:安全性与发展促进

幼儿园教育要满足幼儿健康成长的需要,符合国家对幼儿园的基本要求,就必须将幼儿园的任务和教育目标落在实处。

幼儿园的任务是“实行保育与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对幼儿实施体、智、德、美诸方面全面发展的教育,促进其身心和谐发展”。保育和教育的目标是:“促进幼儿身体正常发育和机能的协调发展,增强体质。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卫生习惯和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发展幼儿智力,培养正确运用感官和运用语言交往的基本能力,增进对环境的认识,培养有益的兴趣和求知欲望,培养初步的动手能力。萌发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爱集体、爱劳动、爱科学情感,培养诚实、自信、好问、友爱、勇敢、爱护公物、克服困难、讲礼貌、守纪律等良好的品德行为和习惯,以及活泼开朗的性格。培养幼儿初步的感受美和表现美的情趣和能力。”[2]

研究表明,环境对于幼儿有移情、移志、移性的作用。因此,良好的环境对幼儿身心健康发展、良好个性的形成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曾经说过:“怎样的环境就得到怎样的刺激,得到怎样的印象。”作为专门的幼儿教育机构,幼儿园环境有别于家庭环境,也不同于学校环境,幼儿教育的特殊性决定了幼儿园环境必须以幼儿身心和谐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点。结合幼儿园的任务、保育和教育的目标,以及幼儿发展与环境的关系,可以归纳出以下幼儿园环境的特点。

(一) 安全性与儿童性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人的需要是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在一切需要之中,生理需要最为优先,当生理需要获得满足之后,就会产生安全需要。在幼儿园,从教育对象到教育规律都有其自身的特殊性,正是由于这一特殊性,幼儿安全需要的满足更多地依靠成人来提供。换言之,安全不仅是幼儿成长的需要,更是幼儿园及其教师责无旁贷的责任,所以确保幼儿生命安全和身心健康必然成为幼儿园的重中之重。这里的安全除了生命安全以外,还包括心理安全,即安全的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

幼儿园是幼儿生活、游戏和学习的场所,安全性是幼儿园环境的核心特征,只有符合幼儿年龄特点的安全环境,才能有幼儿身体正常发育、机能的协调发展和全面发展的教育。

在安全性基础上,幼儿园环境是否适宜,还要看环境中的诸元素及其蕴含的要素是否具有儿童性。儿童性就是以幼儿为本,从幼儿的需要出发, 为幼儿的发展服务, 为幼儿所熟悉和喜欢,并以此促进幼儿的全面健康发展。

首先,符合幼儿身心特点,学习与认知特点。它要求幼儿园生活设施、教育教学和游戏设备等必须符合幼儿身体发育条件,环境创设和材料提供被幼儿所喜欢和接受, 能够吸引幼儿的注意和操作,从而激发其探究和学习的欲望。

幼儿园环境中的各种设施和设备要满足幼儿的生理需要,反映幼儿的心理需求和真实感受,让身处其中的幼儿对周围的环境既熟悉又倍感亲切有趣,能产生喜欢并愿意在这里生活的情感。如幼儿园创设的“今天你喝了几杯水?”“喝水更健康!”等饮水小环境就包括水杯放置的高度、幼儿名字、漂亮的装饰等,既方便幼儿识别与取拿,又易于引发幼儿对水以及生命的探究。

图1-36 喝水更健康

图1-37 今天你喝了几杯水

图1-38 幼儿水杯架

其次,符合幼儿的审美心理特征。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爱美是幼儿的天性,而且幼儿对美的兴趣和爱好总是毫不掩饰的。从这个意义上讲,幼儿欣赏美的能力比创造美的能力更为重要。

研究表明,幼儿审美心理具有具体形象性、游戏性、物我同一性、鲜明性、好奇性和主观性等特征,这就要求幼儿园的物质环境、操作材料必须是安全无毒、基于经验、色彩亮丽、直观形象、造型美观、操作方便、变化多样、适宜取放。同时,还要便于幼儿对生活和学习经验的梳理,对身边事物的观察与习得。当幼儿置身于一个符合自身审美要求的、他喜欢的环境时,周围的一切将会给他们一种强烈的美的刺激和艺术的陶冶。通过与美的环境的互动,幼儿会获得正确的审美情感和审美观,具有初步的识别真善美和假恶丑的能力。

第三,有利于促进全体幼儿发展。幼儿园环境应源于幼儿生活、反映幼儿生活。一方面,选择那些由幼儿原创、充满稚嫩和童真的绘画、手工作品装点环境;另一方面,以环境促进幼儿的成长与发展。例如,创设互动主题“今天你高兴吗?”可以让幼儿在这个空间以各种形式进行自我表达。幼儿既可以在贴有图画纸的墙面上自由涂鸦,也可以在小舞台上载歌载舞。

针对个体差异,创设多样的区域环境与情景,使胆小的幼儿增强主动参与活动的勇气,给不善交往的幼儿搭建交流的平台,让以自我为中心的幼儿体验合作的快乐,给表达不畅的幼儿提供多种表现机会等,以此促进全体幼儿的全面发展。

图1-39 安全适宜的环境

图1-40 耍旱船

(二) 游戏性与生活性

游戏是幼儿的天性。游戏不仅是幼儿认知的源泉,也是发展的基础。这种自发性和原发性活动,实质上是幼儿对自身的探讨和认识,对全身各器官、各系统的生理性探索和锻炼,是认识和发展自身心理机能的过程,反映着幼儿的成长,表现出游戏的本质。进一步而言,除睡眠以外,幼儿无时无刻不在游戏,游戏成为身体和心理各种机能尚未发展成熟的幼儿的主要活动,是幼儿生命进程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游戏即是生活,生活就是游戏。幼儿园环境最突出的特点就应该是游戏性,从室内到室外,由物质到精神,游戏性表现在幼儿园的方方面面。丰富的游戏内容为幼儿提供了感受生活、体验快乐的各种机会,让幼儿更好地去生活,更好地适应生活。幼儿在感受生活、适应生活的同时,又进一步发展了游戏、增长了智慧,丰富了经验。良好的幼儿园环境能够使幼儿的天性得到释放,从而引发幼儿对真善美的发现和表达,对生活的热爱。正如瑞吉欧教育所倡导的:让幼儿园环境为幼儿生活中各式各样的“语言”服务,认真倾听并揭示幼儿内心的声音,充分利用幼儿自己已有的生活作为实施教育和环境创设的基础。

陶行知先生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生活所必需的教育,”“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正是生活性特征的内在含义。

生活性主要表现在,充分挖掘幼儿生活中的所感所想和所见所闻,解决生活中最迫切、最需要的问题,投放幼儿喜闻乐见的操作材料,激发他们热爱生活的情感,提高生活能力。当然,还要创造幼儿接触自然、亲近自然的机会与条件,并将大自然中的有益元素有机地融入到教育环境,让幼儿在自然中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生活。(www.xing528.com)

图1-41 源于生活

图1-42 快乐游戏

(三) 教育性与潜移默化性

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只有充分体现幼儿年龄特点、教育目的和要求的环境,才是科学适宜的环境。换言之,只有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指导下,从幼儿的需要出发,根据教育目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创设促进幼儿和谐发展的环境才具有教育性。

幼儿园教育环境应该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即环境中的材料、内容要随着幼儿的成长进步而变化,依幼儿的学习与发展需要而调整。幼儿的学习内容包括不同的领域,幼儿的生活环境历经四季交替,幼儿的学习方式具有多样性和强烈的个性色彩,幼儿的生活经验在不断积累增长。因此,幼儿成长与发展需求每天都会有新的变化,幼儿再现周围生活的经验每天都有所不同,幼儿对世界的认识每天都是新的,幼儿园环境随之变化就成为必然。

图1-43 安全教育环境

图1-44 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教育环境的变化不是跳跃、摇摆、无序的,而是遵循着幼儿的学习特点、成长规律和教育规律发展变化的,是有章可循的。教师应依据观察和了解,对教育环境中所涉及的资源、材料、工具、物品等元素进行调整和完善,使幼儿对变化了的环境资源有效利用从而达到发展的目的。[3]所以,幼儿园环境的教育性就是通过幼儿园内部正面的、优良的物质环境,榜样的、和谐的精神环境,来影响幼儿认知及其行为习惯而体现出来的。它表现在两个层面:一是显性的,二是隐性的。人们通常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里的“朱”和“墨”就是指所处的环境。《颜氏家训·慕贤》中有:“是以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也;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自臭也。”说的就是人处在怎样的环境,就会不知不觉地被怎样的环境所“熏渍陶染”,即“潜移默化,自然似之”。从人的成长与发展来看,隐性的环境影响比显性的环境影响更为根深蒂固。正是如此,幼儿园往往会十分重视潜在的环境创设与精神氛围营造。

在幼儿园教育实践中,教师要做到行为世范、举止端正、语言文明、态度和蔼、动作轻柔、着装大方,并以亲切自然、真诚相待、文明尊重的态度与幼儿建立良好的师幼关系;幼儿间互相关心、互相帮助、文明礼貌、友好谦让,在生活、学习中建立了互助、友爱、和谐的伙伴关系,这一切都营造了良好的环境氛围,为幼儿树立了学习与效仿的榜样,使幼儿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了环境的熏陶与浸染,他们会积极主动地向着幼儿园教育目标所指引的方向发展。

(四) 互动性与开放性

环境成为教育资源的过程应该是师幼互动的过程。教育环境中教师、幼儿、环境、材料等因素相互结合、相互作用、相辅相成即是互动性。良好的互动既不能完全依赖幼儿的自然随性,也不能依赖教师的控制。一方的独自活动或掌控只能使环境(材料)变成暂时的“兴趣对象”或“工具”,而不是持续的、启智的、操作的资源架构

在幼儿园,教育环境的感知或呈现有时是显性的、直接的、有声的, 有时则是隐性的、间接的、无声的,但无论怎样的形式,它反映的都是教师的课程观,呈现当前的课程目标和教育主题,折射出幼儿的发展水平,展示着教师的专业水准。一般来说, 教师的主要活动是结合教育目标与幼儿需求选择内容,收集、整理并提供教育资源,引导幼儿探讨和交流,对幼儿的活动过程、结果进行分析、评估和指导;幼儿参与活动主要体现在协助教师收集相关资料,愿意操作、摆弄、运用环境中的各种资源,能够及时关注环境的变化并维护新环境,能够按照教师要求完成互动任务,遵守并维持活动规则,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展示与表现等,如选择区域或小组、确定合作伙伴、收集资料、记录结果或他人意见等。

通常,在一段时间内,随着幼儿与环境持续地互动,幼儿对环境的探索也越充分、越全面,同时也意味着活动兴趣将逐步减退,需要教师为已有环境注入新的内容、投放新材料,再次唤起幼儿的兴趣,以深化探究活动。教师在这一过程中,要给予幼儿参与的权利,倾听他们的声音和需求,并让他们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与意愿,提出自己的建议。因此,师幼之间应保持民主平等、协商共创、多向互动的关系。

图1-45  互动探究环境

图1-46 家园合作

幼儿经验的积累和发展若仅仅依赖幼儿园的环境和教育是有限的。因此,幼儿园往往会建立开放的环境观,这也是《纲要》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所提倡的。幼儿园在充分开发和利用内部环境资源的同时,会突破自身的局限,不断向外拓展,整合并利用社区和家庭的教育资源,丰富和深化环境中的教育信息,开展丰富多彩、扎实有效的社会实践活动和家园合作活动,从而拓宽、延伸幼儿的生活视野,树立积极的学习态度。比如,通过主题活动的创设,带领幼儿深入到社区、社会、自然中,丰富幼儿的各种生活体验,让幼儿初步理解生活中人与人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感受大自然、大社会的美好和变化。回到幼儿园之后,在教师的指导下用多种多样的形式记录、表现自己在大自然中的收获。当然,幼儿园也会将家庭、社区中蕴含的教育资源引入到幼儿园教育活动,邀请从事不同职业的家长介绍自己的工作、职业特点,拓宽幼儿社会生活认知;幼儿园还会与社区、家庭联合起来开展科学育儿活动,共同组织参观、演出、观摩、郊游等活动,以增强幼儿园与社区、家长的合作,提高社区和家庭对幼儿园工作的支持力度,共同提升幼儿教育质量。[4]比如:在幼儿园门厅设置“寻宝箱”,让家长将家里废旧的、闲置的、清洁干净的材料带到幼儿园,以丰富幼儿探索和操作。

图1-47 走进自然

图1-48 互动探究环境

[1] 冯芳. 你心中理想的幼儿园是什么样的呢. [DB/OL] 幼儿教育百科. http://preschool. baike. com/article-22757. html, 2013—12—14. 文章有删节、修改。

[2]原国家教育委员会令第25号. 《幼儿园工作规程》,1996年3月9日.

[3]赵宇. 浅析幼儿园教育环境的内涵与特点[J]. 大连教育学院学报,2009(6).

[4]赵宇. 浅析幼儿园教育环境的内涵与特点[J]. 大连教育学院学报,2009(6).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