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公元12世纪到16世纪,在整个宋元明时期,另一个重要的中国东部港口城市是杭州港。这个港口是伊朗和其他伊斯兰国家海洋货物交换与贸易之地,在伊斯兰文献中,对之有多种不同的称呼“形沙依”()、“洪沙依”()、“杭扎”()。该城市在南宋时期(公元1127—1279年/希吉拉历520—677年)是中国的首都,非常繁华,其名字叫“临安”。在元朝时期,这座城市的名字叫“行在所”(Hing-Tsai Suo) 或 “行在”(Hing-tsai)[1],意思是“皇帝的临时下榻住所”。穆斯林把这个汉语名字发音成“洪沙依”或“杭沙依”。因此,这座港口的名字进入伊斯兰地理历史文献中。拉施特·丁·法兹尔安拉·哈马丹裔把该城市的名字记录为“形沙依”,将之视为“满子”[2](原文如此,似应为“蛮子”。——译者注)的京城。[3]“蛮子”一词在中国元朝时期是对中国南方居民的称呼,根据拉施特·丁·法兹尔安拉·哈马丹裔所写,这个词是“马秦”(,Mā Chīn)的同义词。[4]根据行政区划,“形沙依”属于中国十二个大区之一,大区即“行”。[5]
元朝时期,马可·波罗亲自参观过这座港口,关于它如此写道:
“在洪沙依城的一边,有一座大湖,其水非常甘甜;在另一侧是一条大河。该大河有很多支流河渠,在浇灌田地之后流进湖中,一部分河水注入大洋。这种情形给这座城市带来非常适宜的氛围。你们可以凭借河渠,也可以通过街道,走到城市的各个地方。街道和河渠都很宽敞。船只可以轻松自如地在其中来往。城市的那一边是一条很大的运河,长达四十英里,是由中国皇帝开凿的。在河水涨潮的时候,就会注入运河里面。这条运河也用作防御。尽管在城市的其他片区也看得到巴扎,但在这个片区有十个巴扎。这些巴扎呈广场的形式,多条街道把它们连接在一起。在这些巴扎中,看得到来自印度斯坦和其他外国的商人。每周有三天的时间,四万或五万多人把自己的货物在这里展示。”[6]
另一位伊朗历史学家哈姆德安拉·莫斯托非,也谈到洪沙依是中国的京城。[7]
阿卜杜安拉·本·法兹尔安拉·设拉子裔,以“瓦萨夫·哈兹拉”著名,在其著作《瓦萨夫·哈兹拉历史》()中,关于洪沙依港写道:
“成吉思汗征服了中国的一部分地方,但还没有征服主要地方和京城。希吉拉历671年(公元1272年。——译者注),忽必烈大汗聚集十五万军队,向那个地区出征,还派遣了阿迥()、巴克拉马什()、呼克塔努因()的儿子“帕杨”()和阿里贝克·本·叶尔瓦吉()随同出征。奇怪的是,当确定派遣帕杨的时候,他说:中国的事情将在他之手‘结束’(‘帕杨’这一波斯语名字的意思即是‘结束’。——译者注)。军队到达中国边境,占领了山脉和平原。当他们到达海边,碰巧有几艘船运载粮食朝京城而来。帕杨下令,让他的军队坐上船只,从海路包围了那片地区。他自己从陆地进攻。凌晨,天将破晓时分,他向杭扎城发起进攻。中国天子和显贵们十分震惊,不知这灾难是从何处降临的,不得不顺从投降。帕杨是个聪明的人,他善待人民,禁止自己的军队发生血腥事件。那里有一座城堡,名叫‘西纳福尔’(),非常坚固,由一群勇士掌握。当城堡的守卫者们得知京城投降,他们想进行抵抗。他们的首领是一位见过世面、知道炎凉、尝过苦甜的人,给他们送去口信说:我小时候听我父亲说过,这座城堡将被一个名叫帕杨的人征服,因此你们的努力和抵抗是没有用的。当他们听到这话,便打开大门,从城堡下来,全部缴械投降了。杭扎是中国的一座大城,地域辽阔,其面积接近二十四法尔桑格。其地面铺有烧制的砖头和石头。房舍都是用木头建造的,上面描绘有非常美丽的图画。从城市的起端到尾端,三个位置拴有驿马。最大的巴扎长度有三法尔桑格,包括六十四个十字路口,每天收取的盐税收入有七百‘钞票’()。大多数店主都很专业,仅仅是金匠就有三万二千人。在宽阔的衙门中有七十万军队,在各种花名册上登记的臣民有七十万人。有七百座寺庙,满是各种宗教人士、领路人、劳工、偶像的监护人和侍奉人,无以计数,他们都是被免税的。有四万守卫部队,当夜幕降临就看守在码头和大街小巷中派给他们的岗位上。城市中修建了三百六十座桥梁,这些桥梁架设在河流上。这些河流穿过城市,与中国海汇合。其中船只和坐在桥梁上的人们无以计数。不断地有很多人诸如商人和有需求的人从西方来到这座城市定居。这是都城的情形。然而,在那里还有四百座其他城市。每座城市或从面积或从人口来说都比设拉子和巴格达更大,其中,有‘兰金府’(,本书前文写作‘林金府’,可能是指‘南京府’。——译者注)和刺桐城,并把‘大中国’叫作‘杭扎省’(),意思即大城市。还有四分之一法尔桑格长宽距离的土地,适合修建建筑;那里找不到没有开垦的和荒芜的土地,全都是耕地和有人居住的。”[8]
中国东海岸杭州和泉州城的位置图 取自:Richard Pearson, 1;4 LiMin,2 and Li Guo3, Quanzhou Archaeology: ABrief Review, i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istorical Archaeology ”, Vol.6, No.1, March 2002.p.25.
瓦萨夫·哈兹拉提供的有关洪沙依港的信息非常准确,与中文资料相符合。他把这座城市视为中国南部地区的京城,并且由于蒙古人征服,该城名字被叫作“巴杨”(,原文如此,与前文不一致。——译者注)。蒙古军队征服这座港口的时候没有发生血腥事件,中文资料也对之做了确认。(www.xing528.com)
摩洛哥著名旅行家伊本·白图泰在希吉拉历8世纪上半叶参观过这座港口,对之写道:
“这座城市是我至今见过的最大的一座城市。其长度按照一个旅游者的常规旅行,是三天的路程。就如同其他中国城市一样,该城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园林和房舍。这座城市划分为六个区,我们将对之描述。当我到达这座城市的时候,城里名叫法赫尔丁的法官和城中的伊斯兰教长,随同该城穆斯林尊长奥斯曼·本·埃方·麦斯里(,即‘埃及裔’。——译者注)家中的人,打着白色的旗帜,吹着号角,前来欢迎我,城市总督也来迎接我。就像我所说过的那样,这座城市分作六个区,每个区都有一座城堡。最大的一座城堡掌控这六个区。城市的第一区是军队、卫兵和指挥官们的驻地。法官对我说,卫兵们的数量是一万两千人。我到达的第一晚是下榻在总指挥家里。第二天进入城市。我们是从犹太人的大门进入的。这个区是犹太人、基督徒、拜日突厥人的专门居住地,他们的人数很多。他们的指挥官是一位中国人。第二天晚上也是在城市总督家过的。第三天我去了城市的第三个区,是穆斯林的聚居区。城区里非常开阔,里面的巴扎就像伊斯兰国家的巴扎一样。有清真寺和宣礼员。我进入的时候,他们正向城市唤礼。我下榻在奥斯曼·本·埃方·麦斯里(埃及裔)家中。他是城中的一位大商人,修建了一座修道堂,人们称之为‘奥斯曼尼耶’,里面有漂亮的建筑和很多不动产捐赠,一些苏非居住在里面。奥斯曼在这座城市中修建了大清真寺,还为之做了大量捐赠。这座城市中的穆斯林数量很多。我在那里待了十五天,每个白天每个晚上都被邀请到某个地方,给我安排各种各样的美食。每天都骑着马游览城市的各个地方。一天,我去了城市的第四个区,那是总督居住的地方。总督的名字叫作埃米尔·卡比尔·迦太基裔()。我在那里与瓦齐尔会面,他把我带去总督官邸……城市大总督是中国埃米尔中的埃米尔,他邀请我们到他家做客,他安排了盛大的宴会。人们说,城市中的尊长们都出席了聚会。他邀请穆斯林厨师来宰羊,用来做菜肴。总督和所有的尊长都亲手递给我饭菜,亲手把羊肉分开来递给我。我们在他家宴饮三天。第三天,当我们告辞的时候,他派自己的儿子陪同我们去了一个海湾。我们上了一艘火船。埃米尔的儿子坐在另一艘船上,乐师和歌手们也跟他在一起,用汉语、波斯语、阿拉伯语唱歌。总督的儿子非常喜欢这些歌曲,他们用波斯语演唱了一首诗歌。根据总督儿子的指示他们反复演唱那首诗歌,乃至我记住了它们。其内容是:当我倾心于慈爱(波斯语原文是“[灾难]”;北京大学王一丹教授在一次学术研讨会中指出,此处应为“[慈爱]”,本译者以为然。这种在誊抄中的“笔误”比较多见。——译者注),我就陷入沉思之海洋;当我站立礼拜,就如同进入梅赫拉布(‘梅赫拉布’是清真寺中领拜教长所站的位置。这段引文与本书前面的相关引文,字句有出入,不尽一致。——译者注)。在这些支流中,聚集了很多船只,上有彩色船帆和丝绸的遮篷。中国船只都做了最好的装饰……第五个区是这六个区域的城市中的最大一个区,是本地居民的住宅区,有很多的好巴扎和手艺高超的手工艺人。著名的洪沙依绸缎就是在那里织造的。这个城区的一个重要手工业是用芦苇杆编织的盘子,人们称之为托盘,每一件都编织得非常艺术,表面涂抹了红色或透明色的漆。这些碗盘从中国运往印度斯坦、呼罗珊和其他地区。晚上又是在城市总督家宴中度过的。第二天,我们去了第六个城区,这是航海家、渔夫、军事官差和木匠们的聚居区。效力于皇帝的步兵和骑兵的弓箭手们都驻扎在这里。”[9]
根据伊本·白图泰的故事可以看出,穆斯林航海家社群在这座城市中具有很大的数量和势力;拥有清真寺、修道堂,以及自己的专门机构,都是这种势力的表现。元朝时期的中文资料也对穆斯林的势力,尤其是这座城市中的海洋贸易商人做了描述,其中一个伊斯兰大家族,在这座城市中长期具有行政职位和宗教职位,即沙哈布丁·甘杜兹裔家族,由皇帝委任这座港口的“中国南海货运事务负责人”的职位,通过联合汉族大商人与其他穆斯林商人,他在这个职位上待了较长时间,其子孙们也具有相应的势力。[10]在《史集》中,沙哈布丁·甘杜兹裔被称为洪沙依港的“钦商”()。[11]
还应该补充到,在忽必烈汗统治中国的后半期,洪沙依港转变为中国海洋贸易中心。海洋贸易的财务部门和监督部门的主体从刺桐城搬迁到了该城。因此,一位穆斯林在这个港口具有财政职位,显然是在海洋贸易事务中具有庞大势力的表现。居住在这个城市中的穆斯林中,说波斯语的伊朗人,或者用更恰当的词来说,说波斯语者的经济状况,相对于其他穆斯林族群来说更好。
正如同之前我们说过的,洪沙依这座港口是由一位名叫“帕杨”的蒙古军官征服的。他在进入中国之前,在公元1250年/希吉拉历647年,在十八岁的年龄,随同其父亲在旭烈兀的军队中向伊朗进发。此后,在伊朗,他与一位说波斯语的伊朗姑娘结婚,生下一个名叫“诺伽依”()的儿子。他在公元1265年/希吉拉历663年效力于忽必烈宫廷。在希吉拉历671年(公元1272年。——译者注),用法兹尔安拉·设拉子裔的话来说,他与其他一些蒙古军官一起,被派遣去征服洪沙依城。在征服该城之后,他被委任为统治该城的官员。这位有一个讲波斯语的伊朗妻子的蒙古军官出现在这座城市,是说波斯语者的移民据点在洪沙依城兴旺繁荣的一个证据。当然,必须补充到,伊朗人出现在该港口,可以追溯到两个世纪之前,与南宋时期海洋贸易的发展同时代。
在杭州城的变故中,具有很大影响的另一个伊朗大家族,是埃拉丁·特尔梅兹裔()。根据中文的历史证据,埃拉丁·特尔梅兹裔首先是作为忽必烈的一位近臣和顾问,出征南宋都城杭州的后勤辎重的主要部分是由他来完成的。在征服这座港口之后,他官至中国南部地区海洋贸易督察的重要职位。在他之后,他家族中的三代人亦担任此职位,对这座城市中说波斯语的伊朗人具有重要影响。[12]埃拉丁·特尔梅兹裔在杭州城建造了一座大清真寺。这座清真寺多次引起中国皇帝的关注,其遗址至今还留存在这座城市中,以“凤凰寺”著称。现在,在这座清真寺中还修建了一座小型博物馆,其中收藏了很多伊斯兰碑铭。事实上,这座清真寺和其残存的不同历史时期的建筑,是这座城市中伊朗人移民据点的唯一纪念。现在,该清真寺还在使用,伊斯兰教的各种宗教仪式在那里举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