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婴幼儿营养、安全与卫生实务:预防与矫正常见问题行为

婴幼儿营养、安全与卫生实务:预防与矫正常见问题行为

时间:2023-08-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基础知识一、婴幼儿常见的心理行为问题及影响因素1.婴幼儿心理健康的标志儿童的身心正处于迅速发展的阶段,他们心理健康的特征是与其身心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的。2.婴幼儿心理和行为问题的影响因素影响婴幼儿心理及行为发展的因素非常广泛。当然,性别也是不可忽视的一部分,男孩子活跃程度明显高于女孩,所以男孩子的问题行为相应也会较多。

婴幼儿营养、安全与卫生实务:预防与矫正常见问题行为

◆基础知识

一、婴幼儿常见的心理行为问题及影响因素

1.婴幼儿心理健康的标志

儿童的身心正处于迅速发展的阶段,他们心理健康的特征是与其身心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概括地说,心理健康的婴幼儿应该具备如下特征:

(1)智力发展正常

正常的智力水平是婴幼儿与周围环境取得平衡和协调的基本心理条件。一般把智力看作是以思维力为核心,包括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等各种认知能力的总和。

(2)情绪稳定

情绪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内心体验,它既是一种心理过程,又是心理活动赖以进行的背景。良好的情绪状态反映了中枢神经系统功能活动的协调性,也表示人的身心处于积极的平衡状态。

(3)乐于与人交往,人际关系融洽

虽然婴幼儿的人际关系比较简单,人际交往的技能也较差,但心理健康的婴幼儿乐于与人交往,也希望通过交往而获得别人的了解、信任和尊重。

(4)性格特征良好

性格是个性最核心、最本质的表现,它反映在对客观现实的稳定态度和习惯化的行为方式之中。婴幼儿良好的性格特征包括:求知欲强,爱学习,有各种各样的兴趣;爱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爱劳动,自主能力强,穿衣、吃饭都要求自己做等等。

2.婴幼儿心理和行为问题的影响因素

影响婴幼儿心理及行为发展的因素非常广泛。概括起来,可分为内部和外部两大类因素。内部因素包括遗传、气质、个性特征、发育水平、性别等;外部因素包括家庭(父母的个性特征、教养方式、家庭结构、家庭人际关系、亲子关系婚姻状态、家庭经济状态等)、托幼机构(教育方式、教育观念、师幼关系、同伴关系、教育环境等)及社会(媒体、社会经济状况、社会稳定度等)的状况。

(1)婴幼儿的气质类型与性别

古希腊医生希波克拉底(Hippocrates)于公元前500年提出,人体内有四种液体,即血液、黏液、黄胆汁、黑胆汁,哪种体液占优势,便形成哪种气质。在此基础上,心理学家创立了气质说,即将气质分为多血质、黏液质、胆汁质抑郁质

如多血质的典型特征就是精力充沛,善于交际,外显性明显,一般表现为活泼好动,反应敏捷,善于交际,喜怒哀乐都会表现得比较明显;胆汁质的典型特征是胆量较大,粗枝大叶,行为反应敏捷而迅速,情绪抑制较难,一般表现为脾气急躁,易于冲动,不易处理人际关系;黏液质的典型特征是沉着平稳,反应迟缓,情绪易受抑制,一般表现为安静沉着,善于忍耐,脾气倔强,不尚空谈,埋头苦干;而抑郁质的典型特征是感受性强,敏感多疑,忍耐力较差,胆量较小,细心谨慎,迟疑缓慢,易波动且持久,一般表现为反应缓慢、行为孤僻、多愁善感、敏感、软弱、细心。

当然,性别也是不可忽视的一部分,男孩子活跃程度明显高于女孩,所以男孩子的问题行为相应也会较多。

(2)婴幼儿的发育水平

婴幼儿身心发育成熟度是影响其心理及行为发展的重要因素。0到6岁的儿童,大脑皮质的兴奋大于抑制,注意力不容易集中,动作协调性差,对精细动作缺乏控制,交往时往往以自我为中心,道德行为规则尚未建立,这一年龄段的婴幼儿具有易冲动、自我控制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差等行为特点,是问题行为的高发期。

(3)家庭教养方式

家庭教养方式是指父母在抚养教育孩子时所使用的一系列方法。家庭教养方式是在家庭生活中发生的,以亲子关系为中心,以培养社会需要的人为目的的教育活动。婴幼儿期人生的奠基期,是对孩子善良人格和诚实等优秀品质进行培养和造就的关键时期,而家庭又是孩子心理发展的最重要、最基础的环境,所以家庭的教养方式,对婴幼儿的心理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常我们把父母的教养方式分成专制型、溺爱型、权威型、忽视型。不同的父母,对孩子所持的不同态度,采取不同的教养方式,对孩子心理发展的影响也是不一样的。比如专制型的教养方式容易让孩子感受不到家的温暖,内心容易压抑,累积不良情绪,养成抑郁、胆小、退缩、逃避或者反抗、执拗的性格,缺乏自信心、自尊心,甚至有少部分会变得冷酷、残忍、有暴力倾向;溺爱型的教养方式容易使孩子无法形成健全的、积极的、自由发展的个性和人格,心理上难以成熟,在日后的生活中表现出任性、自私、为所欲为、好夸口、无责任感、无进取心等;权威型的教养方式容易让孩子养成自信、乐观、分享、同情、民主等好的性格特征;忽视型的教养方式下,孩子在3岁的时候就已经表现出较高的攻击性和易于发怒等外在的问题行为。更为严重的是,他们在上小学以后,学习情况会表现非常差,在儿童后期会更可能表现出行为失调。

(4)婴幼儿的家庭环境

一方面,家庭氛围会对婴幼儿产生很大影响。家庭氛围是指家庭集体中占优势的一般态度和感受,在关系融洽、成员心情愉悦的家庭中,幼儿也会感到愉快、安全;在情绪表现上比较稳定,不随意地发脾气,能较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在行为表现上,由于心理压力小,则表现得开朗、有强烈的好奇心。在家庭关系不是很融洽的氛围里成长的孩子,幼儿在情绪表现上变化比较大,消极情绪多,常发脾气;在行为表现上,因得不到父母的关爱,提心吊胆怕受到惩罚,或表现得急躁暴戾、易激怒、易攻击,或表现得孤僻、冷漠、退缩,从而形成不健全的人格。

另一方面,家长的文化程度及其教育观也会对孩子的心理健康产生很大影响。一般来讲,家长的文化程度越高越有利于其形成正确的教育观。在家庭教育中,他们对待子女的教育问题比较客观、全面、理智,能够把孩子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看待,因而能按照幼儿的发展规律进行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但是,也有调查显示,在文化程度高的家长中,有一部分家长教育观并不正确,这说明家长的文化程度是影响其正确教育观形成的一个重要因素,但两者并不是因果关系

(5)托幼机构因素

首先是良好的师生关系。在托幼机构中,婴幼儿与教师的关系是最基本的人际关系,婴幼儿与教师之间的关系不融洽,甚至紧张,会引起婴幼儿心理失调。在托幼机构中,应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创设有益于婴幼儿心理健康的心理环境,需要建立一种民主、自由、支持、认可、赞同和接纳的氛围,让幼儿更好地成长。

其次是友好的同伴关系。幼儿个性的发展和社会化过程的实现都离不开人际交往。在幼儿园中,幼儿除了与教师交往以外,还要与同伴交往。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认识能力的发展,活动范围的扩大,与同伴交往的机会和时间就会越来越多,因此,同伴关系对幼儿身心发展的作用也就越来越大。

(6)社会因素中的媒体因素

随着电视、计算机的普及,媒体对婴幼儿心理及行为发展的影响力逐渐增大,幼儿对世界、对社会的探索途径也就越多。但同时也会产生一些负面影响,比如很多暴力性质的影片容易让一些儿童产生好奇心,进而去模仿,儿童的犯罪率也会有所升高。

二、幼儿常见问题行为及其表现

婴幼儿问题行为又称偏差行为,是指儿童发展过程中表现出的异于常态的行为。一般而言,问题行为可细分为:①身体上的攻击性行为;②自我伤害的行为;③破坏性的行为或是对物品的攻击;④扰乱的行为;⑤消极性的攻击或干扰;⑥无意的走失或故意的逃学和离家出走;⑦反复而固定但未具意义的身体动作;⑧情绪化或是社会行为不当的表现。这里简要介绍常见的几种问题行为:攻击性行为、社会退缩、挑食偏食和恋物。

1.攻击性行为

攻击性行为是指具有伤害意图或有伤害故意的行为,是幼儿和学龄初儿童高发的问题行为,也是被研究者广泛关注和研究的问题行为之一。攻击性行为是幼儿最常见的行为问题,通常表现为身体攻击和言语攻击,身体攻击包括推人、咬人、拽人;言语攻击主要是指说脏话、骂人。有攻击性的幼儿不但给他人和整个班级带来不好的影响,而且也影响到幼儿自身的发展。攻击性行为较多的孩子一般与同伴的关系较差,得不到同伴的接纳和认可,也成为教师眼中不受欢迎的对象。如果幼儿长期生活在这样一种消极的环境中,其身心发展就会受到严重的影响,因此,幼教工作者要重视幼儿的攻击性行为,认真查找原因,并想办法加以纠正。

2.社会退缩

幼儿社会退缩是指在社会情境下或者说在同伴环境下,幼儿所表现出的各种独处行为。其主要特征为在熟悉社会情境下的独处行为,表现为较低的互动频率。患有社会性退缩的幼儿往往表现为羞怯、沉默、退缩、胆小敏感、畏惧评价与拒绝,喜欢独自游戏,不愿意去陌生的环境,不愿主动和其他小朋友交往,对环境的适应性差等。在日常生活中,幼儿在家里有说有笑,活泼可爱,可是见了陌生人或是到了陌生的环境,就会变得不爱说话,胆小怕羞,俨然像换了一个人。这种行为,在精神医学上称为“退缩行为”。

幼儿退缩行为的产生,与家庭教育方式、环境因素的影响有很大的关系。

首先,父母错误的教育方式是幼儿产生退缩行为的重要原因。家长平时不让孩子受一点委屈,在家中,事事包办;在外面,时时保护。家长剥夺了幼儿生存和锻炼的机会,久而久之,幼儿的依赖性增强,觉得只有在家人身边才安全,成为永远长不大的孩子。这样发展下去,当幼儿到了外界环境中,不会和陌生人交往,到最后变得离群孤僻,产生退缩行为。还有些家长不懂教育规律,不了解幼儿的心理特点,常常以成人的标准去评价幼儿的某些行为,这也是导致幼儿产生退缩行为的因素之一。

其次,现在的家庭大多是独生子女家庭,幼儿的生活环境比较简单。在这种环境中,幼儿只需处理好与父母长辈的关系,除了向父母撒撒娇外,没有什么吵架打架的对象和机会,更谈不上和小朋友相处的经验与本领。幼儿在家中是小皇帝、小公主,当他们到了幼儿园,就缺少和其他小朋友相处的本领,从而表现得胆小、孤僻,产生退缩行为。

3.挑食偏食

挑食偏食是指在进餐中表现出的明显进食偏好,只吃某些食物而不吃其他食物。造成幼儿挑食偏食的原因很多。首先,可能是辅食添加过晚或进度太慢。婴儿应从6个月后开始添加辅食,如果错过味觉、嗅觉形成与咀嚼功能发育的最佳时机,错失从流食—半流食—固体食物的正常过渡的关键时期,就可能造成婴儿断奶困难、恋奶厌食。其次,受家人特别是父母饮食习惯的影响。大人是婴幼儿的榜样,家人特别是父母,容易根据自己的喜好来安排孩子的一日三餐,并无意中在孩子面前评价食物的好坏,表现出对某种食物的喜好或厌恶,这一切都会被“聪明好学”的婴幼儿录入脑中,并因此先入为主地排斥某些食物。第三,食物本身的负面影响。当婴幼儿最初接触某一食物时,可能因外观、味道或口感怪异,或者食后发生过腹痛、腹胀便秘等问题而留有不愉快的印象,便排斥这一食物。(www.xing528.com)

挑食偏食对幼儿的发展有很大危害,比如:

(1)抵抗力差,易生病。婴幼儿偏食会影响某些营养物质摄入过低或过高,可能导致身体的抵抗力下降,很容易使孩子经常生一些小病,反复出现而且好得慢。

(2)身体发育跟不上。偏食的婴幼儿体重、身高与其他孩子相比明显偏低。碳水化合物、脂肪摄取不足,则会影响孩子的身体发育。

(3)可能造成营养不良。如果婴幼儿的日常饮食结构不合理,很容易造成营养不良,甚至生病。

(4)影响智力水平发展。研究发现,偏食的婴幼儿注意力不容易集中,其智力水平要比一般孩子低很多。

(5)限制性格发展。食物的选择也会影响孩子的性格发展,偏食的孩子更容易产生性格缺陷,如长期缺乏蛋白质可能导致孩子非常内向。家长强制介入孩子的偏食,会使孩子产生不良情绪,不仅影响亲子关系,也可能阻碍今后的性格发展。

4.恋物

恋物在刚入园的孩子中多见,常表现为幼儿对某一玩具或某一物品(毛巾、被子、枕头)依恋不舍,无论做什么都抱着该玩具或物品,一旦被强制拿下,幼儿会大哭大闹,这种行为常被认为是一种不正常的心理状态。能给幼儿带来安全感和心理安慰的依恋物对幼儿适应集体教育环境有一定的帮助,不应视为一种病态。在国外的幼儿园中,为了满足幼儿内心情感的需要,教师一般允许幼儿把安全的依恋物带到幼儿园,例如,毛绒玩具抱枕等。

幼儿“恋物”现象的原因可以从心理和生理两方面来分析。首先是安全感的缺失,对“恋物”的源头,家长和老师必须引起重视,幼儿的“恋物”行为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内心需求得不到满足,缺乏安全感所导致的。我们都知道亲子之间存在着一种依恋关系,这种依恋会让幼儿产生安全感,幼儿会依恋一直照顾她的人,通常这个人会是妈妈或者奶奶。其次是接触的需要,通过平时的观察,不难发现,有“恋物行为”的孩子喜欢抱着、含着、抚摸着自己依恋的物品,他们在这种身体接触和摩擦中,不仅可以促进其感知觉的发展,还让他们得到了一种心理上的放松。

◆实践操作

常见问题行为的特征和保健要点

1.攻击性行为的纠正方法

(1)树立正确的儿童观和教育观。教师应尽可能给予每个幼儿情感上的支持和关怀,不以自己的喜恶影响幼儿与同伴的关系,即使幼儿有一些行为问题,也应该把它看作是幼儿身心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正常现象。耐心去引导、教育,而不能因此去歧视甚至冷嘲热讽幼儿。如果方法不得当,这样做只能加剧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发生,同时,幼儿也容易从教师的身上学会敌意、冷淡等不良的情绪情感,不利于幼儿攻击性行为的纠正。

(2)帮助幼儿转移情绪,给幼儿提供宣泄的机会。教师在纠正幼儿的攻击性行为时,不要让幼儿用破坏性的方式去发泄情绪,引导他们采取被允许的、积极的方式去表达或发泄情绪。教师首先要让幼儿学会认识各种情绪特征及其后果,特别是要使幼儿对一些过激情绪有初步的认识和看法。其次,教给幼儿一些情绪表达的方法,比如可以教幼儿用语言表达内心的感受,教幼儿运动,因为运动也是一种调适幼儿情绪的好方法,如打球、扔沙包、玩水、玩沙、唱歌、跳舞等,这些活动同样有助于幼儿表达或发泄情绪。另外,还可以专门开辟“发泄角”,在里面放置拳击手套、软沙袋等材料供幼儿击打或者踢踹,使他们获得情绪上的宣泄和满足。

(3)提供充足的材料与空间,避免攻击性行为的产生。由于幼儿园里人多,空间狭窄,人与人之间过于拥挤时极易发生摩擦、争吵与攻击性行为等。因此,幼教工作者在布置环境、投放材料和组织活动时,要为幼儿提供足够的空间、材料、玩具和图书等,如在活动中可采取分组进行的形式,避免幼儿等待的时间过长;在提供材料时,尽量保证幼儿人手一份,这样就可减少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发生。

(4)让幼儿学会分享和懂得谦让。在幼儿园里,攻击性行为主要是由于独占争抢玩具、图书、椅子而引发的。因此,教育工作者应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在环境布置、主题活动、一日生活中渗透分享和谦让教育,例如,让幼儿带糖果、蛋糕来幼儿园过生日,体验分享后的快乐;通过故事阅读与学习,懂得同伴之间不谦让所造成的后果;通过一系列的活动,让幼儿学会等待、分享和谦让。

(5)培养被攻击者的自我保护能力。对于经常被攻击的幼儿,教育工作者应该告诉他只通过哭闹或者告诉老师并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而要想办法阻止别人的攻击,教师要有意识地教给被攻击者自我防御的能力,如告诉孩子当别人看着你,想打你时,你可以大胆提醒他不许打人,或直接把他(她)的手推开,如果是冷不防受攻击时,可以明确地表达自己的愤怒之情,甚至可以进行适度反击。

(6)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避免无所事事的等待。教育工作者应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爱好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避免无所事事的等待环节和时间,使幼儿全身心地投入到活动中去。如果等待的时间过长,幼儿就会无所事事,容易出现矛盾和冲突。教育者在组织活动时要尽量让每个幼儿都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来,如果每个幼儿都有事可做,攻击性行为的发生频率就会降低。在幼儿园里,教师也可以有针对性地开展一些游戏活动,如情境再现、角色扮演等,通过沟通、协商、让步等交往方式的实践练习活动,帮助幼儿提高交往技巧、语言表达能力和解决冲突的能力等,从而减少攻击性行为的发生。

(7)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养观念。针对幼儿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教育者有责任帮助家长转变教养观念,树立正确的儿童观、教育观,并通过家长学校、家访、家长园地、家长会等形式向家长宣传科学育儿知识,使家长掌握科学育儿的内容、原则和方法等,提高教养水平,因人而异地对幼儿进行教育,从而减少攻击性行为的发生。很多家长解决问题的方式具有攻击性,潜移默化地使幼儿习得了攻击性行为,因此,要想解决幼儿的攻击性行为,要从改变家长入手,教师要引导家长进行反思。遇到问题时,家长不要打骂幼儿,要心平气和地对幼儿说明解决问题的原因和方法,并做出良好的示范。总之,幼教工作者应指导家长根据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和规律,多鼓励、表扬幼儿的优点和长处,逐渐转变幼儿的攻击性行为。

2.幼儿社会退缩的纠正方法

(1)放开孩子,多给孩子提供锻炼的机会。幼儿在接触外界事物、学习知识时,离不开成人的帮助。但现在的许多父母把这种帮助变成了包办代替,常常为孩子设计一切,孩子时刻处于被安排与被保护之中。比如两岁左右的幼儿独立意识开始逐渐增强,喜欢自己吃饭,但是家长觉得孩子自己吃会把米饭弄得到处都是,索性直接喂孩子吃,家长的这种包办与代替,使孩子失去了克服困难的心理体验,使他们没有了主动交往的意识,缺乏主动交往的能力,减弱了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和信心,会使幼儿从心理上、行为上过分地依赖成人,以后一遇到困难就手足无措。所以在日常生活中,成人要有意地鼓励幼儿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2)幼儿自信心的培养。首先,要鼓励幼儿凡事试一试,做一做,体验成功的喜悦。自信心是在实践活动中通过各种亲身体验及适当的教育形成的。只有在实践中积累了成功或失败的体验,才能对自己有所认识,相信自己的能力,从而产生动力去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愿望。幼儿经过一定努力学会独立做一件事,体验到成功的一份喜悦时,就会增强一份自信心。

其次,抓住时机,及时评价。现在有些家长对幼儿的期望值比较高,他们为孩子制定了许多不符合幼儿年龄特点和个体条件的目标,要求孩子去实现。有的仅仅因为攀比心理,如看到别人家的孩子会弹琴,能画画,就要求自己的孩子也要在这些方面出类拔萃,结果孩子达不到其目标。这样做的结果,不仅挫伤了孩子学习求知的积极性与自信心,还容易使孩子产生自卑心理,甚至产生退缩行为。另外,每个孩子都有不同的强项,千万不要拿别人家孩子的优点来比较自己孩子的缺点,而使孩子怀疑自己的能力,打击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所以,成人要善于发现幼儿的点滴进步,并以积极的态度给予赞扬和鼓励,从而强化幼儿的行为,增强幼儿的自信心。

(3)教育幼儿正确面对挫折。在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成人要及时地教育、引导幼儿,采取正确的态度,勇敢面对失败,并向失败发起挑战。幼儿在自己的生活中也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困难,有的困难通过努力比较容易克服,但是有时遇到的问题是一时解决不了的,幼儿往往会产生消极反应,垂头丧气,情绪不稳定。这时,成人如果不及时地引导幼儿,幼儿就不能较快地走出失败的阴影,这样会大大打击幼儿的自信心,使他们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久而久之,容易使幼儿出现“退缩行为”。

3.挑食偏食的纠正方法

首先,老师以身作则,公正评价食物。耐心为小朋友讲解食物与健康的关系,对幼儿不感兴趣的食物,老师要故意做出“有滋有味大口吃”的行动,并给予“真好吃”的称赞,为幼儿做表率。一旦幼儿尝试了一点儿,就要及时给予表扬。

其次,放松心态、避免强迫。遵守幼儿饮食的“黄金规则”,即吃什么、什么时候吃、在哪吃,是由老师决定的,吃不吃,吃多少是由幼儿决定的。幼儿不爱吃饭时,可暂时端走饭菜,下顿再吃,既不要责备或强迫幼儿吃完,也不可滥用零食填补,要让幼儿逐渐建立“正餐为主,零食为辅”的观念,如果幼儿表现好,就要及时表扬。

再次,精心改进烹调食物的方法。合理选择种类丰富的食物,保证一天或一周内吃到适量的肉、蛋、鱼虾和足量的主食与蔬菜、水果。改变食物的大小、形状、颜色、软硬、搭配,以及餐具的颜色等,都可能转变幼儿对食物的印象;同时,在幼儿园开展有关营养知识的学习活动,可采用舞台剧、表演游戏等幼儿喜欢的形式了解各种食物对健康的好处及挑食偏食的危害,尤其是针对班级幼儿常见的不喜欢吃的食品进行学习。

4.幼儿恋物的纠正方法

重度的恋物行为会使孩子根本无法离开所恋之物,孩子心理的成长将遭遇重大考验,所以适当地控制幼儿恋物是必要的。注意循序渐进,切忌操之过急。矫正幼儿的“恋物行为”不是一朝一夕之事,2~3岁是孩子依恋最强的时期,我们在正确对待孩子“恋物行为”的同时,也要善于运用循序渐进的原则。例如,老师可以鼓励幼儿大胆和同伴交流,给予孩子更多的关注,让他们顺利摆脱“恋物情节”;家园配合,一起矫正孩子的“恋物行为”,作为老师,应该及时和家长沟通,让家长了解“恋物行为”的利和弊,明确“恋物行为”长期发展可能产生的不良影响;同时也要关注并正确对待幼儿的需要,老师和家长可以共同做到以下两点:

(1)平时多拥抱孩子,多拍抚孩子的背部和头顶。注意拥抱和拍抚不是奖赏,不要等孩子画得一幅好画或弹出一首钢琴曲时再去拥抱他,拥抱应该是日常的、无条件的,就算孩子做错了事感到不安,也可以拥抱他,后者更多的是在两代人之间找到一种无声的和解方法。经常与父母拥抱的孩子,绝不会将小枕头被或玩具熊当作他的精神寄托。

(2)就算让孩子睡在自己的房间,也要进行睡前安抚工作。所有的孩子随着认知的逐渐发展,在一定的年龄段内都会畏惧噩梦和黑暗,所以硬性将孩子与父母分开,是一件很不科学的事情。很多幼儿都是在入睡前的害怕不安中染上恋物癖的,父母最好在幼儿睡前对其进行睡前情绪的安抚,比如讲个孩子喜欢听的绘本故事或者哼唱能够帮助孩子睡眠的歌曲,等等。

◆学生实训

实训地点:教室、实训室

实训内容:

1.学生两人一组分别扮演成人和婴儿,模拟成人正确引导和教育患有攻击性行为的幼儿。

2.学生两人一组分别扮演成人和婴儿,模拟成人正确引导和教育患有社会退缩行为的幼儿。

3.学生两人一组分别扮演成人和婴儿,模拟成人正确引导和教育患有偏食行为的幼儿。

4.学生两人一组分别扮演成人和婴儿,模拟成人正确引导和教育患有恋物行为的幼儿。

5.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总结出引导问题行为幼儿常用的方法,并画出树状图,大家一起分享。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