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凡与敌战,三军必要得其地利,则可以寡敌众,以弱胜强。所谓知敌之可击,知吾卒之可以击,而不知地利,胜之半也。此言既知彼又知己,但不得地利之助,则亦不全胜。法曰:“天时不如地利[14]。”
【译文】
凡是对敌作战,部队必须占据有利地形,这样就能以少胜多、以弱胜强。这就是说,知道敌人可以攻击,也知道自己的部队可以进行攻击,但不知道利用有利地形,胜利的把握只能有一半。也就是说,既知敌情又知己情,但得不到地形的帮助,那么仍然不能全胜。兵法说:“得天时不如得地利。”
【战例】(www.xing528.com)
晋安帝讨南燕[15],慕容超召群臣议拒晋师[16]。公孙五楼曰[17]:“晋师劲果,所利在速战,初锋勇锐,不可击也。宜据大岘[18],使不得入,旷日延时,沮其锐气。可徐拣精兵二千骑,循海而南,绝其粮道;别遣段晖率诸州之军[19],缘山东下。腹背击之,此上策也。各命守宰依险自固,较其资储之外,余悉焚荡,芟除粟苗,使敌来无所资,坚壁清野,以待其衅,中策也。纵贼入岘,出城迎战,下策也。”超曰:“京都富盛,户口众多,非可以一时入守。青苗布野,非可以卒芟。设使芟苗守城,以全性命,朕所不能。据五州之强,带山河之固,战车万乘,铁马万群,纵令过岘,至于平地,徐以精骑蹂之,必成擒也。”慕容镇曰[20]:“若如圣旨,必须平原十里而军,军垒成,用马为便。宜出岘逆战,而不胜,犹可退守。不宜纵敌入岘,自贻窘迫。昔成安君不守井陉之险[21],终屈于韩信;诸葛瞻不守马阁之险[22],卒擒于邓艾[23]。臣以天时不如地利也,阻守大岘,策之上也。”超又不从。而摄莒、梁父二戍[24],修城隍,拣士马,蓄锐以待之。其夏,晋师已次东莞,超遣其左军段晖等步骑五万,进据临朐[25]。俄而,晋师渡岘,慕容超惧,率兵四万就段晖等于临朐,战败,超奔广固[26],数日而拔,燕地悉平。
【译文】
东晋安帝进攻南燕时,南燕慕容超召集群臣研究抵抗晋军的办法。公孙五楼说:“晋军强大,利在速战,刚来时的士气勇猛锋锐,不能攻击。宜据守大岘山,使晋军不能进来,拖延时间,以挫其锐气。然后从容挑选精锐的骑兵两千,沿海向南,切断晋军的粮道;再派段晖率领各州军队,沿大岘山东下。腹背夹击晋军,这是上策。命令守军依托险阻地形各自固守,除必要的钱粮储备之外,其余的全部焚毁,铲除青苗,使敌人来后什么也得不到,实行坚壁清野,以等待敌人发生破绽,再乘机进攻,这是中策。放敌兵进入大岘山,我军再出城迎战,这是下策。”慕容超说:“京都物资丰富,人口众多,很难立即转入战时防御。青苗遍野,一时也难以铲除。即使能铲除青苗,固守城池而得以保全性命,我也不能答应。我占据着五州的强地,控制着山河的险固,有战车万乘、铁骑万群,纵使晋军过岘山来到平地,我以精兵徐徐攻击,也必定能全部俘获他。”慕容镇说:“如果按照您的旨意办,必须在平原地带每十里处扎营,营垒建成后,使用骑兵比较方便。因此,最好能前出至大岘山以外,这样即使在迎战时不能取胜,也可以退守。不可将敌放进大岘山,给自己造成极为不利的局面。过去赵成安君不守井陉之险,终于被韩信所屈服;诸葛瞻不守马阁之险,终于被邓艾所擒获。臣以为天时不如地利,据守大岘山,确实是上策。”慕容超又不听从,只是命令驻莒县、梁父山二地的部队修筑城墙和护城河,挑选官兵和战马,养精蓄锐等候晋军。那年夏天,晋军已进至东莞,慕容超派遣左军段晖等步骑兵五万进驻临朐。不久,晋军通过了大岘山,慕容超十分恐慌,忙率兵四万向段晖部队靠拢,在临朐战败。慕容超逃奔广固固守,数日后,广固也被晋军攻破。南燕终于全部被晋军扫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