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知战地知战日,百战奇略直击心

知战地知战日,百战奇略直击心

时间:2023-08-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知战地,知战日,则所备者专,所守者固。法曰:“知战之地,知战之日,则可千里而会战[57]。”这是因为事先知道了作战的地点和时间,能集中力量等待敌人,进行坚固的防御。庞涓深知自己智穷力竭,败局已定,自杀而亡。晋武帝时曾参与谋划灭吴,他出镇襄阳十年,积极备战灭吴。武帝、昭帝时,率军反击匈奴贵族袭扰,勇敢善战,因功而升任后将军。

知战地知战日,百战奇略直击心

【原文】

凡兴兵伐敌,所战之地,必预知之;师至之日,能使敌人如期而来,与战则胜。知战地,知战日,则所备者专,所守者固。法曰:“知战之地,知战之日,则可千里而会战[57]。”

【译文】

凡是要出兵进攻敌人,一定预先探明战地。部队到达地点之后,还能牵制敌军按期自来,同敌人交战定能取胜。这是因为事先知道了作战的地点和时间,能集中力量等待敌人,进行坚固的防御。兵法说:“只要预先知道了作战的具体地方和时间,就可以转战千里进行大的会战。”

【战例】

战国,魏与赵攻韩,韩告急于齐。齐用田忌将而往[58],直走大梁。魏将庞涓闻之[59],去韩而归魏。孙膑谓田忌曰[60]:“彼三晋之兵[61],素悍勇而轻齐,齐号为怯。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兵法:‘百里而趋利者,蹶上将;五十里而趋利者,军半至。’使齐军入魏地为十万灶,明日为五万灶,又明日为三万灶。”涓追三日,大喜,曰:“我固知齐军怯,入吾地三日,士卒亡者过半矣。”乃弃其步军,与精锐亲兵倍道兼行逐之。孙膑度其行,暮当至马陵,道狭,而旁多阻隘,可伏兵,乃斫大木白而书之曰:“庞涓死此树下。”于是,齐军善射者万弩,夹道而伏斫木下。期约:“暮见火举即万弩俱发。”涓果夜至,立木下见白书,乃钻火烛之。读其书未毕,齐军万弩俱发,魏军大乱。涓自知智穷,兵败乃自刎。

【译文】

战国时期魏国同赵国联兵攻打韩国,韩国急忙向齐国求救。齐国便派田忌率兵援救韩国,直接向魏国首都大梁进军。魏国大将庞涓听到这个消息后,立即撤兵回魏国。齐国军师孙膑对田忌说:“魏军一向作战勇猛,骄傲轻敌,认为我们怯弱,非常瞧不起我军。善于用兵的将军就应利用这一形势而采取作战策略。兵法上说:‘行军一百多里同敌军夺利,就会使上将受挫;行军五十里同敌人争利,军队就只能有半数赶到作战地点。’所以,我们应该在进入魏境后第一天垒十万个灶台,第二天则减少到五万个,第三天只垒上三万个。”庞涓沿路追赶齐兵三天,看到灶台日益减少,高兴地说:“我早听说齐军胆小怕战,还不过三天,士兵就逃了一大半。”于是庞涓丢下步兵,只率领一些精锐的亲兵,日夜兼程追击齐军。孙膑根据魏军的行军速度,推测他们傍晚会到达马陵,马陵附近道路狭窄,地势险要,两边是悬崖峭壁,是埋伏部队的好地方,就让士兵在一棵大树上剥皮刻字,写道:“庞涓死于此树下!”于是,田忌命令一万名弓箭手在砍过的大树两边设下埋伏,约定说:“夜里看见火光亮起,就万箭齐发。”庞涓于天黑时追到马陵,发现树上的字迹,便叫人点火看字,还没读完,齐军万箭齐发,魏军乱成一团。庞涓深知自己智穷力竭,败局已定,自杀而亡。

[1] 兵法原文见《孙子·计篇》。

[2] 关羽(?—219):刘备部将。字云长,河东解(今山西临猗西南)人,封汉寿亭侯。刘备为汉中王,任他为前将军,率军围攻曹仁于樊城,降于禁,杀庞德,后被东吴设计所杀。

[3] 于禁(?—221):三国曹操部将。字文则,泰山巨平(今山东泰安南)人,曾任平虏校尉、左将军。建安二十四年(219),被关羽所俘而降,后孙权夺取荆州,他被遣还魏国,惭恨而死。

[4] 曹仁(168—223):三国时魏国将领,曹操的堂弟,字子孝,沛国谯(今安徽亳县)人。曾任广阳太守、征南将军。曾与关羽对抗于樊城。樊:樊城在湖北西北部、汉江中游。

[5] 吕蒙:三国时吴将。字子明,曾与周瑜击破曹操于乌林,后定计取荆州,擒关羽。陆口:在今湖北嘉鱼县西南。

[6] 建业:三国时东吴的都城。

[7] 陆逊(183—245):三国时吴将。字伯言,吴郡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善谋略,掌吴国兵权,曾与吕蒙共谋袭取荆州,又以火攻大破刘备于亭。不久再破魏曹休于石亭。

[8] 病笃:病重,病危。

[9] 规虑:规划,思虑。

[10] 韬隐:隐藏不露,等待时机。

[11] 观衅而动:看出破绽而出动。

[12] 思禀良规:向模范学习之意。思禀,想要承受。良规,好的规范。

[13] 城濮之师:指春秋时晋楚的城濮之战晋文公虽处劣势,但由于根据当地形势,采用诱敌深入的办法,战胜了楚军。

[14] 拔赵之略:指韩信背水一战,以少胜多,大败赵军之事。

[15] 徐晃:三国时魏曹操的大将。

[16] 操:指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兼文学家曹操。

[17] 公安:在今湖北南部、长江南岸,接邻湖南。南郡:即今湖北荆州。

[18] 兵法原文见《孙子·九地篇》:“衢地则合交。”曹操注:“结诸侯也。”另见《六韬·豹韬·少众》:“以弱击强者,必得大国之与,邻国之助。”以上大意是:结成联盟,以共同对敌。

[19] 江陵:县名。在湖北中部偏南,长江沿岸。

[20] 许昌:位于河南中部。三国时曹操建都于此。

[21] 淮、沔:泛指河南、陕西南部和江苏等大片地区。淮,淮河。沔,沔水,今汉江。

[22] 兵法原文见《孙子·虚实篇》。

[23] 荀攸:曹操谋士。字公达,颍川颍阴(今河南许昌)人。出身士族,屡进计谋,被任命为尚书令

[24] 兵法原文见《黄石公三略·上略》。

[25] 武帝:即司马炎,司马懿之孙,司马昭之子。魏咸熙二年(265),他取代曹魏称帝,改国号为晋,史称“西晋”。

[26] 羊祜:西晋大臣。字叔子,泰山南城(位于今山东费县西南)人。晋武帝时曾参与谋划灭吴,他出镇襄阳十年,积极备战灭吴。

[27] 杜预:西晋大将,著名学者。字元凯,京兆杜陵(位于今陕西西安东南)人。晋武帝时,为羊祜所荐,祜卒后,代镇襄阳,后任灭吴主帅。他博学多才,尤善谋略,著有《春秋左氏经传集解》《孙子注》等。(www.xing528.com)

[28] 张华:西晋大臣。字茂先,范阳方城(位于今河北固安南)人。晋初任中书令,力排众议,支持武帝司马炎的灭吴计划。

[29] 赵充国:西汉大将,陇西上(位于甘肃天水西南)人,字翁孙。熟悉匈奴和羌族情况。武帝、昭帝时,率军反击匈奴贵族袭扰,勇敢善战,因功而升任后将军。

[30] 孙皓:三国吴最后一个皇帝。他专横暴虐,奢侈荒淫。后投降西晋。

[31] 武昌:吴江夏郡治所,位于今湖北鄂城。

[32] 夏口:古地名。位于今湖北武汉东南。

[33] 枰(píng):棋盘。敛手:拱手,表示恭敬的动作。

[34] 乐乡:地名,位于今湖北江陵西南。

[35] 巴山:山名,位于今湖北宜都东南的长江东岸。

[36] 交、广:今广东、广西地区。

[37] 抚绥:抚慰安定。

[38] 秣陵:位于今南京江宁区。

[39] 兵法原文见《孙子·军争篇》。

[40] 齐侯:指齐灵公,齐桓公曾孙

[41] 斥:侦察,探测。

[42] 旆:大旗。

[43] 兵法原文见《孙子·军争篇》。

[44] 吴子:指吴王夫差。笠泽:在今吴江市。

[45] 越:即越王勾践。

[46] 兵法原文见《左传·宣公十二年》。

[47] 满宠:三国时魏将。字伯字,昌邑人。跟随曹操征战,屡立战功。文帝时,曾多次大战东吴。

[48] 兵法原文见《孙子·军争篇》:“是故军无辎重则亡,无粮食则亡,无委积则亡。”

[49] 许攸:东汉南阳(今河南南阳)人,字子远。初随袁绍官渡之战时,投降曹操,并建议火烧袁军屯粮之地乌巢,成为曹操胜利的关键

[50] 燔(fán):焚烧。积聚:这里指袁绍囤积的军用粮草物资。

[51] 曹洪:曹操从弟,字子廉。

[52] 衔枚:古代,军队在偷袭之时,常令士卒衔枚于口中,以防喧哗惊动敌人。

[53] 兵法原文见《孙子·九地篇》。

[54] 比岁:年年,连年。

[55] 卫青:西汉名将。汉武帝卫皇后之弟,官至大将军,多次率兵打败匈奴。

[56] 张骞:西汉杰出的外交家,曾奉命两次出使西域,为加强中原和西域之间的友好往来做出了积极贡献。大夏:中亚和南亚次大陆西北部的古国名。

[57] 兵法原文见《孙子·虚实篇》。

[58] 田忌:战国初期齐国将军。

[59] 庞涓(?—前341):战国时魏国将领。传说他早年曾与孙膑同学兵法,后骗孙膑入魏并对其施以酷刑,致其残废。

[60] 孙膑:战国时军事家。齐国阿(今山东阳谷东北)人。孙膑因受庞涓暗害,被处膑刑,故称孙膑。后由田忌推荐为齐军师,两次大败庞涓。有《孙膑兵法》传世。

[61] 三晋:指晋分为韩、赵、魏三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