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武王问太公曰:“吾欲未战先知敌人之强弱,预见胜负之征,为之奈何?”
太公曰:“胜负之征,精神先见,明将察之,其败在人。谨候敌人出入进退,察其动静,言语妖祥[115],士卒所告。凡三军悦怿,士卒畏法,敬其将命,相喜以破敌,相陈以勇猛,相贤以威武,此强征也;三军数惊,士卒不齐,相恐以敌强,相语以不利,耳目相属[116],妖言不止,众口相惑,不畏法令,不重其将,此弱征也;三军齐整,陈势已固,深沟高垒,又有大风甚雨之利,三军无故[117],旌旗前指,金铎之声扬以清,鼙鼓之声宛以鸣[118],此得神明之助,大胜之征也;行陈不固,旌旗乱而相绕[119],逆大风甚雨之利,士卒恐惧,气绝而不属[120],戎马惊奔,兵车折轴,金铎之声下以浊,鼙鼓之声湿如沐[121],此大败之征也。
胜负之证,精神先见
【译文】
周武王问姜太公说:“我要在尚未交战时,知晓敌人的强弱,预见胜败的征兆,应该怎么办?”
姜太公说:“胜败的征兆,首先是从两军官兵的精神上表现出来的。明智的将帅能够察觉它,但能否根据征兆打败敌人,则在于人的主观观察。谨慎地侦察敌人出入进退的情况,观察它的动静,考察其言语所预示的吉兆、凶兆,分析士卒们相互议论的事情。凡是三军上下喜悦,士卒畏惧执法,尊敬将帅,相互间为破敌而高兴,相互传颂勇猛杀敌的事迹,赞美威武勇敢的将士,都是军队战斗力强的征兆。三军不断地受惊吓,将士军容不整,相互以敌人的强悍来恐吓,相互传播不利于战斗的消息,相互探听消息,谣言不止,将士互相欺蒙,不畏惧法令,不尊重将帅,这是军队虚弱无力的征兆。三军上下步调一致,阵势坚固,深沟高垒,又在大风大雨中处于有利地势,三军不待命令而旌旗前指,金铎之声高扬而清晰,鼙鼓之声婉转而响亮,这些都是得到神明的帮助,将要取得大胜的征兆。行阵不稳固,旌旗纷乱且互相缠绕,又逆着暴风骤雨的不利条件,士卒恐惧,士气衰竭,精神涣散,战马四处乱跑,兵车折断了车轴,金铎之声低沉而浑浊,鼙鼓之声沉闷而不响,这是军队大败的征兆。(www.xing528.com)
【原文】
“凡攻城围邑:城之气色如死灰,城可屠;城之气出而北,城可克;城之气出而西,城必降;城之气出而南,城不可拔;城之气出而东,城不可攻;城之气出而复入,城主逃北[122];城之气出而覆我军之上,军必病;城之气出高而无所止,用日长久。凡攻城围邑,过旬不雷不雨,必亟去之,城必有大辅。此所以知可攻而攻,不可攻而止。”
武王曰:“善哉!”
【译文】
“攻城围邑的主要征兆是:城上的云气是死灰色,说明城可被毁灭;城上的云气出城北走,说明该城可以攻破;城上的云气出城西走,说明城中敌人必定投降;如城中的云气出而向南,城就坚不可破;如果城上的云气出而向东,说明该城不可进攻;如果城上的云气出而又入,守城的主将必然逃跑;城上的云气出而覆盖我阵地之上,对我军必定不利;城上的云气高升而不停止,是战争旷日持久的征兆。凡攻城围邑,如果超过十天不打雷下雨,就应迅速撤去,因为这表明城中必定有高明的人辅佐。这就是知道可以攻就攻、不可攻就停止的道理了。”
周武王说:“您讲得真是太深刻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