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茶叶的历史:中华民族的人文发展史和民俗史

茶叶的历史:中华民族的人文发展史和民俗史

时间:2023-08-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茶的历史茶的历史既是一部中华民族的人文发展史,也是一部绚丽多彩的民俗史。秦代时期,随着国家的统一和各地经济、文化的发展与交流,我国茶叶从巴蜀向外传播开来,尤其是茶叶的加工、种植,首先向东部和南部渐次传播开来,其简单加工形式主要是把鲜叶用木棒捣成饼状茶团,再晒干或烘干以存放。

茶叶的历史:中华民族的人文发展史和民俗史

(一)茶的历史

茶的历史既是一部中华民族的人文发展史,也是一部绚丽多彩的民俗史。茶起源于中国,中国是茶的故乡,而巴蜀是文化的摇篮。

据植物学家考证,地球上的茶树大约有100万年的历史了,而世界茶树的原产地就在中国的云贵高原一带,包括云南、贵州、四川3省交界的山区,也就是战国时期的巴蜀国所辖境内。关于饮茶的起源在多处历史史籍中均有提及,其中陆羽《茶经》一书中“茶者,南方之嘉木也……巴山峡川有两人合抱者。”“两都(长安洛阳)并荆、渝间,以为比屋之饮。”清初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考证提出“自秦人取蜀而后,始有饮茗之事”,巴蜀确实是我国以及全世界茶业和茶文化的摇篮。现代研究,由于在重庆南川发现极具规模的野生茶树林,表明重庆是茶文化发祥地之一。《华阳国志·巴志》中写道“涪陵郡,巴之南鄙,无文学,少蚕桑,惟产茶”,由此可见重庆在晋代之前就已经开始种植茶叶;记载最为翔实则是西汉王褒《僮约》中关于如何烹制茶品的描写,尽管对于饮茶起源时间莫衷一是,但无论是《三国志》还是《汉书》里面的巴蜀人王褒,均表明茶最早产生于中国古代巴蜀地区,也就是如今的四川、重庆,这也为重庆作为茶文化的发源地正名。

在传说的上古神农时期,我国劳动人民就已经发现茶树,并用茶作为解毒药物,如东汉《神农本草经》有“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这里指出茶最早的用途是解毒药用。陆羽在《茶经》中也说:“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乎鲁周公。”

文献中最早关于茶的记载可见《夏小正》四月“取荼”、七月“灌荼”的记载;东晋《华阳国志》记载,武王伐纣(公元前1135年)以后,巴为封国,四川的“丹漆茶蜜……皆纳贡之”,可见当时巴蜀就有茶叶为贡品的记载。

在先秦时期,巴山蜀水地区是当时茶的主要产地,周武王时期,茶品开始作为一种稀有物品由巴国进贡给君主。在春秋时期之前,茶主要作为一种药品为人民所用,且主要是通过嚼其茎叶,饮其汁液,在咀嚼中感受到茶叶的清口、收敛、提神……该阶段可说之为饮茶的前奏。《晏子春秋》记载,“晏子相景公,食脱粟之饭,炙三弋五卵茗菜而已。”晏婴做齐景公宰相时,吃的是粗粮和一些烧烤的禽鸟和蛋品,除此之外,只饮茶罢了。说明茶在当时被上层社会所认可。

在战国后期及西汉初年,我国历史上曾发生几次大规模战争,人口大迁徙,特别在秦统一四川以后,促进了四川和其他各地的货物交换和经济交流,四川的茶树栽培、茶叶制作技术及饮用习俗,开始向当时的经济、政治、文化中心陕西、河南等地传播,先秦之后便是我国的茶由巴蜀向外逐次传播的阶段,中原也开始有茶事记载。秦代时期,随着国家的统一和各地经济、文化的发展与交流,我国茶叶从巴蜀向外传播开来,尤其是茶叶的加工、种植,首先向东部和南部渐次传播开来,其简单加工形式主要是把鲜叶用木棒捣成饼状茶团,再晒干或烘干以存放。两汉时期,在我国古代文献中,《尔雅》《说文解字》和一些医药著作中,都出现了茶的专门介绍和记述,是我国也是世界上最早有文字记载茶的时代。关于茶最早的权威记载是出现在《茶经》之前,西汉时期王褒创作的《僮约》之中,根据该史料记载,茶品开始在民间作为一种珍贵的礼品互赠,说明当时茶已经具有较高的地位。东汉末年华佗在《食论》中提出“苦荼久食,益意思”,这是茶叶药理功效的第一次记述。

随着历史的发展以及社会文明的演化与进步,茶从巴蜀地区不断向着中华民族其他地区传播。

到了唐代(618—970),茶区扩大到全国,饮茶之风风靡全国,茶叶成为人们喜爱的饮品。从唐开始,“荼”去一划,始有茶字。陆羽作《茶经》,方有茶学,对茶开始收税,建立了茶政,茶的外销,就带来了茶的边境贸易。具体来说应该是在唐中期以后,是茶的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要时期,史称“茶兴于唐”或“盛于唐”。

宋代经济极为繁盛,不仅是中国文化史发展的最高阶段,也是茶文化发展的鼎盛时期,宋代茶文化兴盛,茶成为上至帝王将相下至乡闾庶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饮品。辽金元时期属游牧民族入主,不可能对精致儒雅的茶艺茶道产生兴趣,这三个朝代都没有产生茶学专著,涉茶的诗词、文章也极少。

到了明清时期,中国茶叶出现了较大的变化,唐宋茶业的辉煌,主要是现代茶学的深入及茶叶加工技术,而明清时期,这种传统的茶学、茶业及其茶文化经过辽金元时期的社会动荡而发生了很大变化,也形成了自己的多元化特色。

经过几千年的不断发展传承,茶文化从物质用品逐步融入人们的生产生活,并向着人们精神层次发展,最终变成人们生活、社交的必需品之一。茶从发现到成为祭品到菜食,再到药用,直至成为饮料,经过了2000年的历程。

表1.1 中国历代茶文化关键词列表

(二)重庆茶文化发展概况

重庆地区作为茶文化的起源地,过去的两江码头上总会停泊着满载茶叶的船只,在历史的变迁中,由于局部地区的气候以及地理条件差异也发展出不同种类的香茗,当前较为著名的有:云岭永川秀芽、四面绿针茶、太白银针茶、鸡鸣贡茶、涪陵白茶、盛鼎玉露茶、西农毛尖、林海翠茗茶及巴南银针等。

有道是环境造就茶乡,重庆位于长江上游、中国西南部,地形地貌复杂,亚热带季风气候为该地区提供了丰厚的水文资源,当地的土质主要由适宜茶株生长的紫色沙土、黄泥及红泥土等组成,这些土壤均显微酸性。重庆地区的年平均温度在20℃左右,年降水量超过1000毫米,非常适宜茶树生长。此种天然种茶的条件,将茶与重庆深刻交织在一起,且重庆自古隶属巴蜀之地,为最早栽植茶叶的地区,可谓是孕育茶文化的茶叶之乡。

巴渝之地的险山恶水总是使人心生敬畏,一山一水一码头,青石板和两江,都记录了巴渝人与自然同生的历史文脉。茶叶生产条件包括传统茶工艺作坊所处地域的生态环境、人文历史、地形地貌、与外界联系方式等。茶叶的品质主要由区位中的气候以及地域的土壤决定。在我国,传统茶艺作坊依靠得天独厚的茶山优势而群居,此类地区水资源丰厚,土壤肥沃富足,气候非常适合植株生长。重庆人之所以对茶情有独钟,除了重庆自古以来盛产茶叶以外,还因为重庆是山地城市,山多林密,地势陡峭,爬坡上坎实为日常,加之重庆夏季气候酷热难耐,因而汗流浃背、口干舌燥是常事,这样便催生出了重庆遍地大大小小的茶馆用以歇脚乘凉、喝茶聊天,在茶馆喝着盖碗茶便是老重庆人最闲适自在的休闲方式。

巴蜀是中国饮茶文化的发源地,兴盛于唐宋时期,经历历史的磨砺发展至今,因而重庆的传统茶文化也是颇受瞩目。自秦汉以后,各朝各代的巴蜀人不仅创造了茶的物质文化,还创造了许多茶文化精神成果,产生了大量的茶诗、茶词、茶曲、茶小说等文学作品。重庆的茶叶发展在唐宋明清这四朝达到鼎盛时期。有研究者证明在抗战时期,我国现代高等茶学教育由当代茶圣吴觉农等茶学专家发起于重庆,随上海复旦大学迁校北碚期间首设茶学研究系,重庆具有地域文化特征的茶文化由此萌生。如今,重庆地区的茶文化是遵循着“纳百川而守真一”的精神不断与时俱进。

重庆的茶文化具有浓厚的地域特征,体现在其独特的茶艺、茶空间布置等,也由此形成了极具特色的茶事风俗:(www.xing528.com)

1.坐茶馆

老重庆的茶馆遍及大街小巷,坐茶馆已成为各阶层男女老幼的日常生活习惯,据1947年重庆《新民报》所载:“方圆不到9平方公里的半岛城区,就有茶馆2659家之多”,彰显出重庆人们对茶的热爱。

2.盖碗茶

盖碗茶出自巴蜀,是由茶盖、茶杯和茶船子组成的茶具,古朴典雅,形成巴渝独特的盖碗茶文化,随处可见于重庆大大小小的茶馆里。盖碗茶浓汁沉在碗底,用茶盖来调节茶味浓淡,喝时不必揭盖,半扣半闭则浮叶不会入口,茶水徐徐沁入口中,有着巴渝茶文化独特的风情雅趣。

3.老荫茶

“老荫茶”原名“老鹰茶”,原产地为四川省石棉县,因老重庆以前的老鹰茶棚常出现在市井街角的大树荫下,由此而得名“老荫茶”。那一大杯红亮清香的老荫茶清凉解暑,本质粗糙却无可替代,是每个老重庆人儿时深刻的味觉记忆,成为那个年代的大众饮品。价格便宜、简易制作、口感香醇的老荫茶就像重庆人民性格一样豪爽质朴,成为重庆茶文化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三)茶文化的精神内涵

1.儒家:中和之道

中国数千年的文化根植于古代的农耕文明土壤,这一“靠天吃饭”的生产方式决定了先民们祈求与天地和谐共生求得生存、发展的朴素文化意识。经过了先秦“百家争鸣”至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了以“中庸”为核心思想的儒家文化体系的大一统地位,儒家“和”的文化理念传承至今。而中国的茶文化就是从这一主体文化中衍生出来的。

首先“和”在茶自身特性有着充分的体现,“和”在茶的生长环境、采摘时间上都有所体现。正由于茶生长在山野之中,吸取甘露精华,味道苦尽甘来,使得茶本身的特性是温和不刺激的,给人在视觉上的色泽、味觉上的味道和嗅觉上的气味都是温和舒缓的。而在采茶、制茶、泡茶、品饮等一系列茶事茶艺活动中,无论是选择茶具、还是品饮环境的选择,都无一不体现儒家“和”的思想及中庸之道。其次“和”在茶的社会功能上也有着重要体现。中国素来被冠之以“礼仪之邦”,由来已久的以茶示礼、客来敬茶,都体现了人们以礼待人、睦邻友好相互往来的风俗。

正是由于饮茶使人心境平和心灵澄明、爱好和平,茶成为一种理想的媒介和寄托之物,以茶励志、悟道、修身便是实现这一内圣境界的重要途径。饮茶一方面可以促进人去内省,对自身有清醒的认知,修身养性;另一方面,可助人对世界有更清醒的认识。而茶礼也是儒家思想与茶文化结合的重要契机和表现形式之一。于是茶文化也被赋予了儒家文化里。上至朝廷统治,下到市井民间,儒家的礼表现在日常的茶礼、茶俗、茶事中的特征也很显著,中华民族历来的以茶代酒和来客敬茶的传统礼仪也是由来已久。不仅在国内,现在茶礼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被相对简化,但对礼的讲究和精神没有丝毫削弱反而增强了。上到大型茶话会,小到民俗中的客来敬茶,都是中国人讲究礼仪的表现。根据相关典籍对民间茶礼的记述,已传播到国外,对外国的茶礼也产生了重要影响,比如说韩国,茶礼依然在他们的日常生活中占据重要地位。

2.道家道法自然

道法自然,其中的自然指自己而然,自己如此,不是故意造作而为,也不是受外力的影响。中国茶文化崇尚自然简朴以及真善美的理想境界,是与道家的自然天道观和顺应自然的行为原则一脉相承的。

道家认为天地人三者之间的地位是平等的,也就是其三才思想的体现。人定胜天,人可以主宰自己的命运,不受天的奴役。另一方面,也要顺应自然,认识自然,不能违背自然规律。道家在茶中也体悟到了“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就茶的自然属性和生长环境来看,茶生于山野树林,汲取山川之滋养,吸收日月之精华,茶蕴含的特性,也体现了道家淡泊宁静和返璞归真的风骨。另一方面,中国传统文人士大夫普遍遵循的处世哲学便是“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这也就决定了尤其当文人士大夫们在仕途上受挫遭遇不顺,无法施展自己的人生抱负深感壮志难酬之际,这时候道家淡泊名利、回归自然的思想无疑成为他们抚慰和安顿身心的一剂良药。道家思想对文人士大夫的影响便逐渐加深了,不但不与他们从前接受的正统的儒家思想教育有所冲突,反而有所补益。体现在文学作品中,无论是书画还是诗词,尤其是茶诗中与茶有关的山水茗茶的描写,都以茶为媒介,寄托其对山水的喜爱、忘情与融合的理想追求。

道家养生观的指导思想是尊生养生,认为人在现世的一生要主动去顺应自然,与自然相融合为一,达到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不应消极地寄望于来生,而应该让自己的现世过得更加快乐,也认为人生本就是一次快乐的体验。茶的物理特性很多,可以解毒、健体、养生、清心、修身。道家认为茶是草中的英华之物,品饮它可以治疗疾病达到养生的目的,而道家主张的致虚守静的静修观,与茶的清洁特性合二为一,通过茶来提升自己静修的境界,茶也成了道家在修行的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东西。

3.释家:禅茶一味

西汉末年,佛教传入我国,此后六祖慧能在印度佛教中融入了中国道家、儒家的文化,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也就是禅宗。“即心即佛,见性成佛,无念无往,顿悟成性”的理念对禅茶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而早在汉代的文献记载里就可以发现茶的踪迹。二者的结合有其历史和时间的可能性。禅茶的结合,体现了禅宗“明心见性,直指人心”的顿悟观,参禅悟道都是从细小的生活体验里得来的。而禅宗“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的主张也就是表明了世间万物都蕴含着佛法,世间万物都可以成佛也都可以成为参禅悟道的载体。而汲取山川的灵气,吸收日月之精华的茶,其性清洁,助人通达大道。

另一方面,茶叶苦中又带着微甜,具有提神醒脑、生津止渴的功效,而其中所含有的维生素等营养物质,也能为人体提供一定的体力支撑。佛教森严的戒律决定了其戒、定、慧的修行方式,佛教僧人要求不得饮酒、不得吃荤,只能吃素。不仅如此,他们还强调过午不食。借助这一系列的僧规戒律来达到修行的目的。但是,长时间的坐禅不活动加上过午不食的饥饿感容易使僧人困倦疲倦,为此僧人们苦恼不已。茶的破睡功能便成为禅与茶结合的重要契机了。在饮茶的过程中,僧人逐渐从茶的清洁之性中体悟到了其有助于出家之人修炼淡泊宁静超脱的人生态度。由此,佛家对茶的认识超越其物理功能而升华到了精神文化层面,通过不断地提炼和体悟,最终提出了禅茶一味的理念。

【活动一】讲一讲你身边的关于茶的小故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