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诵读
子曰:孝子之丧亲也,哭不偯①,礼无容,言不文②,服美不安,闻乐不乐, 食旨不甘,此哀戚之情也。三日而食,教民无以死伤生,毁不灭性,此圣人之政也。丧不过三年,示民有终也。为之棺椁衣衾而举之,陈其簠簋③而哀戚之;擗踊④哭泣,哀以送之;卜其宅兆,而安措之;为之宗庙,以鬼享之;春秋祭祀,以时思之。生事爱敬,死事哀戚,生民之本尽矣,死生之义备矣,孝子之事亲终矣。
【注释】①偯(yǐ):哭的余声曲折委婉。 ②文:文采。③簠簋(fǔ guǐ):指的是两种盛黍、稷、稻、粱的礼器。④擗踊(pǐ yǒng):形容极度悲哀。擗:捶胸。踊:以脚顿地。
◎译文
孔子说:孝子丧失了父母亲,过于悲伤恸哭甚至晕厥过去,举止行为失去了平时的端正礼仪,言语没有了条理文采,穿上华美的衣服就心中不安,听到美妙的音乐也不快乐,吃美味的食物也不觉得好吃,这是做子女的因失去亲人而悲伤忧愁的表现。遇父母之丧,三天之后开始吃东西,这是教导人民不要因失去亲人的悲哀而损伤生者的身体,不要因过度的悲伤而失去本性,这是圣贤君子的为政之道。为亲人守丧三年,是告诉人们居丧是有其终止期限的。办丧事的时候,要为去世的父母准备好棺材、穿戴的衣饰和铺盖的被子等,妥善地安置进棺内,摆上簠簋类礼器,以寄托生者的哀痛和悲伤;出殡的时候,捶胸顿足、号啕大哭地哀痛送葬;占卜选择墓穴吉地以安葬;(为他们)兴建起祭祀用的庙宇,使亡灵有所归依并享受生者的祭祀;在春秋两季举行祭祀,以表示生者无时不思念亡故的亲人。父母亲在世时以爱和敬来侍奉他们,去世后则怀着悲伤之情料理丧事,如此就算尽到了人生在世应尽的本分和义务。养生送终的大义都做到了,才算是完成了作为孝子侍奉亲人的义务。
文化记忆
《孝经》是中国古代儒家的经典著作,是儒家十三经之一。相传《孝经》是孔子所作,但有人提出了异议。清代的纪昀在《四库全书总目》中指出,《孝经》是孔子七十子之徒之遗言,成书于秦汉之际。自西汉至魏晋南北朝,解析《孝经》的人很多,多名不见经传。现在流行的版本是唐玄宗李隆基注,宋代邢昺疏。全书共分为十八章。
《孝经》以孝为中心,集中、系统地阐述了儒家的伦理思想。“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儒家认为孝是一切德行的根本,认为“人之行,莫大于孝。”《孝经》首次将“孝”与“忠”联系起来,国君可以用孝治理国家,臣民可以用孝立身治家。唐玄宗曾亲注《孝经》,在天下推行孝来维护自己的统治。自古忠孝难以两全,而为国家尽忠才是最大的孝道。
《孝经》主张把孝贯穿于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用于约束人们的一言一行,“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 儒家认为孝是德行根本,任何人都需要遵循的基本道德规范。(www.xing528.com)
《孝经》对实行“孝”的要求和方法也做了系统而繁琐的规定。“以显父母”是孝之终,主张“孝”要“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并按照父母的生老病死等生命过程,提出“孝”的具体要求:“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同时,对不同阶级“孝”的行为和方法也做了详细的说明,比如卿大夫之“孝”要求一切按先王之道而行,“非法不言,非道不行,口无择言,身无择行”;庶人之“孝”则应“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
《孝经》还把道德规范与法律(刑律)联系起来,认为“五刑之属三千,而罪莫大于不孝”,提出要借用国家法律的权威,维护其宗法关系和道德秩序。
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我们每个人都需要学习和传承的品格。
《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规定: “与老年人分开居住的家庭成员,应当经常看望或者问候老年人。”
品格传承
孝文化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养老和送终。养老是对父母生前的赡养,送终是对父母去世后的殡葬。根据孝的本意,二者缺一不可。
不可否认,古代丧葬礼仪的特殊意义在于:首先,它能够满足死者家属对死者的留恋、追思,使死者家属的痛苦得以转移,情感得以宣泄,从而减轻精神负担。其次,进行丧葬礼仪的过程中,可以凝聚家族力量,增强亲朋好友的感情交流,这也是一个强化人际关系的渠道。一些原本有矛盾的亲戚朋友,在一场丧葬活动后重修于好的事情屡见不鲜。最后,家属通过规范的、完整的丧葬礼仪与死者告别,表达了对死者的尊重与敬仰,彰显了生命的价值。
但是,古代统治者的厚葬之风带动了民间的丧葬之风,民间纷纷效仿,互相攀比,丧葬习俗也渐渐偏离了孝的本意,而成为面子工程。今天,我们提倡的“丧葬不迷信”“丧葬简办”等,就是为了破除丧葬陋习,倡导文明新风。
《孝经》中还说:“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五者备矣,然后能事亲。”也就是说,孝首先在养,日常居家的时候,应尽恭敬的心去侍奉老人;奉养的时候,应尽和悦的心去服侍老人;父母生病时,应尽忧虑的心去照料;父母去世后,应尽哀痛的心去料理后事;祭祀先人时,应严肃对待,礼法不乱。做到以上五点,才算是尽到侍奉父母双亲的责任。切勿本末倒置,轻养重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