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诵读
先帝虑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①,故托臣以讨贼也。以先帝之明,量臣之才,故知臣伐贼,才弱敌强也。然不伐贼,王业亦亡。惟坐而待亡,孰与伐之?是故托臣而弗疑也。
臣受命之日,寝不安席,食不甘味。思惟北征,宜先入南。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并日而食。臣非不自惜也,顾②王业不可得偏安于蜀都,故冒危难以奉先帝之遗意也,而议者谓为非计。今贼适疲于西,又务于东,兵法乘劳,此进趋③之时也。
【注释】①偏安:指王朝偏居一地,自以为安。 ②顾:想到,考虑到。 ③进趋:快速前进。
◎译文
先帝考虑到蜀汉和曹贼是不能同时存在的,复兴王业不能偏安一方,所以他才把征讨曹贼的大事托付给我。以先帝那样的明察,估量我的才干,本来就知道我去征讨曹贼,是我的能力微弱而敌人强大,但是不征伐曹贼,他所创建的王业就要败亡。只是坐等灭亡,哪里比得上主动去讨伐敌人呢?因此先帝毫不迟疑地把讨伐曹贼的事业托付给我。
我接受遗命以后,每天睡不安稳,吃饭不香。想到为了征伐北方的敌人,应该先去南方平定各郡,所以我五月领兵渡过泸水,深入不毛之地作战,两天才吃一顿饭。不是我自己不爱惜自己,只不过是想到蜀汉的王业绝不能够偏安在蜀都,所以我冒着艰难危险来奉行先帝的遗愿。可是有些发议论的人却说这样做不是上策。如今曹贼刚刚在西方显得疲困,又竭力在东方和孙吴作战,兵法上说要趁敌军疲劳的时候向他进攻,而现在正是快速进兵的时候。
文化记忆
章武三年(223年),刘备病逝,将刘禅托付给诸葛亮。此时,蜀国上下陷入了窘境,但临危受命的诸葛亮挑起了大梁,并加紧从政治、经济、军事、外交上全面进行北伐的准备。政治上,高度集中军政大权,笼络土著地主,缓和主客矛盾,革除刘璋法令的弊政,以身作则,虚心纳谏,动员全国力量投入战争。经济上,大力发展农业生产,增加储备,保护水利工程,发展煮盐、织锦等手工业,扩大财政来源。军事上,伺机平定南中叛乱,治戎讲武,训练部队。诸葛亮南征后,北伐魏国提上日程。外交上,他派使者联吴,又韬光养晦,对魏国的劝降书不做答复,以低姿态麻痹魏国。建兴五年(227年),诸葛亮上奏《前出师表》,率军北伐魏国。蜀军在占领陇右三郡后,因街亭、箕谷失利而结束了第一次北伐。两年后,诸葛亮获悉魏军曹休攻吴兵败,张郃东下,关中虚弱,于是上奏《后出师表》,决心再次北伐,急率军数万,走古道,出散关,围攻陈仓。这就是本文的写作背景。
品格传承(www.xing528.com)
《后出师表》是诸葛亮在北伐中原前,上奏给后主刘禅的表文,言辞恳切,表达了兴复汉室的伟大梦想和拳拳忠心。
在《后出师表》里,诸葛亮清晰地向后主刘禅分析了三分天下时蜀国的困境以及还未解决和实现的六点问题,字字珠玑,情词恳切。诸葛亮睿智如此,未必不知道当时蜀国的岌岌可危,但他仍然能坚守信念和承诺,坚守自己的责任,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种勇气尤为可嘉。“至于成败利钝,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虽然料想到结局未必如愿,但他仍为了诺言和梦想迎难而上、不畏艰险,其忠诚之心令人感动。
为了回报刘备的知遇之恩,诸葛亮把年华和才华都献给了蜀国。尽管刘禅不思进取,是个“扶不起的阿斗”,诸葛亮也没有丝毫倦怠和厌弃之意,依然一片丹心报主公,迎难而上,勇往直前,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我们敬重诸葛亮,多是佩服他的足智多谋、智勇双全,欣赏他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的作战指挥水平,崇拜他以一己之力力挽狂澜的个人能力,却淡忘了诸葛亮对后主刘禅的忠诚,甚至还把他失败的命运归结为对无能君上的愚忠。
其实,换个角度想想,诸葛亮为了所谓“遗命”而始终如一的这份担当,没有因为君主的能力不济而动摇,而是一如既往,殚精竭虑,岂不更加令人敬佩?
知行园地
梦想分享会
●开一个分享会,和同学们谈谈你的人生梦想,以及你确定人生梦想的依据是什么。
● 分享会上哪位同学树立的人生梦想最值得大家借鉴?请他(她)谈谈自己的想法。
● 请搜集关于人生梦想的名人名言,并制作一个关于人生梦想的名人名言书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