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诵读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注释】①修身:完善自己,规范自己的行为。 ②齐家:管理好一个家族,成为宗族的楷模和效仿学习的榜样。 ③治国:治理好一个小小的诸侯国,这里的国不是我们现代意义的国家。 ④平天下:安抚天下黎民百姓,使他们能够丰衣足食、安居乐业,而不是用武力平定天下。
◎译文
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扬美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族和家庭;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族和家庭,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要想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思想;要端正自己的思想,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获得知识,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知并研究万事万物。通过对万事万物的认知、研究,才能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后,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族和家庭;家族和家庭管理好了,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才能安抚天下黎民百姓。
文化记忆
自古以来,中国不乏自律自强、修身齐家治国的英才。比如春秋时期的晏子。他不仅德行出众,而且头脑机敏、能言善辩。
有一次,晏子奉命出使楚国,楚王听说后,想借机羞辱他一番。楚王知道晏子身材矮小,命人在大门的旁边开了一个五尺高的小洞,让晏子从这里进城。晏子说:“出使狗国的人才从狗洞进去,今天我出使到楚国,不应该从这个洞进去。”迎接的人无奈,只好请示楚王。楚王见没法羞辱到晏子,只好让晏子从大门进来。
晏子拜见楚王后,楚王为之设宴。坐定后, 楚王故意问晏子:“难道齐国没有人了吗?怎么派你当使者呢?”晏子答道:“齐国的临淄城有7500户,人人张袖可成荫,挥汗可成雨,行人来往川流不息,站立时必须并肩接踵,齐国这么多人口,怎么会没有人呢?”
楚王故作惊讶地问:“那齐国怎么派你来做使者呢?”
晏子说:“齐国派遣的使者各有所出使的对象,贤者出使去见贤君,不贤者出使去见不贤之君。晏婴是最没有德才的,所以最适合出使楚国。”楚王被晏子一番话堵得哑口无言,只好笑着赐晏子酒喝。(www.xing528.com)
晏子第二次出使楚国的时候,楚王不甘心,与亲信商定用其他办法羞辱晏子。晏子到了,楚王请晏子喝酒,酒喝得正高兴时,恰好有楚国的臣子绑了一个人从殿前经过。走过楚王面前时,楚王问道:“绑住的人怎么了?所犯何罪?”
臣子答道:“是齐国人,因为偷盗被抓,犯了盗窃罪。”
楚王不怀好意地看着晏子,说道:“难道齐人本性喜欢偷窃吗?”
晏子离席而起,回答楚王:“晏婴听说,橘子生长在淮南为橘,味道甜美;若生长在淮北就变成枳, 酸小 苦涩。它们的叶子虽然相似,但果实味道却截然相反。这是为什么呢?这其实是水土不同的缘故啊。如今,这个人生活在齐国不偷窃,来到楚国却偷窃,这难道不是楚国的水土使他发生了变化吗?”
楚 王连续几次都羞辱不了晏子,反而让自己十分难堪。
晏子出使楚国,维护了齐国的国威,真可谓不辱使命。
品格传承
中国古代士大夫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视为个人实现人生价值的终极目标。我们知道,天下是由一个个国家组成的,国家又是由一个个家庭组成的,家庭又是由一个个人组成的。一个人要想实现“平天下”的梦想,首先得治理好一个个国家;要想治理好一个国家,首先得管理好一个家庭;要想管理好一个家庭,必须先管理好自己。家作为国的基本单位,是一个人的安身立命之所,家庭和睦了,社会也就安定了;家庭兴旺了,社会才会发展。
治国如此,我们在实现个人目标时,同样如此。一个人要想事业有成,如果连自己都管理不好,连自己的家庭关系都处理不好,怎么能管理好别人呢?对广大青少年来说,一方面,我们要努力学习文化知识,注重个人修养的培养与完善;另一方面,我们还要学会管理并处理好与他人的关系,包括同学、朋友、老师、兄弟姐妹等,如果能处理好人际关系,那么进入社会,才能更好地懂得如何与他人合作、共事,实现自己的梦想。
“修身”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基础,“齐家”是“治国、平天下”的关键。古人云:“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古圣先贤如此践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严正家风,原因即在于此。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