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诵读
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①。”
【注释】①成仁:恪守仁义。
◎译文
孔子说:“志士仁人决不会做出为了自己活命而损害仁义的事情,而是宁可牺牲自己也要恪守仁义的原则。”
文化记忆(www.xing528.com)
有一天,弟子向孔子请教:“先生,您讲的仁德是非常好的。人与人之间相互爱戴,以仁义待人,天下大同,确实是一种美德。我也很想拥有仁德,但是活在世界上也是我的欲望。假如仁德与生命发生了冲突,我应该怎样选择呢?”孔子严肃地回答:“这还有什么可犹豫的呢?凡是真正的志士仁人,都不会因为贪生怕死而损害仁义,为了成全仁德,可以不顾及自己的生命。”弟子听后,恭敬地给孔子施礼。这时,孔子的学生子贡又问道:“仁德一定是很难得到的吧?我们应当怎样做才能拥有它呢?”孔子回答:“培养仁德可以从头做起。比如说,工匠要做好他的活计,必须先有得心应手的工具。住在一个国家,你就应该去侍奉那些大夫中的贤者,并与士人当中的仁者交朋友。这样,才能培养出仁德来。”
品格传承
孔子带领弟子周游列国时,曾被围困于陈国与蔡国交界的小村子里,断粮七日,险些饿死。在这生死存亡之际,孔子和弟子们仍固守节操、坚持仁义,没有为了“求生”而“害仁”,宁愿“杀身”也要“成仁”。孟子说过:“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纵观历史,有多少仁人志士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置生死于不顾,慷慨赴义。生命虽然可贵,但仁义价更高。每个人的一生,都会面临义与利的抉择。
每个人的心中都应该有一杆秤:一方面要始终遵守社会的经济、政治、道德等规则,要坚持正义、见利思义,而不能见利忘义;另一方面还必须考虑个人与国家、民族、社会、集体、他人的关系,必须以国家、集体利益为重。一个人对利益的追求要有节制并且要知道礼义廉耻,不能做损人利己、损公肥私等损害国家、他人利益的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