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神圣罗马帝国爆发的施特拉尔松德之围失利的情况不同,法兰西王国最终取得了拉罗谢尔之围的胜利。拉罗谢尔是法兰西王国富裕的沿海城市,比施特拉尔松德有名。在与法兰西王国中央政府斗争的过程中,为捍卫新教事业,拉罗谢尔也得到了海外陆海军队的支持。然而,法兰西王国中央政府不仅代表教会和军队的意志,而且代表国内其他各种势力的意志。因此,在神圣罗马帝国大获全胜的抵制君权运动却在法兰西王国成功地被镇压。
1625年,英法两国之间的紧张关系不断升级。查理一世背弃承诺,肆意迫害英格兰的天主教徒,这彻底激怒了路易十三。此外,英格兰军舰还截获了许多法兰西王国的商船。英格兰指控这些商船是在和西属尼德兰进行非法交易。这更使路易十三不满。而查理一世自恃为法兰西王国新教徒的保护者,积极为他们奔走请命。于是,路易十三不向查理一世让步的决心更加坚定了。
因此,黎塞留的工作很难开展。他很清楚,中央政府违反了与胡格诺派达成的约定,尤其是在拆除路易堡这件事上。路易堡是镇守拉罗谢尔港口的一处防御工事,政府早就承诺拆除。黎塞留如果按自己的意愿行事,早就将该路易堡拆除了。这就意味着他向胡格诺派行了方便。那么,在推行他主张的外交政策时,他就能赢得胡格诺的支持。然而,他那看似鲁莽实则明智的政策并不符合路易十三的心意。因此,他只好谨慎地选择了一条既不冒犯国王也能避免内战发生的中间路线。整个冬天,他做了所能做的一切。胡格诺派城镇的代表在两位英格兰大使的支持下前往朝廷和法王议和。他们要求拆除路易堡,但却遭到法王的断然拒绝。
天主教教士和他们的朋友都希望看到内战再起。天主教教士会委托一个教士向法王提供了一大笔资金,用来镇压叛乱。该教士本已和法王约好了会面的时间,但黎塞留设法将会面时间延后了几个小时。黎塞留跟胡格诺派代表讲明了目前的利害关系,并在英格兰大使的帮助下,说服了胡格诺派代表暂时接受法王的口头承诺。当教士进入宫廷时,法王向胡格诺派代表承诺,如果他们愿做良民,他们将得到超乎预期的恩赐。大臣们也向他们保证,国王的这番话表明他考虑拆除路易堡的决心。
如果这样达成的和平能持久下去,那只需花时间维持这种表面的顺从就可以了。可不幸的是,英格兰国王查理一世的介入“撕破”了这种表象。查理一世敦促路易十三应该像英格兰政府那样参加神圣罗马帝国内战,同时把自己标榜为法兰西王国胡格诺派教徒的保护者。
路易十三易怒的神经再次被刺激了了。臣民的公然反抗已经令他非常生气了,遭受外国势力的公开反对更让他难以忍受。就像两年后的汉萨同盟反抗阿尔布雷希特·冯·华伦斯坦一样,法兰西王国南部的胡格诺派公开反对路易十三,并且得到了英格兰王国的支持。路易十三实在忍无可忍了。
因此,路易堡最终没有拆除。法兰西和西班牙的关系也重归于好。查理一世因路易十三抛弃了他们共同的事业而非常恼火。英格兰军舰扣留法兰西商船大大激化了双方的矛盾。1627年的头几个月,两国虽名义上没有开战,但实际上已进行暗战了。1627年7月,一支载有陆军的英格兰舰队在查理一世宠臣白金汉公爵的率领下抵达拉罗谢尔。英军在雷岛登陆后,开始围攻岛上的要塞。最后,要塞里的驻军饥饿难耐,他们的指挥官准备第二天一早就前往英军营地签署投降书。但那天晚上,海面突然刮起了一阵强劲的东风。一支满载补给的法兰西舰队借着风力快速驶向要塞。虽然有几艘小船被英格兰舰队截获,但大部分船都避开了英格兰舰队,最后在要塞内炮火的掩护下安全抵达。要塞守军获得了宝贵的生活物资。接下来几周,白金汉公爵虽然坚持围攻,但每天都会用望远镜瞭望远处的海面,看看有没有前来增援的英格兰军舰,而都以失望告终。没有议会支持,查理一世就没有足够的资金,无法及时为英军送来补给。好不容易备好了物资,连续不断的西风又导致舰队无法穿越海峡。终于,风停了,舰队可以出海了。然而,这时英格兰人却发现一支法兰西军队已经成功登岛了。为了避免吃败仗,白金汉公爵取消了围攻计划,率舰队灰溜溜地返回了英格兰。
英军在雷岛登陆
现在,黎塞留和路易十三终于达成了统一战线。他们必须降服与外国势力交好的拉罗谢尔。一支三万人的法兰西大军包围了拉罗谢尔。与施特拉尔松德的遭遇一样,拉罗谢尔通往外界的陆路已经被完全封锁。这时,能否切断英格兰向其输送补给的海上通道成了问题的关键所在。1627年11月底,一条切断拉罗谢尔与外界海上联系的防波堤开始动工。桩基打好后,桩与桩之间由装满石头的沉船来填充。黎塞留亲自指挥了这次防波堤的修筑。该工程得到了天主教教士会的全力支持。天主教教士会慷慨解囊,大笔资金注入了国库。尽管冬季风暴肆虐,但到了1628年5月,工程眼看就竣工了!一支前来救援的英格兰舰队见状,无功而返。
悲观的情绪在拉罗谢尔城内迅速蔓延。市长让·吉顿一边率众继续顽强抵抗,一边与越来越多的投降派作斗争。如果没有拿枪,没有五六个壮实的保镖护卫,他是不敢贸然上街的。
拉罗谢尔唯一的希望就是能得到英格兰王国的武装援助,这一援助计划由查理一世的宠臣白金汉亲自负责。下议院以同意战争拨款为条件换来了《权利请愿书》[5]。查理一世自登上王位后,第一次终于可以不失尊严地实施自己的计划了。然而,民愤难平。最终,一名狂热的刺客约翰·费尔顿[6]刺杀了他的宠臣白金汉公爵,而他的计划也因此永远搁浅了。英格兰百姓对政府的不满也在服役的海军中表现得淋漓尽致。1628年9月,新任指挥官虽然率舰队前往增援拉罗谢尔,但队伍军心涣散,毫无纪律,在目的地作了短暂的逗留后,什么也没做便返回了英格兰。
约翰·费尔顿刺杀白金汉公爵(www.xing528.com)
拉罗谢尔无奈之下,只好投降。1628年11月1日,法兰西国王路易十三强势入城。拉罗谢尔的独立梦想就此终结。
同样是围城战,拉罗谢尔与施特拉尔松德的结果却截然不同,部分原因可能是它们分别求助的君主的魄力不同。查理一世不是克里斯蒂安四世,更不是古斯塔夫·阿道夫二世。虽然英格兰整体上比瑞典实力强大,但实际上受内乱困扰的英格兰的战斗力不及瑞典。不过,黎塞留打赢拉罗谢尔围城战而阿尔布雷希特·冯·华伦斯坦败于施特拉尔松德围城战,其中还有更重要的原因。黎塞留代表的是国家权力,而阿尔布雷希特·冯·华伦斯坦不是。黎塞留的军队纪律严明。虽然供养这支军队也加重了穷人的负担,但即便是最苛刻的税收政策也要比阿尔布雷希特·冯·华伦斯坦手下那些饥肠辘辘的将士们肆意强取豪夺更容易让人接受。黎塞留的表现比阿尔布雷希特·冯·华伦斯坦更出色,其锋芒远超神圣罗马帝国斐迪南二世和巴伐利亚公爵马克西米利安一世。他向法兰西王国其他地区的胡格诺派说明,围攻拉罗谢尔与宗教信仰无关。这样一来,拉罗谢尔就陷入了孤立的境地。施特拉尔松德人认为,他们的事业就是整个神圣罗马帝国新教的事业。而拉罗谢尔人心里明镜似的,整个法兰西的新教徒其实并不支持他们反抗国王的行动。
路易十三进入拉罗谢尔后,宣布取消该城的特权,下令拆除所有城墙,将教堂改为天主教做礼拜的地方。不过,最后在黎塞留的建议下,他宣布新教徒仍然享有宗教信仰的自由。路易十三还宣布,法兰西所有城市的驻军都只能是国王的军队;任何人都不能越过国王发号施令;如果百姓已经信奉天主教以外的其他信仰,就不应用武力胁迫其改宗。正是因为路易十三英明的政治决策,法兰西王国的实力很快将超越所有邻国。如果法兰西王国的天主教派和胡格诺派能彼此尊重,相互团结,那么外国势力还有与之抗衡的可能吗?它已经击败陷入内乱的英格兰。在不久的将来,它难道不会派出重兵攻打四分五裂的神圣罗马帝国吗?现在是时候问问神圣罗马帝国正在采取什么应对措施了。它的处境变得越来越危险了。
拉罗谢尔投降
路易十三进入拉罗谢尔城
[1]史称“奥斯曼-萨法维战争”(Ottoman-Safavid War,1623—1639)。——译者注
[2]1453年,信奉伊斯兰教的土耳其人攻克基督教的重镇——君士坦丁堡。从此,光复君士坦丁堡成为狂热的基督徒的理想。——译者注
[3]汉萨同盟是德意志北部城市之间结成的商业、政治联盟,于13世纪形成,14世纪达到鼎盛,加盟城市最多时达一百六十个,其中包括汉堡、科隆、不莱梅等大城市。汉萨同盟拥有武装和金库,垄断了波罗的海地区的贸易,实力雄厚。——译者注
[4]指1806年到1814年期间拿破仑一世针对英国采取的一项重要的经济、政治措施(大陆封锁令),企图从经济上拖垮英国,从政治上孤立英国,以达到建立欧洲大陆商业霸权和美洲大陆殖民霸权的目的。——译者注
[5]《权利请愿书》是英格兰爆发清教徒革命前一份重要的政治、法律文件,由英格兰议会于1628年向查理一世提出。其主要内容是:要求国王非经议会同意不得向人民募债或征税;非依国家法律或法庭判决,不得逮捕任何人或剥夺其财产;不得依据戒严令随意逮捕公民;不得强占民房驻兵等。——译者注
[6]约翰·费尔顿(1595—1628),英格兰海军上尉,出生于萨福克郡。英格兰远征军在为拉罗谢尔解围时,由于腐败无能的白金汉公爵没有给英格兰军队提供足够的军需品和后勤保障,致使英格兰远征军付出了惨重代价。战争结束返回英格兰的约翰·费尔顿对白金汉公爵的种种恶行极其不满,于1628年8月23日刺杀了白金汉公爵。——译者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