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哈布斯堡家族衰落与法兰西霸权的确立》

哈布斯堡家族衰落与法兰西霸权的确立》

时间:2023-08-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现在,看到斐迪南二世身陷困境,阿尔布雷希特·冯·华伦斯坦主动提出组建一支军队,费用全部由他来承担。有种观点认为,阿尔布雷希特·冯·华伦斯坦承诺供养一支五万人而不是两万人的军队,但该观点遭到了现代历史学家的质疑。军政管理是阿尔布雷希特·冯·华伦斯坦计划的真髓,所以军队的人数自然越多越好。阿尔布雷希特·冯·华伦斯坦的治军思想是维持严苛的军纪和无情地榨取百姓的财富。

哈布斯堡家族衰落与法兰西霸权的确立》

教皇乌尔班八世(1558—1644)

单以蒂利伯爵约翰·塞克拉斯的兵力就能够击败丹麦国王克里斯蒂安四世及其盟友的联军吗?斐迪南二世及其大臣对此忧心忡忡。随着权力的不断增强,斐迪南二世真正的支持者反而越来越少。1620年,所有的盟友中只有天主教联盟还在支持他。西班牙因围攻布雷达而不堪重负,根本无力支援斐迪南二世了。此时,西班牙只能一方面想办法拉拢萨克森选帝侯约翰·乔治一世,另一方面让教皇乌尔班八世尽力去褒奖那些路德教教徒,称他们比加尔文教教徒更有教养。但这些并未奏效。萨克森选帝侯约翰·乔治一世事实上没有加入丹麦国王克里斯蒂安四世的军事行动,因为他认为下萨克森地区的诸侯们都应该接受《米尔豪森协定》,而腓特烈五世也应该向斐迪南二世投降。即便如此,萨克森选帝侯约翰·乔治一世也认为下萨克森战争与波西米亚战争的性质完全不同。斐迪南二世拒绝承认新教教区的永久性地位,所以任何一位新教诸侯都无法死心塌地支持他。

斐迪南二世的朋友变少了,而敌人却增多了。克里斯蒂安四世是一位比腓特烈五世更令人敬畏的对手。此外,1622年接受和谈的拜特伦·加博尔在神圣罗马帝国东部蠢蠢欲动,而西部的强敌法兰西王国随时有可能参战。除了蒂利伯爵约翰·塞克拉斯的军队外,斐迪南二世急需再组建一支军队。但现实情况是,他的国库已经空虚,无力供养额外的军队了。

就在斐迪南二世一筹莫展之际,一位大臣主动请缨,愿意自费组建一支军队。这位大臣就是阿尔布雷希特·冯·华伦斯坦。他生于波希米亚一个败落的贵族家庭,父母都是路德教徒。十二岁时,他的父母双亡。一个叔叔收养了他,让他在以严格著称的波西米亚兄弟会学校读书。波西米亚兄弟会就是后来的莫拉维亚兄弟会,以严苛培养道德而闻名遐迩。

就像苏格兰长老会长期布道对查理二世的影响一样,波西米亚兄弟会的教义也深深影响了阿尔布雷希特·冯·华伦斯坦。后来,他又加入了奥洛穆克耶稣会学习了奥洛穆克耶稣会的宗教教义。不过,他真正相信的还是自己以及星相学这门神秘的学问。星相学让他确信,上天早已为他安排好非凡的一生。在哈布斯堡家族控制下的波西米亚,他这位有能力但无财力的年轻的新教徒几乎没有容身之处。然而,当时只是三个世袭领地公爵的斐迪南二世却看中了他的军事能力,而不久后他的确在战争中展示出了才华。对阿尔布雷希特·冯·华伦斯坦来说,攫取财富可以不择手段。于是,他通过婚姻摇身变成大庄园主。波希米亚之乱爆发时,他是莫拉维亚军队的一名上校。当时,军民们都对斐迪南二世怀有敌意,但他却不顾反对,带着庄园所有的钱财直奔维也纳而去。不过,斐迪南二世并未接受这笔不义之财,而是将其还给了莫拉维亚人。莫拉维亚人公开批评了阿尔布雷希特·冯·华伦斯坦的不义之举。但在接下来相对正当的一系列战役中,阿尔布雷希特·冯·华伦斯坦因出色的战术和无畏的勇气而闻名,取得了白山战役大捷,彻底击溃了腓特烈五世。

阿尔布雷希特·冯·华伦斯坦(1583—1634)

阿尔布雷希特·冯·华伦斯坦取得白山战役大捷后,斐迪南二世与皇储向上帝祷告

斐迪南二世一方获胜后,阿尔布雷希特·冯·华伦斯坦得到了不少好处。斐迪南二世不是个斤斤计较的生意人,无论和平时期还是战争时期,都会把具体的事情交给手下人去做。而处置战败贵族的事务是有利可图的。除了因战功卓著而从斐迪南二世那里获得许多封地外,阿尔布雷希特·冯·华伦斯坦还想尽办法以极低的价格购买了大量庄园。不久,他便成了波希米亚最富有的领主,同时还做了弗里德兰的诸侯。现在,看到斐迪南二世身陷困境,阿尔布雷希特·冯·华伦斯坦主动提出组建一支军队,费用全部由他来承担。这样一来,斐迪南二世不必再为军饷劳心费神,而新建的军队也不必靠掠夺才能生存。阿尔布雷希特·冯·华伦斯坦的军队不管进驻哪里,他都会要当地的权贵分担军费。因此,他的军队养成了良好的纪律,没有像欧内斯特·冯·曼斯费尔德伯爵的军队那样掠夺百姓。

有种观点认为,阿尔布雷希特·冯·华伦斯坦承诺供养一支五万人而不是两万人的军队,但该观点遭到了现代历史学家的质疑。没错,阿尔布雷希特·冯·华伦斯坦最初的承诺确实是供养两万名士兵,但增加人数的想法迟早会产生。军政管理是阿尔布雷希特·冯·华伦斯坦计划的真髓,所以军队的人数自然越多越好。(www.xing528.com)

虽然斐迪南二世和阿尔布雷希特·冯·华伦斯坦的个性迥异,但他们却走到了一起,这一直让人们非常好奇。实际上,这恰恰是斐迪南二世治国方式的必然结果。他对制定真正符合臣民利益的法律的要求视而不见,只是一味地按照旧法律行事,而对其他变通的方法一概不考虑。最终,为了维护自己的地位和尊严,他只能诉诸武力了。

在斐迪南二世看来,用派捐而非掠夺的方式供养军队就是在合法有序地发动战争。但遗憾的是,事实并非像他想象的那样简单。神圣罗马帝国的民法规定,没有征得帝国议会的同意,皇帝无权因军事目的而筹款。现在,神圣罗马帝国犹如一盘散沙,所以帝国议会是召集不起来的。没人认为通过派捐的方式筹集军费是合法的。其实,这种为战争筹款的做法只有在查理一世那里才是合法的,因为英格兰国王在登基之时就拥有了这样的权力,即紧急情况下,为保护臣民的利益,可以强制性地摊派军费。1626年,查理一世就以这样的方式筹集过一次军费。但斐迪南二世的情况完全不同。目前,他已经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不接受阿尔布雷希特·冯·华伦斯坦的计划,他必败无疑;接受他的计划,帝国的臣民们必定更加强烈地反抗。

军费是由军方摊派、负责筹集的,因此不受地方官员的控制。即使军方已经采取最温和的收缴方式,广大的农民或市民仍怨声载道,因为他们不得不拿出积蓄来交给军队长官,而这些军队长官根本就没管理过地方事务,只知一味地搜刮,直到连自己都觉得良心过不去为止。那些希望军人态度温和的百姓一定不知道战争对普通士兵性格的影响会有多么严重。

事实上,在阿尔布雷希特·冯·华伦斯坦及其士兵的思想里,“温和”这个词是不存在的。阿尔布雷希特·冯·华伦斯坦的治军思想是维持严苛的军纪和无情地榨取百姓的财富。当这种军队从战战兢兢的地方官员身边走过时,官员们只能在心中默念:“上帝啊,请保佑我们这片土地吧!”

既然阿尔布雷希特·冯·华伦斯坦的治军策略比欧内斯特·冯·曼斯费尔德伯爵高明不了多少,他的军队的组织纪律也不算太好,那他为什么没有遭受欧内斯特·冯·曼斯费尔德伯爵那样的惨败呢?对这个问题的最好解释是,阿尔布雷希特·冯·华伦斯坦成功地避开了欧内斯特·冯·曼斯费尔德伯爵必须面对的那些困难。欧内斯特·冯·曼斯费尔德伯爵从一开始就像一块不安定的滚石。为了生存,他的军队不得不去掠夺。而他的士兵们在尚未接受正规训练的情况下,就遇到了蒂利伯爵约翰·塞克拉斯和贡萨洛·德·科尔多瓦训练有素、作战经验丰富的军队。阿尔布雷希特·冯·华伦斯坦不停地告诫自己不能重蹈欧内斯特·冯·曼斯费尔德的覆辙。他通常会率领自己的军队前往那些收获远多于付出的地方。时间一长,士兵们便对他非常信任,愿意听从他的命令,跟随他奔向新的征程。

1625年秋,阿尔布雷希特·冯·华伦斯坦率军进驻马格德堡和哈尔伯斯塔特主教区,开始摊派军费,这种摊派是不分贫富的。他和部下对军备的要求远高于蒂利伯爵约翰·塞克拉斯。为他效力的人待遇非常优厚。军中上至将军,下至普通军官,无不追求豪华的装备和各种排场的生活。久而久之,上行下效。这种风气在下级士官中流行起来。面对蒂利伯爵约翰·塞克拉斯的求援,阿尔布雷希特·冯·华伦斯坦置若罔闻,任他继续独自同丹麦军队作战。阿尔布雷希特·冯·华伦斯坦没有让自己的军队在残酷的战争中过早地接受考验,事实证明这是明智之举。他采取的所有举措都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他的生活非常奢华,他想通过这种方式告诉士兵们:战争中不光有苦难,还有美好的一面。他偶尔也会效仿蒂利伯爵约翰·塞克拉斯的做法,攻城拔寨后允许士兵们掠夺。然而,他从来没有让奢华的生活阻碍自己对更高目标的追求。他是一位知人善任的战略家,非常重视将士们的军事才能。在选拔优秀的士兵时,他从来不过问他们的宗教背景。在他的军队中,有些将军系出名门,这和其他欧洲国家选拔将军没什么两样,但还有些将军没有显赫的出身和爵位,完全是因为高超的本领和无畏的勇气而得到重用的。“不分出身,人人平等”是阿尔布雷希特·冯·华伦斯坦选拔军事人才的原则。将士们只有在战场上奋勇杀敌,表现出英雄气概,才能得到他的赏识,进而获得各种荣誉和奖励。

这是神圣罗马帝国新出现的军事力量,它与帝国的诸侯们没有任何关联,与皇帝本人也只存在名义上的关联。更奇怪的是,领导这支军事力量的竟然不是德意志人,而是斯拉夫的波希米亚人。其实,像蒂利伯爵约翰·塞克拉斯、阿尔布雷希特·冯·华伦斯坦和古斯塔夫·阿道夫二世等叱咤战场的风云人物竟然都是外族人。整个德意志民族竟然找不出一位一流的政治家或斗士。

1625年冬,几次和谈在布伦瑞克举行了,但历史遗留问题没有得到解决。斐迪南二世和天主教联盟一方只承认《米尔豪森协定》,其他一概不谈。他们不可能违背自己的本心承认新教诸侯永久占有教区土地,并完全享有帝国诸侯相应的特权。下萨克森地区的诸侯们对斐迪南二世的态度感到非常不满。在确立新教身份时,下萨克森地区的教士们有些行为貌似不合法,有些行为甚至明显不合法。这容易被斐迪南二世和帝国理事会抓住把柄,从而改变新教教会的性质。斐迪南二世和帝国理事会的初衷确实可能是想做到处事公正,但实际上,在处理争议问题时,多多少少会偏袒自己的一方。丹麦国王克里斯蒂安四世及其盟友代表神圣罗马帝国新教地区的宗教和政治势力,拒绝接受斐迪南二世提出的和谈条件,要求斐迪南二世必须对新教诸侯目前所占土地的合法性做出永久承诺,从而确保新教诸侯未来的权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