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责任大于能力-责任胜于能力

责任大于能力-责任胜于能力

时间:2023-08-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不过在职场上,“差不多”的心态却是必须要杜绝的,因为每位员工都是团队的一分子,如果每个人都是“差不多先生”,不仅会导致组织难以获得利润,甚至还会因不慎而造成重大事故。由此可见,“差不多先生”有其生存的广阔空间,它给我们的工作带来了极大的危害。“差不多”现象的存在和蔓延,既害了他人,更害了自己。只有如此,我们才能彻底告别“差不多先生”,真正杜绝“失之毫厘,谬以千里”的工作失误。

责任大于能力-责任胜于能力

每个企业和组织里都可能存在这样的员工:他们每天按时打卡、准时上班,但是却没有及时完成工作;他们每天早出晚归、忙忙碌碌,却不愿精益求精,把工作做到位。越来越多的员工只管上班,不问贡献;只管接受指令,却不顾结果。他们应付差事,把事情做得“差不多”成了他们的行为准则。

究其原因,就是“差不多就行,何必太认真呢”这种工作态度在作祟。在我们的企业、组织机关里,“差不多先生”可以说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打包不方正,差不多就行了;检验疵点没标识,差不多就行了;管理人员检查考核不认真,差不多就行了;不肯算细账,质量差点、成本高点、价格低点、利润少点,差不多就行了;遇事不肯斤斤计较,不求过得硬,只求过得去,对人对己差不多就行了。

差不多的工作态度是不负责任的表现,其结果是工作马马虎虎,敷衍了事,产品送到客户手上,不是退货,就是索赔,使工厂失去客户,丢掉市场。很多时候,“差不多”就是差很多。我们来看下面的例子:

1993年全国小麦价格开始上涨,一家私营面粉厂的业务员来到小麦产区采购小麦,这时产区的一些粮库大多是待价而沽,不想卖粮食,经不起业务员的纠缠,粮库的负责人说:“粮食有的是,卖给你也行,一吨1000元,你要不要?”

这位业务员拿不定主意,他不知道自己出来这半个多月全国的小麦涨到什么价钱了,于是给公司老板发电报问:“一万吨小麦,每吨1000元,价格高不高?买不买?”

老板看到电报后生气地对秘书说:“真是乱弹琴,哪有这么高的价格,现在最高的价格也不到900元,给他发电报,就说价格太高!”

秘书赶紧跑到邮局发了个电报:“不太高。”

没几天,业务员带着签订的购销合同回来了,老板莫名其妙,追查原因才知道,秘书发电报时,“不”字的后面少了个句号。如果履行合同势必给公司带来100多万元的经济损失,后来经过多次协商,最终赔偿了对方15万元才算了事。当然这位秘书不久就被辞退了,而他在当地再也无法找到工作,不得不远走他乡。

是啊,“不太高”和“不。太高”不是差不多吗?可是就是差了一个小小的句号,却相差十万八千里,这位“差不多先生”也只好背井离乡了。

从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差不多”有时会差很多。无论是相差0.1毫米还是0.1秒,都是毫厘之差,天壤之别。比如在竞技场上,冠军与亚军的区别,有时小到肉眼无法判断。短跑的第一名与第二名有时可能相差0.01秒;又比如赛马,第一匹马与第二匹马相差仅半个马鼻子,几厘米而已。但是,冠军与亚军所获得的荣誉与财富却是天壤之别,全世界的目光只会聚焦在冠军身上。

在工作中,由于“差不多”的心态容易造成细节上的疏忽,而就是因为这些细节常常引起很大的麻烦。因此,我们要时刻注意细节,防止因为细节造成不必要的麻烦。(www.xing528.com)

在我们统帅装饰公司曾经发生过这样一件事情:

张韵是我们公司的一名文案,几乎每天都要做活动策划、写方案、排版、校稿等文字工作。几天前他为三大杂志校稿,其中两篇在洋洋洒洒千字的文章里,都提到了市场满意率,一本写的是99%,另一本却是98%。当时他心想既然分属两本不同的杂志,问题应该不大,差不多就行了,就没有标识出来,也没有询问就直接呈交副总审核。

他自信审得很仔细应该没有纰漏,结果很快15分钟后副总还是拿了几条修改意见给他,令他惊讶的是,其中副总也列出了那两个关于满意率的问题。

“杂志不可能面面俱到,但他们要时刻注意细节,不要感觉差不多就行了,虽然是不同的杂志,如果刚好业主都看了不是要引起误会么?”

的确,忽略任何的小细节都可能引起不必要的麻烦。在他眼中,副总是不折不扣的大忙人,每时每刻都在工作。但即使是在分身乏术的情况下,副总依然对每件事精益求精,就好像这两个埋没在千字文里的小小百分率,再细小的纰漏也照样揪出来。并且让他个人觉得难能可贵的是这位副总始终保持着异常活跃的思维,能在既有的宣传模式里不断挖掘视觉亮点,有的想法甚至连他这个80后都惊叹不已。

责任决定意识,细节决定成败。这就是统帅风骨。

也许在生活中,“差不多先生”对样样事情都看得破、想得开、不计较,能算作是一个“老好人”。不过在职场上,“差不多”的心态却是必须要杜绝的,因为每位员工都是团队的一分子,如果每个人都是“差不多先生”,不仅会导致组织难以获得利润,甚至还会因不慎而造成重大事故。

有一家企业引进了德国设备,德国工程师在设备安装调试验收时,发现有一个螺钉歪了,但是它的紧固度没有问题。我们的工程师认为这没有什么大不了的,所有六角螺钉的紧固度不可能都一丝不差,差不多就行了。德国工程师却坚持说:“不,这完全可以做到。六角螺钉歪了,是因为在拧这个螺钉的时候,没有按规范标准进行操作。”后来通过调查发现,是安装工人的问题。按照技术操作标准要求,上这些大螺钉需要两个人共同完成,一个人固定扳手,另一个人拧螺钉。可是我们的操作却是一个人上螺钉,另一个人休息。

由此可见,“差不多先生”有其生存的广阔空间,它给我们的工作带来了极大的危害。“差不多”现象的存在和蔓延,既害了他人,更害了自己。因此,这种“差不多”心态要不得!我们每个人、每个企业,都要努力避免陷入这个误区当中去。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多问自己几次“真的可以‘差不多’吗?差的那一点会给自己、给公司、给顾客带来什么危害?”只有如此,我们才能彻底告别“差不多先生”,真正杜绝“失之毫厘,谬以千里”的工作失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