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个自我实现的人,其内在的需求与外在的要求契合一致,“我意欲”就是“我必须”。这是一种“理想的境遇”,将产生极大的物质力量。自我实现或创造潜能的发挥本身就是奖赏,它是一种“高峰体验”,是一种极度欢乐状态。
——亚伯拉罕·马斯洛
生命中曾有过的一种特殊经历,“感受到一种发至心灵深处的颤栗、欣快、满足、超然的情绪体验,由此获得的人性解放,心灵自由,照亮了他们的一生。”马斯洛把这种感受称之为高峰体验。达到了自己独一无二的人格或特质的顶点,潜能发挥到最大程度。将自我带进“人性发展能够达到的境界”。“这种体验可能是瞬间产生的压倒一切的敬畏情绪,也可能是转瞬即逝的极度强烈的幸福感,或甚至是欣喜若狂、如醉如痴、欢乐至极的感觉……最重要的一点也许是,他们都声称在这类体验中感到自己窥见了终极真理,事物的本质和生活的奥秘。”[16]《第三思潮》的作者弗兰克·戈布尔认为,高峰体验指的是“处于最佳状态的时刻”“不可遏制的爱”“强烈的兴奋和幸福”。
第一,高峰体验不论对于表演创作中的激情表演,特别是舞台演出时面对观众时的“高峰体验”都至关重要。如何在表演教学中营造和构筑更多的平台与机遇,让学生的学习处于“高峰体验状态”是表演教学的重要命题。对于演员来说,高峰体验是指处于最佳状态,感到强烈的幸福、狂喜、完美或欣慰的时刻,是自我实现暂短而喜出望外心醉神迷的时刻,全神贯注,一心一意地投身到其中,在这样的状态中也必然包括着自我的消失,有时就像人在欣赏音乐时完全忘记了自我的一种状态。
2012年,上海戏剧学院有幸请到林洪桐老师来帮我们表09排了实习大戏《悲悼》,也让我体验了一次“忘记自我”状态。当我以《悲悼》剧中莱维尼亚的一系列经历过程为原型的时候,刻意将莱维尼亚的情感能量聚集在身上,把莱维尼亚的这个角色注入我自己的生命能量,用一种“移情”的方法使用最适合自己近似的情感来投入自己的灵魂,此时,演员的高峰体验就来源于创造莱维尼亚这个角色时的激情,让“自我”更加的完善,实现自我与非自我的统一体。从自身来说,真正的高峰体验更多的还是在舞台上演出的瞬间,在高峰体验时,一般都处于自己能量的顶峰,这样能够最佳地运用自己的全部能量,在达到高峰体验的瞬间,全部的能量都调度起来,这样的体验更为坦率,更有特异性,此时演员在舞台上表现更充分,更有创造性,更加地超越自我,塑造出了更加完善的角色,是一种忘却自我、沉浸角色的过程。
回忆起我在演出前,林老师让我提早到了剧场,剧场因缺乏光线的原因,再加上灯光并没有开启,是的,整个剧场阴沉沉的,当我走上舞台的瞬间,我有意识地让莱维尼亚这个角色进入剧场,用莱维尼亚的目光去审视感受这个“死亡的空间”,接触这些陈旧的家具,环顾四周,就有一种无穷的压抑感,这个剧场瞬间显得阴森恐怖,自己有意识地提前陷入“孟家罪恶”的气氛。从而更好地在舞台上释放整个能量,达到高峰体验,就是一种心灵的积攒与表现客体的冲动,这两者到一个生命的高峰关键时刻,强烈的碰撞就会造成这种瞬间,所以在此我也认为高峰体验具有一种能量的释放性,当灌入自己的生命能量再加上角色聚集的能量时,在舞台上释放的瞬间,我明显地感到一种强烈的幸福感,是一种心醉神迷的感觉。
——“表演生命学”实验教学 学员 李婷
第一,对教学目标的重新诠注,教学的任务不单单是完成每一个作业和规定的教学任务。更重要的是让每一个学员更好地实现自我的价值。我们在教学改革过程中,必须努力使教学目标超越功利,超越强制,超越限制,倡导发展人性,开发潜能。教学目标的非功利性、释放性是课程改革的理想和目标。不再是一种突发的、刹那间、感性、高潮式的体验,而是一种通过时间、努力、修炼、奉献达到的一种心灵境界。
第二,对教学过程的重新发现:人们习惯于把学习理解为苦差,教学过程枯燥乏味似乎被认为是情理中事。这样的教学过程导致学生始终逼着自己学,他按照教师规定的内容来学,认知成为消耗精力的过程,整个教学过程是令人疲劳的,没有激情、创造力和审美感受。如果让教学成为学员实现自我价值,享受创作,享受生命体验,特别是“高峰体验”的过程和场所,那么学生在学习中就可以不受到意志的干预,能不断体验到创作与生命的快乐,能最大限度地表现出潜在的创造力。教学过程应当是审美的,释放的,创新的,应该成为教师和学生的一种共同享受。
第三,对教学对象的重新审视:不能概念化地、笼统地一律视为一群学生,实际他们是一个个具有不同特点、个性的独特生命。他应被视为是他那一类(统称学生)中唯一的成员。高峰体验强调的是独特性的体验。表演教学如同母亲在感知她的婴儿时,那种个体的独特知觉。她的婴儿完全不同于世界上的任何其他人,它是极妙的,完美的,令人销魂的。老师对学生,学生对自己的每一个角色都应有这种极妙的,完美的,令人销魂的感受与体验。他(她)会发现每一个孩子都能成为激起他(她)高峰体验的源头。正如马斯洛所言:“处于高峰体验的人具有最高程度的认同,最接近其真实自我,最富有个人特色。”……归根结底是如何在表演教学中营造一种适合高峰体验产生的精神状态。高峰体验完全是以毫无预料、突如其来的方式发生的。我们只能顺其自然,不加干预,彻底地放松自己,解放人性、释放创造力,才能使学员进入最易于形成高峰体验的精神状态。
第四,“高峰体验”是自我实现“喜出望外”“心醉神迷”的时刻。全神贯注、一心一意地投身其中。这种状态也必然包含着自我意识的消失。正如人在音乐中完全忘记了自我,才算真正欣赏了音乐。在真正的创作中和专注的阅读中,也常常有忘我的情况。同样,完全的爱也是以忘我为标志。正如蒋雯丽说的:“我将我有限的人生经历融入了《地震之后》的表演之中。我觉得这是表演的最高境界,表演之后有极大的快感。那个时候我是跟现实脱离了。我觉得不是表演了,是进入了自己的一个状态了。考试的那天,我内心的那团火焰燃烧起来!觉得我人生的许多经历和生命积累在那一天全部都释放出来了。”(www.xing528.com)
第五,通过“高峰体验”进入“贝克尔境界”极佳的状态。即运动心理学的“贝克尔境界”最佳状态,即“聚集”“兴奋优势”或“高潮期”。运动员一旦达到“贝氏境界”,可出现高度快感,动作轻松,无精神负担,有临近胜利的感受,这就是“最佳竞技状态”,最佳的“贝克尔境界”。“高峰体验”倡导“贝克尔境界”。它是生命的一种“高峰体验”,亦称“兴奋曲线的最高点”。贝克尔是网球“常胜将军”(曾是六个大满贯单打冠军得主)。英国心理学家罗伯特·耶基斯和多德森在观察贝克尔参加的网球比赛时,发现他之所以“常胜”,其秘诀之一即是在比赛中自始至终维持一种半兴奋状态,即“倒U形假说”中的最佳状态。有人称之为“贝克尔境界”。掌握好成功竞技的“度”,讲究分寸,要适度,充满激情,始终保持热情、清醒、冷静……它是一种多重因素的化合作用。“贝克尔状态”最需要的品格是:热爱、投入、成功感与激情。坚韧的意志是成功的保证。一个人在做事时,能否不达目的不罢休,这是测验一个人品格的一种标准。人生需要“高峰体验”,特殊的人生,比如演员、运动员则更需要产生高峰体验时的“贝克尔境界”。[17]
2012年,上海戏剧学院有幸请到林洪桐老师来帮我们表09排了实习大戏《悲悼》,也让我体验了一次“忘记自我”状态。当我以《悲悼》剧中莱维尼亚的一系列经历过程为原型的时候,刻意将莱维尼亚的情感能量聚集在身上,把莱维尼亚的这个角色注入我自己的生命能量,用一种“移情”的方法使用最适合自己近似的情感来投入自己的灵魂,此时,演员的高峰体验就来源于创造莱维尼亚这个角色时的激情,让“自我”更加的完善,实现自我与非自我的统一体。从自身来说,真正的高峰体验更多的还是在舞台上演出的瞬间,在高峰体验时,一般都处于自己能量的顶峰,这样能够最佳地运用自己的全部能量,在达到高峰体验的瞬间,全部的能量都调度起来,这样的体验更为坦率,更有特异性,此时演员在舞台上表现更充分,更有创造性,更加地超越自我,塑造出了更加完善的角色,是一种忘却自我、沉浸角色的过程。
回忆起我在演出前,林老师让我提早到了剧场,剧场因缺乏光线的原因,再加上灯光并没有开启,是的,整个剧场阴沉沉的,当我走上舞台的瞬间,我有意识地让莱维尼亚这个角色进入剧场,用莱维尼亚的目光去审视感受这个“死亡的空间”,接触这些陈旧的家具,环顾四周,就有一种无穷的压抑感,这个剧场瞬间显得阴森恐怖,自己有意识地提前陷入“孟家罪恶”的气氛。从而更好地在舞台上释放整个能量,达到高峰体验,就是一种心灵的积攒与表现客体的冲动,这两者到一个生命的高峰关键时刻,强烈的碰撞就会造成这种瞬间,所以在此我也认为高峰体验具有一种能量的释放性,当灌入自己的生命能量再加上角色聚集的能量时,在舞台上释放的瞬间,我明显地感到一种强烈的幸福感,是一种心醉神迷的感觉。
——“表演生命学”实验教学 学员 李婷
第一,对教学目标的重新诠注,教学的任务不单单是完成每一个作业和规定的教学任务。更重要的是让每一个学员更好地实现自我的价值。我们在教学改革过程中,必须努力使教学目标超越功利,超越强制,超越限制,倡导发展人性,开发潜能。教学目标的非功利性、释放性是课程改革的理想和目标。不再是一种突发的、刹那间、感性、高潮式的体验,而是一种通过时间、努力、修炼、奉献达到的一种心灵境界。
第二,对教学过程的重新发现:人们习惯于把学习理解为苦差,教学过程枯燥乏味似乎被认为是情理中事。这样的教学过程导致学生始终逼着自己学,他按照教师规定的内容来学,认知成为消耗精力的过程,整个教学过程是令人疲劳的,没有激情、创造力和审美感受。如果让教学成为学员实现自我价值,享受创作,享受生命体验,特别是“高峰体验”的过程和场所,那么学生在学习中就可以不受到意志的干预,能不断体验到创作与生命的快乐,能最大限度地表现出潜在的创造力。教学过程应当是审美的,释放的,创新的,应该成为教师和学生的一种共同享受。
第三,对教学对象的重新审视:不能概念化地、笼统地一律视为一群学生,实际他们是一个个具有不同特点、个性的独特生命。他应被视为是他那一类(统称学生)中唯一的成员。高峰体验强调的是独特性的体验。表演教学如同母亲在感知她的婴儿时,那种个体的独特知觉。她的婴儿完全不同于世界上的任何其他人,它是极妙的,完美的,令人销魂的。老师对学生,学生对自己的每一个角色都应有这种极妙的,完美的,令人销魂的感受与体验。他(她)会发现每一个孩子都能成为激起他(她)高峰体验的源头。正如马斯洛所言:“处于高峰体验的人具有最高程度的认同,最接近其真实自我,最富有个人特色。”……归根结底是如何在表演教学中营造一种适合高峰体验产生的精神状态。高峰体验完全是以毫无预料、突如其来的方式发生的。我们只能顺其自然,不加干预,彻底地放松自己,解放人性、释放创造力,才能使学员进入最易于形成高峰体验的精神状态。
第四,“高峰体验”是自我实现“喜出望外”“心醉神迷”的时刻。全神贯注、一心一意地投身其中。这种状态也必然包含着自我意识的消失。正如人在音乐中完全忘记了自我,才算真正欣赏了音乐。在真正的创作中和专注的阅读中,也常常有忘我的情况。同样,完全的爱也是以忘我为标志。正如蒋雯丽说的:“我将我有限的人生经历融入了《地震之后》的表演之中。我觉得这是表演的最高境界,表演之后有极大的快感。那个时候我是跟现实脱离了。我觉得不是表演了,是进入了自己的一个状态了。考试的那天,我内心的那团火焰燃烧起来!觉得我人生的许多经历和生命积累在那一天全部都释放出来了。”
第五,通过“高峰体验”进入“贝克尔境界”极佳的状态。即运动心理学的“贝克尔境界”最佳状态,即“聚集”“兴奋优势”或“高潮期”。运动员一旦达到“贝氏境界”,可出现高度快感,动作轻松,无精神负担,有临近胜利的感受,这就是“最佳竞技状态”,最佳的“贝克尔境界”。“高峰体验”倡导“贝克尔境界”。它是生命的一种“高峰体验”,亦称“兴奋曲线的最高点”。贝克尔是网球“常胜将军”(曾是六个大满贯单打冠军得主)。英国心理学家罗伯特·耶基斯和多德森在观察贝克尔参加的网球比赛时,发现他之所以“常胜”,其秘诀之一即是在比赛中自始至终维持一种半兴奋状态,即“倒U形假说”中的最佳状态。有人称之为“贝克尔境界”。掌握好成功竞技的“度”,讲究分寸,要适度,充满激情,始终保持热情、清醒、冷静……它是一种多重因素的化合作用。“贝克尔状态”最需要的品格是:热爱、投入、成功感与激情。坚韧的意志是成功的保证。一个人在做事时,能否不达目的不罢休,这是测验一个人品格的一种标准。人生需要“高峰体验”,特殊的人生,比如演员、运动员则更需要产生高峰体验时的“贝克尔境界”。[17]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