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汉中巴山礼仪词:狩猎习俗的文化印记

汉中巴山礼仪词:狩猎习俗的文化印记

时间:2023-08-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虽然人们的狩猎习俗早已成为昨日的黄花,野生动物已受到法律的保护,狩猎的行为已被禁止。但作为一种文化的存在,这些零散的狩猎习俗,但愿能够为人们留下一点狩猎文化的印记。通常由年长、打猎经验丰富的猎人,俗称“掌山师”指挥。

汉中巴山礼仪词:狩猎习俗的文化印记

汉中巴山的崇山峻岭之中,山大林深,历史上曾经虎豹出没,野猪横行,在刀耕火种的年代里,这里颇受野兽侵害,人们为了生存和发展,长期与野兽进行斗争,狩猎成了巴山人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虽然人们的狩猎习俗早已成为昨日的黄花,野生动物已受到法律的保护,狩猎的行为已被禁止。但作为一种文化的存在,这些零散的狩猎习俗,但愿能够为人们留下一点狩猎文化的印记。

1.镇巴打猎习俗

过去,每逢大雪封山之季,便是镇巴猎人们上山打猎的好时机。他们穿上用麂子皮缝制的衣裤,缠上毛裹腿,套上棕袜子,蹬起满耳子草鞋,背上土火枪和弯刀,腰拴皮裹肚,带上猎狗上山打猎。

打猎行动人数多少不等,各有分工。通常由年长、打猎经验丰富的猎人,俗称“掌山师”指挥。掌山师具体安排布置打猎行动,如到哪去打,打什么,以及人员的分工等,都由其安排。

打猎人的分工较细,枪法好的埋伏在猎物必经的路口,叫“坐交”。年轻善跑者带着猎狗追赶猎物,叫“撵脚”。猎狗也叫撵山狗,一般是选当地的土狗调教出来的。站在山头观察野物奔跑路线,向“坐交”人喊话的叫“报交”;猎物上了交口,射手枪响猎物被击倒叫“倒山”。

打猎的人,特别是撵脚,要会辨识猎物的脚印、粪便及其留下的其他痕迹。有经验的撵脚,一看猎物留下的脚印,就知道猎物的大小、多少、是走还是跑、是新脚印还是旧脚印。

“一麂当百羊”,麂子很好动,虽然脚印很多,也可能只是一只麂子。只需辨别是“热踪”(刚走过不久)、“冷踪”(走过几天了),然后指挥撵山狗去搜寻即可。

野猪、香子(獐、林麝)的脚印是四趾着地。香子中公的叫牙香,母的叫草香。牙香嘴角外露两颗弯弯的牙,腹部皮下有一囊,就是麝包,囊里的麝是名贵的中药材和香料。据说牙香逢有太阳天气,就会四仰八叉躺在地上晒太阳,虫虫、蚂蚁闻到麝的香气,便往囊里钻,进去就出不来,久而久之,囊越集越大,便成了麝包。香子生活在比较陡峭的高山。观香子粪便就可知公母,牙香的粪便一般是颗粒细长而光滑,草香的粪便是颗粒略圆而粗糙;还有“公子撒尿一股线,母子撒尿一大片”的谚语。而野猪则爱在水塘里滚澡,常常在行走路边的树上擦痒痒,观其蹄印和擦痒痒的高低,可知野猪的大小。

猎人们还从长期打猎的经验中总结出,猎物在被围猎时奔跑的规律,“猪奔塘、麂奔梁、豹子奔的花岩上”。

打猎时,撵山狗还未撵出猎物,猎物就出了交口,俗称“偷塘”;撵山狗撵出猎物俗称“起塘”,撵出交口又撵回“起塘”的山上叫“扯回交”。撵脚若发现撵出的是哪种猎物,则大声提醒坐交的,并根据猎物跑的方向“报交”,提示猎物要从哪个交口过,以便哪个交口坐交的人高度注意。

打猎的人,经过长期的打猎行动,摸索出各种猎物跑动的规律。俗称:“香包包,麂垭垭,猪辽砭,羊子爬的花崖巴”。意思是说若撵山狗撵出的是香子,准奔小山包上跑。同样,麂子则是奔山垭跑,野猪顺山势跑,山羊则是奔花崖巴跑。

坐交猎人光知道猎物跑动的这些规律还不行,必须还要有打猎的技术,在交口选择好的位置,最好身体有植物遮掩,不能有大的响动,集中注意力。猎物在猎狗的追赶下,速度非常快,有时猎狗和被它追的猎物相距一千米开外,坐交的常会发生以下情况:一是“开不起火”,猎物不知不觉来到面前,来不及举枪就出交了;二是“打皮了”,即未击中要害,虽击发而枪未响,俗称“踏花”;三是“皮毛不粘”,枪虽响了,却未伤及猎物的皮毛,俗称“谎炮”;四是“打铲了”,猎物落毛多,但只伤及皮毛;五是“打串了夹”,只伤及猎物皮下;六是“倒山”,使猎物受到致命打击、被击倒。凡坐交的发生“开不起火”“打皮了”“皮毛不粘”上述三类现象,少不了被撵脚的责骂。

常言说:“鱼细不旋毛,大小有一条”。打枪不如打鱼,打枪并非每天都有收获,三五天白辛苦是常事。但打枪的人能吃苦,都说“枪尖上有干粮”,翻山越岭,一天到黑,不觉得饿。

倒山的人,还要“祭枪”,即祭老君爷。倒山以后,立马用靠风门眼的枪筒蘸一点猎物被子弹击穿部位的血,再扯上几根毛粘上就行了。

只要有人“倒山”,大家才会分到猎物肉。分猎物肉有规矩:讲究“忤逆打,和气吃”“缘山打猎,来者有份”。打到麂子、香子等小猎物,皮张归倒山的,肉凡参加的平分,倒山的分得是“字眼肉”,即被子弹击穿部位的肉;打到牙香,麝包由倒山的带回家烘晾、出售。出售前,可取麝填装一颗香牙保存,麝包卖的钱,按参加打猎的人头分,倒山的占“双股子”(两份)。打到野猪分发不同,一般就近支灶汤解(开肠破肚),倒山的得“山头、圆尾”,即:以尾巴为半径,向猪头方向割下后臀;以耳朵尖为限向猪尾方向割下头部,所剩的参加打猎的平分,倒山的还可再分一份。

倒山者是打猎的功臣,得到一定的好处理所应当,不但可多分肉,皮张也能卖钱,争倒山的事也有。如“打枪交”“打抬炮”,即两人同在一个交口,都想打到猎物,枪声先后响。

打猎有许多忌讳,略举一二:

“打枪莫打现眼眼”。倒山的人若其子弹从猎物的自身器官之眼打进,如从眼眶、耳孔、肛门等现眼眼穿进,民间认为很不吉利,有可能打爆枪管,或打“反猎”,即子弹反弹,伤及自身或同伴。如果遇到此种情况,应赶快挂枪休猎。

“隔夜不兆山”。头一天不能议论、商量明天要到哪个山上去打猎,有可能猎物知道了,第二天去,无疑是白辛苦一场,空手而归。(www.xing528.com)

“不能用脚踩”。打到猎物,若当时未死,千万不能用脚踩,若踩了,会“封山”,以后在这个山上再打不到猎物了。

(镇巴张友爱、刘光朗收集整理)

2.勉县张家河狩猎习俗

勉县最北边的张家河镇,历史上山大林深,人烟稀少,过去的耕作制度基本上是刀耕火种。由于这里森林茂密,野兽出没,每到收获季节,野猪、黑瞎子(熊)之类的野兽便经常出来遭害庄稼,特别是像野猪,带着十几个乃至几十个小野猪,常常在一个晚上就会把一大片庄稼破坏殆尽,老百姓苦不堪言。所以在那些年代,深山里的人们就自发地组织起来,成立狩猎队,打猎护秋。

这个组织,对于外部的人们来说,是有些神秘感的。他们在狩猎过程中所使用的语言,基本上都是暗语,也叫黑话。同时他们还有一些神神秘秘的仪式。

一般打猎的基本程序为布猎、狩猎、分股子、敬山神四个环节。

布猎:若野兽进地危害庄稼,发现的人必须要十分隐蔽地侦查清楚,根据野物(野兽)在地面留下的叉子(“叉子”即“蹄印”之暗语,下同:括号内为“暗语”之注释),得出准确判断。猎人们把这种发现猎物目标称之为“起仗”。发现目标的人,吹响用牛角或羊角做成的号角以向人们报警。听到号角的狩猎人,立即向报警处集合。由狩猎队的队长进行布置分工。一般情况下,狩猎队会在野物经常经过的卡子(路线或路口)设置“前仗”(伏击点)。“前仗”一般是要设置好几处的。其余的人带着猎犬对野物进行追逐,以使之进入猎人们设置好的伏击圈,这些人称之为“后仗”(追逐猎物的人)。

其实布猎就是布阵。猎人们一般会根据“黑(熊)槽槽,猪(野猪)崖崖,香子扎得花巴巴”的野物出跤(出逃)原则,来进行布阵设伏。

围猎:当“前仗”进入各自伏击点后,“后仗”们便带着猎犬对野物发起攻击,主要是进行跟踪追击。“后仗”若发现庄稼地里或树林中有动静或野物的踪迹,便吹响号筒(号角)一声,若亲眼看见野物,便吹响号筒两声。听见号筒之声,一般野物便会受惊出逃,猎犬当先,“后仗”们开始朝着“前仗”的伏击圈进行追击。“前仗”在“后仗”们的追击过程中,不断地调整各自的设伏点,待野物“上跤”(进入伏击点)后,扣动“发牙子”(土枪击发装置),一般的小型野物,会一枪毙命。若是大型野物,一枪毙不了命的,“后仗”继续追击,“前仗”抓紧伏击。直至确认把野物击毙,吹号角三声。此信号宣布围猎结束。

猎人们根据狩猎的实践经验,针对不同的围猎对象,进行布围。猎人们总结的经验是,“香(雄麝鹿)、羊(野羊)、麂子(鹿科野生动物)一台戏,黑子(熊)、野猪别出气。”意思是对香子、野羊、麂子这些胆小的动物,要大声吼叫,制造声势,把它们惊动出来,进行围猎。而对于黑熊、野猪之类的特别灵动的动物,稍有动静,它们便会择路而逃,因此对这些动物,猎人们只能屏息静气地耐心等待,等其“出跤”围猎。

在围猎过程中,若野物上树称为“上轿”;上石岩称为“上台”;猎物过河称为“过灰”。猎物逃出埋伏圈,称为“出跤”,猎物进人开阔地称“出稍”,即离开最佳伏击位置。

分股子:即按狩猎规矩,对猎物进行分配。在人们的狩猎活动中,对于猎物的分配,规矩是早就定好了的,一般是不允许更改的。

对猎物的分配是由“后仗”主刀进行分割的。

“后仗”分后腿一条、“红黑花”(内脏)一幅;开枪的“前仗”,分前腿一条和山头(野物头);其余人员,包括“头子狗”(猎犬)按肉平均分配。这时若有旁人路过,也应分得一份,猎人们称之为“望山股子”。这种狩猎活动的分配方式,应该是原始共产主义分配方式的遗迹。既体现奖励先进,多劳多得,又体现参与者人人有份的公平原则。

敬山神:整个过程结束后,由分得“山头”的“前仗”,负责“敬山”(祭祀山王爷)活动。一般来讲,祭祀山神活动,应在狩猎活动之前。但是,在人们发现猎物后,刻不容缓,时不我待,必须马上进行围猎,所以这一重要的祭祀性活动,就放在了狩猎结束之后进行。

祭祀山王爷的“敬山”活动,对于猎人们来讲,是一件十分严肃的事情。其中有许多祭拜仪式,需要化表焚香,跪拜祷告,并且一定要把猎物的“山头”作为献贡之物。这些仪式都有一定的仪礼说词。

整个狩猎活动结束、猎人们解散称之为“收坡”。

(曾明理收集整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