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宁强丧葬习俗:汉中巴山礼仪词

宁强丧葬习俗:汉中巴山礼仪词

时间:2023-08-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此为宁强羌人习俗。宁强的羌族与汉族不同,是用钱串子向邻居来报丧的。因此,制作灵塔成为宁强域内羌人丧葬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宁强丧葬习俗:汉中巴山礼仪词

1.送终

老人生命垂危之时,子女等直系亲属需守护在身边,听取遗言,直到亲人去世。这在习俗中称为“送终”。送终是一件大事,能为老人送终是表明子女尽了最后的孝心,未能为老人送终常常成为人们一生中的一大憾事。有没有子女送终,是不是所有子女都来送了终,又是老人是否有福的一个判别标准。

2.移床

在老人临危之时,家人要将其从卧房移到正庭(堂屋)中临时铺设的板床上,在较穷的地方就用临时卸下的门板代替板床。因为民俗以为人若在床上死,灵魂就会被吊在床中,无法超度。有的地方也把死者是否在床上死,看作是子女是否尽了孝道的标准,若老人在床上咽的气,子女往往会受人非议。夭折的人,家人虽不会将其移入正庭,但也会将其移至床前的地上。如果死者之上还有长辈,死时也不能移入正庭。

3.烧倒头纸

在许多地方,人死之后,家人都会烧纸钱,称为“烧倒头纸”,有的地方更明白,叫“烧落气纸”。此外,还要鸣放鞭炮,一是表示死者归西,二是向邻居报丧,邻居听到鞭炮声自然不约而至前来帮忙。人死之后,家人要围在死者身边恸哭。未死时,则禁止哭泣。

4.亡人寿

死者穿的鞋,也叫寿鞋。寿鞋的鞋底上绣有莲花梅花,中间绣一变形寿字。在这里莲花表示为佛,有佛送亡人到西天极乐世界之寓意;梅花谓之幸福安康,意寓为寿终正寝。寿鞋一般由亡人的女儿或儿媳来做,如果没有女儿或儿媳,就得请外边的人做。此为宁强羌人习俗。镇巴习俗,妇女死后,其鞋上要绣“一蟾一鹤”,或者是“双狗喝血”。据说只有如此死者才能顺利到达阴曹地府。城固有些地方习俗,亡人寿鞋女性贴花(不绣)左右必须不同,一般花样为桃花石榴花金瓜佛手等;男性寿鞋不剪花,绣九针花样,尖尖对尖尖。

5.报丧

死者咽气后,家人应尽快穿上孝服,包上孝帕,向亲友报丧,或登门通报死讯,对远方的亲友,要告诉其开吊下葬的日期。

宁强的羌族汉族不同,是用钱串子向邻居来报丧的。钱串子又叫长钱,白纸剪成。汉中域内的其他地方,此物为清明节前祭祀祖先时插于坟头。而宁强县除此之外,羌族人还用钱串子向村子里的人们报丧。羌人家中有老人去世后,孝子就自己或请人剪一串长约2米的“钱串子”挂在大门前,向街坊邻里报信,街坊邻里见此之后,便主动前来帮忙料理丧事。钱串子挂的方位根据亡人的性别决定,为男左女右,邻居们据此就知道丧家谁去世了。

羌族人到远方的亲友家中报丧(当地叫请客),与汉族人不同的是,还需手持一个竹竿挑着的丧信子。丧信子是用白纸剪成的由四个变形“寿”字图案组成的长约三尺五寸、宽约二至三寸,下端剪有花须的纸条。宁强习俗,报丧时孝子只能站立门前而不能进入亲友家中,请人帮忙料理丧事时,不分男女老少孝子均需给其磕头下礼。宁强本地有句谚曰“孝子的头,如狗球”,意思是说孝子必须向每个帮忙参与料理丧事的人磕头。这当是中国传统礼仪的体现。

6.灵堂门签

置于灵堂门厅上的门签,又称吊子,为宁强县羌俗丧葬剪纸。

吊子每幅长58厘米,宽38厘米,由五幅组成,民间称为“一堂”。一般由黑、蓝、白色为主,根据死者的性别选用不同的图案,男用仙鹤,仙鹤一般和松树结合,象征高寿或寿终正寝;女的用荷花,象征纯洁,荷花下面是一只升子,有高升、升天的含义。松鹤和荷花一般是固定的图案,80岁以下的人通用,80岁以上的人也有用寿字代替仙鹤和荷花的。过去生前改过嫁的女人死后用牡丹。现在为避免不必要的矛盾,剪纸艺人对改嫁的女亡人也剪荷花,如果剪成牡丹,就会被人们认为这个女人生前为追求富贵而改嫁,不纯洁。

吊子在颜色的运用上也有讲究,80岁以下用黑、蓝、白色;80岁以上用红色,称为喜丧。喜丧中红色寿字为主图案,吊子边缘配花多用万字花、元宝花和羊角花。如果是非正常死亡的,忌用万字花。

吊子随亡人出殡时同行,安葬完毕,烧坟头纸时一同焚毁。

7.灵塔

灵塔又叫吊丧塔。相传夏商时期周文王姜子牙带领羌人征战,时宁强域内的羌人,参加“敢死队”开路征战,其将士多有死亡,但尸首回不了故乡,将士们看了心里极度难过,免不了军心动摇。为了安抚军心,姜子牙想了个办法,制作纸塔收进死者灵魂送回故乡,所以称为“灵塔”。这一习俗被羌族人用于一般羌人的丧葬并一直沿袭至今。

灵塔由40厘米见方的白纸剪成,悬挂在灵堂的顶棚,为倒状。羌人认为,人死后灵魂会在家中停留三天,灵塔就是死者灵魂的暂住之所。亡人的灵魂会在灵塔中看着亲人为自己操办后事,看自己的子孙是不是尽到了孝道。因此,制作灵塔成为宁强域内羌人丧葬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当死者倒头之后,就需在堂屋设置灵堂,将尸体停在灵堂,同时在堂屋顶棚悬挂灵塔。

灵塔多由当地剪纸艺人剪制。民间认为,三天后死者出殡时,其灵魂会离开灵塔前往酆都城报到,灵塔同招魂幡必须在棺椁入土前烧掉。

8.招魂幡

宁强域内的丧葬习俗,丧葬时要用招魂幡以招引亡魂。这一古老的风俗源自于人们古老的认识:一个人死后,灵魂却不会跟随肉体一起死去,而是在它熟悉的地方自由飘荡,这样的话,亡人就不能顺利到达阴间。于是,人们就剪制出招魂幡,用它来控制死者的灵魂,使灵魂随肉体一起被埋到坟墓中去,或者说被送到人们心目中的天堂。

招魂幡以白色纸为主,非正常死亡的用蓝、黑色纸,喜丧用红色纸。幡上的图案男为仙鹤,象征长寿,女为荷花,象征纯洁。图案中和仙鹤、荷花相配的花边为“打不死”的蔓草。招魂幡的宽度为40厘米,长短却不固定,一般根据家庭的经济状况制作,长者可达一丈二尺,短者可为三尺五寸。过去家境殷实的人家,也有以布代纸,粘贴剪纸图案做招魂幡的。

招魂幡剪的数目为“堂”,堂数很有讲究,据说一般平民百姓3~5对为一堂,王公大臣5~7对为一堂,皇帝皇后9对为一堂。招魂幡用长竹竿撑起,置于灵堂外边,一直到死者出殡。

在葬礼出殡的时候,由亲人在棺椁前执幡引导招魂,幡阵中一般配有“金童接引西方路,玉女随行极乐天”的对联。招魂幡连同灵塔须在棺材下葬前焚毁,意寓灵魂同肉体一同安葬、安息。

9.孝伞(www.xing528.com)

儿女为死者制作孝伞,这是流传至今的宁强羌人习俗。孝伞由死者的儿女制作或购买。儿子用白色的,称孝伞;出嫁女儿用彩色的,称花伞。死者所有的儿女们需每人制作一顶。孝伞的伞体高50~60厘米,“伞面”周长160~180厘米,用绳子和竹竿串联围成,状如无顶圆柱体。“伞面”中部剪有菊花,下面伞边剪有云纹等图案。

孝伞本来有顶。相传域内有一人家子女不孝,认为父母去世为自己减轻了负担,打上孝伞不仅不悲伤,反而认为这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天神知道他们的心理后,用雷电击掉了伞顶。从此以后,孝伞就无顶了。无顶意寓为子女们对父母的孝与不孝,天知、地知、人知。

孝伞一般由村子里剪纸高手剪制。亡人出殡时,由儿女们打着同行,安葬完毕烧坟头纸时一同焚毁。

10.入殓

死者入棺前,要为之整容,如剃头、刮脸、擦洗净身、穿寿衣等,然后再以纸钱掩面。为死者穿衣时,不得将眼泪滴到死者身上,否则以后做梦就见不到死者。宁强习俗,寿衣必须是单数,一般是“穷三件,富七件,不穷不富穿五件。”在亡人死后的二十四小时内,要由阴阳先生选择好时刻,正式将尸体移入棺中。入棺时,死者一般是头朝里脚朝外。

11.守灵

死者的家人在老人死后到正式放入棺材期间,要昼夜轮流守护在死者铺侧,以示服孝,叫做“守铺”。死者入棺之后,家人守护、睡卧在棺旁,叫“守灵”。在正式入棺之前儿女们为了尽孝,要请阴阳先生为死去的亡灵超度,这叫念经。

这期间就会有邻居乡亲们前来陪同帮忙,女人们帮忙做饭洗菜和干各类杂活,男人则干一些粗重的活:捡柴、挑水、借一些主家要用的必需家具,为主家酒席做准备。这些事情都需要由一个知客司来统一安排。知客司在整个酒席中是必不可少的,他是整个酒席的组织和策划者,要代主家主持操办所有事情,负责安排客人的迎来送往,帮忙人员的调配指挥,主客之间的问答应酬,感谢客人的光临,表达酒席的简陋以及招待不周的歉意等。整个活动要持续三天。

在正式入棺的这天晚上就更显得重要。其间有远道而来的亲朋好友、前来吊孝的亲戚邻里,要在知客司的指挥下安排孝子作陪。知客司要喊“孝子陪客”,意在由孝子陪着前来吊孝的亲戚到灵前叩头烧纸、表示对死者的哀悼。

12.吊唁

吊唁是丧葬礼俗中比较重要的内容。吊唁时,与死者关系的远近不同,吊唁的礼数、方式也不同。

死者子女在接到讯息以后,首先要哭悼,然后问明死因,尽一切努力尽快上路奔丧。出嫁的女儿,要做好纸活:如纸伞、纸马、还有纸做的童男童女。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更有孝敬的儿女为死去的老人制作纸汽车、纸楼房等。他们须找些亲戚朋友帮忙送纸活一路去奔丧。临到家时,要“望乡而哭”,有的甚至一路哭来。到家时要燃放鞭炮以示女儿已到,丧家听到鞭炮声自然也要燃放鞭炮并打着纸伞跪于来者必经之路中央、背对来者以示迎接。前来吊孝者会安排老者将跪拜人扶起示以礼仪。到家先要在灵前跪着烧纸叩头、哭悼,直到有人劝(安慰)才停止。

亲友前来吊唁的时候,孝子要陪同。比较亲近的亲友,一般要在灵前正式举哀哭悼,直至有人劝。如果不是较亲近的亲友,则可以在灵前烧化几张纸钱即可。

亲友前往吊唁时,一般都要携带礼品或礼金。在20世纪70年代送礼,是一把挂面、一封饼干、10张草纸那也算得上大礼了。进入新世纪生活水平提高了,送礼也大有进步,是亲戚的有送1000、500、300元的不等。邻居们自然也不会少到哪里去,大都100到300不等。礼品有匾额、挽联、挽幛、香烛、纸钱等。

13.出殡

出殡又叫“上山”,出殡要先请阴阳先生选择吉日吉时,叫做“开殃榜”。出殡之前,先要辞灵。先装“馅食罐”,把最后一次祭奠的饭食装在陶罐里,出殡时由大儿子抱着,最后埋在棺材前头。

出殡的程序为:先转棺,即将棺材移出门外,再抬起棺材头,备好祭祀用品,由知客司主持礼仪。丧主跪拜,由阴阳先生读完祭文后,引导孝男“旋棺”,在棺材周围绕行三圈之后,盖封棺盖,再用绳索捆好棺材。抬棺即将起行,送葬队伍也要准备好,一般是长子打招魂幡在前,次子抱灵牌,其余的孝子们持裹着白纸的“哭丧棒”。

准备妥当后,即可起杠。伴随起杠,还有两项礼仪:一项是孝子跪拜,意在感谢邻邦帮忙,送别老人上山。一项是出殡的队列、形式也有差别。富裕人家仪式隆重讲究,冥器齐全,穷人家的葬礼,则可能要简单得多,讲究也会少一些。在传统丧礼出殡路上,还有几项礼仪,如抛撒纸钱,燃放鞭炮等。抛纸钱是抛撒由白纸做成的状如铜钱的纸钱,一般由专人在孝子前面抛撒。在起杠后,经过十字路口、河沿、桥梁、祠庙、城门,都要然放鞭炮、抛撒纸钱,进行路祭。下葬时,更需如此。山里大多路都不好走,抬棺的人自然不少,男女老少齐上阵,年轻青壮者自然要抬扛子,体力不行者则拉的拉推的推吆喝着将棺材送上山。

14.撒买路钱

羌人习俗:家中有人去世,要请专人剪制大量的直径8~10厘米、外圆内方状如古钱币似的黄色“纸币”,民间称之为“买路钱”。相传人去世后是有轮回的,所以需大量的买路钱,用于在去酆都鬼城的路上打点引路的黑白无常及沿路的孤魂野鬼;更需打点孟婆,少喝孟婆汤(即传说中的迷魂汤),以便能够记住自己在阳世的亲人;还需送钱给阎王,以求早日投胎转世。这些买路钱在送亡人出殡的路上,由专人在抬棺材的队伍的前面抛撒至安葬处。

此俗汉中巴山各地都有。

15.落葬

到达墓地后,再次整理墓坑,把随葬的馅食罐(食品罐)、长明灯放在墓坑的壁龛内,扫去脚印,然后将棺木徐徐放下,由阴阳先生用罗盘仪矫正方向,由丧主铲土掩棺,然后众人动手,堆土成坟堆。

16.居丧

在亲人去世之后的一段时间里,必须要在生活的许多方面进行节制,以表示对亲人的哀悼和思念。这就是居丧。居丧之礼节,对于孝子要求更严。过去孝子要居丧三年。因为按惯例,小孩子在出生以后三年不离母亲的怀抱,因此父母死后,孝子应服丧三年,以示回报。三年之间还会有很多小的礼仪,要求严格。现代人们生活节奏加快,工作繁忙,但有人仍要居丧,只不过时间短得多了。

(程文徽收集整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