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汉中巴山婚俗礼仪拾零

汉中巴山婚俗礼仪拾零

时间:2023-08-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巴山镇位于宁强县县城南端,地处巴山深处,山大林密,南抵四川与广元市两河口乡毗邻,西连黄坝驿与棋盘关相望,北靠汉源镇与红石梁连襟。这一带的民间婚俗的程序与整个汉中巴山一带婚俗大体上一样。唯有宁强巴山、黄坝驿一带规矩独特。

汉中巴山婚俗礼仪拾零

巴山镇位于宁强县县城南端,地处巴山深处,山大林密,南抵四川与广元市两河口乡毗邻,西连黄坝驿与棋盘关相望,北靠汉源镇与红石梁连襟。黄坝驿乡位于宁强县南端,距县城17千米。

这一带的民间婚俗的程序与整个汉中巴山一带婚俗大体上一样。但也有不少独特的婚俗事象,此仅记其异。

1.迎亲要派二红叶

巴山一带男方的迎亲队伍中,除押礼先生、红叶外,还必须派一名“二红叶”。其实,双方谈婚时,只有一名红叶。

二红叶,实为娶亲娘子,其他地方均称接亲娘子。二红叶的主要任务是携带除实物礼之外的所有现金“礼信”,如给女方的“干礼”(即大礼,给女方父母的钱,一般是一万元左右现金)、女子的梳妆礼、换衣礼、上下轿礼、步行礼等。除用红包包封的固定礼之外,临出发前,男方需给二红叶一些现金,作为发“喜钱”等之用。因此,二红叶在女方,常有许多人找理由讨“喜钱”,如女子(新娘)步行过河时不走了,二红叶需给掏喜钱后才走。有时送亲队伍中的人,不时撺掇新娘讨喜钱。因此,二红叶必须要做好新娘子的思想工作,让其顺利前行。有些有经验的二红叶,常以躲避的方式,回避讨喜钱。因为主人给钱有数,有余了人们认为二红叶会办事,若超支了,不好向主人交代,有的甚至需自己掏腰包。

2.蒸五斤重白面大馍

在宁强巴山、黄坝驿一带,根据女方的要求,在礼品中,男方必须给女方送一副或两副白面大馍。一副为十二个,每个馍须五斤白面制作。一屉笼只能蒸一个馍,必须要手艺高超的厨师制作。馍的副数一般根据女方女子的姊妹及亲戚的多少而定。此馍必须在男方摆礼时摆出。

为什么要以大馍为礼?因为这一带不种小麦,故白面馍馍就成了稀罕之物,成为馈赠姊妹、亲友的打发之物。旧时,粮食缺少,白面更缺,一副白面大馍需要六十斤面粉,两副一百二十斤,对有些人家确实是个天文数字。因此,在20世纪60年代的三年困难时期,蒸大白馍常为许多男方的作难之事。

女子启轿之后,新娘母亲要将这些大白馍分散打发给女子的姊妹、亲戚,人少馍多者,一人一个,人多馍少者,给一人切一块,作为回赠礼物。

在汉中巴山的其他地方,也有送馍的规矩,但都是一个馍为一斤面,一般都是十二个馍。唯有宁强巴山、黄坝驿一带规矩独特。

3.宁强羌族婚俗剪纸

宁强羌人把结婚接媳妇叫“引抱女子”,招赘女婿叫“引抱儿子”,都要举办大的婚礼。婚礼期间,剪纸的应用很广泛,但也很讲究。一般婚期前十天就开始布置新房。装饰新房的剪纸和贴剪纸的人必须要“福寿双全”,即上有父母、下有儿女的人。忌讳用没结婚的人。因为没结婚,今后的婚姻状况、福寿状况没法预料。剪纸的内容和贴法也都有讲究:堂屋正中神龛下面,悬挂贴在布上的“囍”字。“囍”字和布的颜色为红、黄两色,可任意调配。洞房门上方贴“金玉满堂”,象征夫妻鱼水情深,房内贴桂花石榴、花生等图案,象征早生贵子、多子多福、儿女成群。如果结婚的时候没办酒席,结婚前的一道彩礼酒也就省略了。等到小孩子满月的时候一起办,叫“打三朝”,即彩礼酒、结婚酒、满月酒一起办。所用的“囍”字上面用一对喜鹊装饰,叫喜上加喜。宁强羌人习俗,结婚用的“囍”字一定要加其他图案或边框装饰,忌讳用“万字格”的“囍”字(即周边没有装饰图案的单纯的“囍”字)。因为万字格代表寿(宁强羌人把80岁以上的亡故称为“寿”,即寿终正寝,称之为“喜丧”),“万字格”的“囍”字属羌人丧葬喜丧所用剪纸。婚礼期间,厨房门上可贴“五谷丰登”等;父母老人的门窗可贴福寿类剪纸;兄弟姐妹的门窗可贴“五子登科”“鲤鱼跳龙门”“天女散花”等剪纸。

除住宅门窗外,畜圈门上还应贴“六畜兴旺”等剪纸图案。这当与羌族历史上曾经以畜牧为主业的生产生活习俗相关。新人到家必然要从事家畜养殖之事,希望六畜兴旺,当是情理之中的事了。

4.宁强新娘嫁衣

嫁衣即宁强女子出嫁时穿在身上的外衣。过去,新娘的嫁衣一般由新娘本人亲手制作。衣服的图案讲究,一般为牡丹,主图案牡丹居衣襟下方,衣领下面配小型牡丹花样,牡丹表示今后生活美满富贵;衣袖与肩部连接处的胸部和领口两边配饰表示生命力旺盛和寓意多子多福的花草。先剪花样贴与刺绣部位,再精工刺绣。衣服做好后,订上如意扣,如意扣表示对婚姻的认可。嫁衣的图案必须要对称,表示成双成对。羌人嫁衣中,黑色经常出现在绣花图案中,因为羌人喜爱的四原色(黑白蓝红)就包括黑色,也有红色、黑色相间的绣色布局。

5.迎亲礼物

在宁强巴山一带,男方去女方迎亲的礼物,除送去女子穿戴及日常化妆之物外,给女方的礼物必有一副或者两副大白馍、一方、一肘。一方,即一块方肉,要带四根肋条,且软肋要全部带上,不带肋骨者,人们会说女子无肋骨,腰不硬;一肘,即肘子,要带上猪脚和猪尾巴。这一方一肘,各为二十斤左右。去时由一人担上。另需斗米、斗面,各用一斗盛装,用红纸封口,并贴上“囍”字。还需四色礼物,酒、茶、副食之类,共四样,无统一要求。

汉中巴山平川地区的迎亲彩礼,也有一方、一肘,只不过这一方、一肘加到一起,也不过十几斤。

6.开盒

开盒是巴山一带婚嫁活动中的一种智慧活动。盒为三只,旧时流传下来的、由木工特制的三个长方形带腿的木盒。盒盖为全封盖,由盒口盖到底,外饰以彩绘,十分精致。一个村之中数量不多,谁家办喜事娶媳妇,需去借用。三只盒,只有一只盒子内盛由男方厨师操办一样由薄肉片而摆成花样的菜,菜里置有喜钱(或曰赏钱),钱有纸币、硬币两种,几元至十几元不等,但必为双数。所有喜钱均藏于菜内,不太好找,有的将硬币夹在一片肉的中间。另外两个盒子为配盒。此盒由男方迎亲时带上。

男方到女家摆礼之后,由女方厨师前来开盒。男方将两空盒摆放在桌上,将菜盒置于其上。女方厨师先将盒子上的红绳子解开,然后口中念念有词,用刀在盒的四个侧面各做一划刀动作,再在盒子正中做划十字刀动作,然后用刀从盒底盖处撬开盒子,用筷子在菜内找喜钱。男方厨师摆出别致的花样菜,一为显手艺,二为考女方厨师,因为按规矩,女方厨师开盒后,既要找到藏在菜里的喜钱,又不能破坏菜的花样,这样,便给女方厨师出了一道难题,一般大钱易找,小钱(硬币)难找。因此,有些厨师宁愿找不全喜钱,也不致使菜(肉片)翻乱而无法复原,给对方留下笑柄。不过,找不全喜钱对方也会笑话。喜钱找毕后,女方厨师需将摆放在上面的三片肉夹出放置一碟内,去祭神祭祖,即摆放在女方堂屋神位的供桌上。

此盒还需按原封盖好,由男方带回,交由男方厨师验看。

看来,此盒的原始用意是男方送菜到女方祭祖,后来“多事”的男方厨师又衍生出开盒找喜钱的游戏,一是为嫁娶活动增添热闹;二是双方厨师的斗智活动;三是游戏的同时赋予了特定的文化内涵——“开盒”之谐音,意喻两姓“开亲和好”之意。

在宁强巴山一带,此俗今尤流行。

7.开盐茶

此仪式在开盒后举行。盐、茶,即男方迎亲时带来,盐和茶各用一四方红纸包好。由男方摆放在方桌上,然后出钱(两元或四元)租赁女方家的两个碟子,把盐、茶各置一碟内,请女方来人开盐茶。盐茶一般由新娘子的妹子来开。姑娘上场,开口道:“茶在青山盐在海,今日八仙桌上摆,本姑娘,前来开,礼信要得十六块”。这时,二红叶就得掏礼信钱(喜钱,姑娘根据情况要,八至十六元不等,但必须双数)给开盐茶者。

开盐茶者在接受二红叶的礼信之后,站立方桌前,双手交叉,快速左右转换几次,然后,一手抓盐,一手抓茶,再快速交叉转换几次,将盐、茶各放原碟内,绝不能放错。时有人在快速交叉时,放错位置。若此,就会被在场的人笑话,这就是开盐茶。

开盐茶的本意,一为增加热闹气氛,二是盐、茶为人们生活的必备品。盐与茶过去在人们心目中均为生活中的贵重之物,意寓一对新人,在盐与茶的环境中开始新的生活。《续修南郑县志·风土卷·昏礼》载:“结婚礼,以豕一、羊一为贽,单夹皮棉纱衣服五套,辅以盐茶果饼之属。他物均可随意,唯盐茶必不可缺。”从其中可窥出“开盐茶”之本意。因为过去在巴山一带交通不便,作为生活必需品的盐与茶,有时得来也非常之不易,特别是盐,需靠外地输入,过去人们常常因缺盐而吃淡饭,茶也成为巴山人不可或缺的生活必需品,所以盐、茶就成为结婚彩礼中的必需物品。虽然值钱不多,但十分珍贵。云南有个叫黑井镇的地方,被誉为“千年盐都”,当地习俗,盐代表缘分,以盐为礼,还把盐做成“元宝”,婚礼的四色礼由盐、茶、糖、酒组成。看来以盐为礼,并非巴山一地之俗。

8.带泔水去男家

宁强巴山一带,女子出嫁时,要带一瓶泔水到男家,倒在男家的泔水缸内。以示女子到男方后,做啥成啥,六畜兴旺,把猪能喂好。这同勉县张家河一带婚嫁送酒换泔水带回男方,南郑碑坝、福成一带将新娘的一双鞋压于猪槽下面,属同一类型。表示新娘到男方后,喂猪为其一项主要家务。这当是农耕时代女子的一个生活定位特征在婚姻文化上的表现。

9.接路

男方迎亲队伍快到女方家时,先由押礼先生前去与女方知客司接头后,女方要接路。接路距离一般在五十米开外。知客司与押礼先生见面互致礼仪词,然后迎亲队伍才能进入女方“领地”。一些地方,押礼先生不报,以燃放鞭炮代报,对方也不接,也以放鞭炮代迎,如此,迎亲队伍方可进入。

10.迎风接路与破阵

宁强巴山一带,男方去女方家的迎亲队伍快到时,女方常在路上设“阵”拦路,多者有十二阵。当地人把这叫做“迎风接路”。男方人员需逐一破解,才能进入女方领地。

第一阵:当方土地阵,摆于女方家对面的山垭豁(山口),也是迎亲的必经之路。一树根(当地叫树疙瘩)上搭一红布(此代表土地之神)拦在路中,女方有人在旁等待。男方押礼先生需上前作揖后,同女方等候之人相互对揖,然后说礼仪词,只要点出土地之神,即算破阵。

第二阵:穿针引线阵,路上横置一条长凳,上放一碗水,水上有带针红线,意寓此婚姻是经过媒妁之言,明媒正娶。押礼先生要说礼仪词,点出穿针引线之事,方可过关。

还有蓝田种玉、二童把路、二仙传道、五子登科等共十二阵,需男方一一破解,才能前行。

也有摆对联阵的,民间称之为“文阵”。女方院坝置一方桌,上放文房四宝,还有一些写好半幅的对联,需男方一一对上。

这些半幅联很有特点,需工整地对上,有一定难度。

如:瑁玥珮玳现珍珠(上联,全是“玉”字旁)

对:伶俐俊傑伴佳偶(下联,全是“人”字旁)

对上了,女方要给对对联者赏钱;若对不上,便要被女方笑话。(www.xing528.com)

还有女方摆的“字阵”:如用木柴棍或筷子摆一“請”字(共为十七棍);男方需利用这些笔画材料,另拆摆成一意义贴切的字,可拆摆成“谢”字(也为十七棍)。此为成功破阵,且字意贴切。

破阵后,女方才出面接待。

11.六亲聚会

六亲聚会也叫“洗尘谢步”。即迎亲队伍到女方后,让其歇脚、喝茶、抽烟、休息。

宁强的六亲聚会,男方的迎亲队伍是需要先祭拜家神的。祭拜家神用的一对红烛、三炷香及焚化的表纸,迎亲队伍出发时是必须要带上的物品。祭拜家神是在女方知客司陪同下,由男方押礼先生按照相关礼仪程序在堂屋神龛前燃烛点香化表进行,押礼先生有一定的礼仪词表诵。

女方已事先在院坝或堂屋摆下六至八张方桌,周围有凳子,桌上摆有糖、果、瓜子、烟、酒、茶之类。男方迎亲队伍到后,女方知客司表诵礼仪词迎接他们围桌而坐,女方专门有人作陪,谓之“六亲聚会”。女方有专人倒茶、斟酒、发烟,逐一为客人奉上,此时知客司表诵奉烟、敬酒、请茶礼仪词,男方押礼先生要逐一对答礼仪词,否则,就不能食用。

其实六亲聚会,也是招待男方迎亲队伍的一种形式,只不过加入了一些逗趣、斗智活动而已。

此仪式结束之后,才能进行其他仪式。

12.女方到男方摆礼

宁强巴山一带与其他地方女方陪嫁物品交礼有别。其他地方是迎亲队伍从女方出发前,女方知客司向男方交礼禀亲,而此地却是送亲队伍到男方后,才摆礼交礼。故此,女方专有押嫁之人。这样,陪嫁物品由男方迎亲人负责抬运,女方押送。在回男方家的路上,抬运陪嫁的人常有戏谑性玩笑,抬累了,常向女方押礼先生讨喜钱,每当这时,女方押礼先生,就好言相劝,发烟招待,时不时还需打发几个喜钱。若押礼先生置之不理,抬箱柜的人,便有“恶作剧”发生,撬开箱柜找糖果。这时,押礼先生得赶快给他们喜钱、喜烟,或主动开箱柜奉送糖果。这样,抬箱柜的人才又启程前行。

女方送亲队伍到达男方坐定之后,便在男方家门口摆陪奁,押礼先生要说表礼礼仪词,请男方押礼先生念礼单(女方需给礼信,即喜钱),念毕后,也要表诵礼仪词,男方清点嫁妆后,新娘的弟弟或哥哥向新郎交箱柜钥匙。此程序结束后,一对新人拜天地、入洞房。

13.给新人挂红

在宁强有些地方有给新人挂红的习俗,就是在拜堂时,男方的一些知己亲戚,给新娘子的肩膀上搭红色的被面子或者床单

14.送亲队伍不留宿

在南郑、镇巴城固二里一带,送亲队伍要留下一些人住一宿。但宁强巴山一带送亲人不留宿。当天宴席结束后要回女方。若不走,男方会用火炮“充”(即放炮),民间叫“充”送亲客。假若火炮一响,女方送亲客便要上路。也有人喜称这是“撵送亲客”的炮。

这一习俗可能与新婚之夜,人们要闹房相关,闹房时若娘家人在场未免多少有些尴尬,故应回避。

当然有些地方送亲客路远,必须得留宿,但只能安排在临近的邻居家,而不能住在新郎家里。

15.认大小

宁强巴山一带,在男方的第四天早上,要开席“谢客”,也叫“炒客”。男方给所有帮忙者送礼品,赠烟、赠酒或糖果之类,以示谢忱。

席间在知客司主持下,新娘认大小。认大小,包括男方父母、本族家门人、姑表姨舅等亲戚。新媳妇在知客司的引领下,一对新人向这些人敬酒,开口称呼,每开口叫一声,对方就得给新人发喜钱,所有被叫者,都要给喜钱。新娘子要给男方父母及本家人一人一双鞋。给亲戚们回赠鞋垫袜子、禄兜、手帕等礼品。这些礼品上面,大都是扎花绣朵的绣品,是新娘子在出嫁前几个月按男方提供的人数之多少和尺寸之大小而专门做的。民间的这一过程,也是展示新娘子女红手艺过程,也是男方家人和亲戚们认识新娘子手拙手巧的过程。若是一个手巧的新娘子,日后村里便有许多姑娘前来向其讨教剪花样、绣花的技艺,这时新娘子,便会把从娘家带来的花样和绣品展示给前来讨教的伙伴们。

此俗同镇巴民间婚礼第四天早上所举行的“拜客”仪式基本一样。只不过,镇巴民间婚俗,在插香时女子就开口叫了爸爸、妈妈,已无需新郎的父母参加认大小的议程了。

16.新娘出嫁前的“必修课”

旧时,女子婚事一旦确定,就有三门“必修课”必须学习。一要在家中学女红(指妇女所做的纺织、刺绣、缝纫等事),织、绣、缝、补作为贯穿女子一生的针线活必须要学,学习的对象是母亲和亲朋、邻里中的艺高者;二要在家学习做茶饭;三要学习哭嫁,过去女子出嫁前必须要哭嫁,即唱哭嫁歌,其内容一是“哭胞亲”,即在喜期的前一天晚上或迎亲人到来之前进行。哭罢父母,再哭兄嫂姐妹。通过“哭”,叙述父母的养育之恩未报,倾诉兄弟姐妹的手足之情难以割舍,拜托兄嫂要孝敬年老父母和善待年幼弟妹的情思。哭时虽无眼泪,却声腔悲哀,韵律缠绵,真切动人。二是“哭”百客,因为女子出嫁前几天,亲友送来“添箱”,出嫁者对所有来人要逐人“哭”唱,以示谢意。三是“哭”迎亲(又叫哭“冤家”),这是迎亲队伍来后进行的,也是“哭嫁”的尾声。“哭”的调式与前边一致,但表达方式却不一样,它是以“哭”“笑”“讽”“骂”的反义来唱的。据说,出嫁女子的“哭”“骂”,实际是对迎亲者的欢迎和感谢。

一般女子婚事定下来,离迎亲嫁娶还有半年之久。此时,女子就要静下心来,学习这三门“必修课”。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哭嫁”这一形式已在许多地方消失,“女红”也日渐淡出,做茶饭已是日常生活中的常事,不必刻意去学。

17.新郎谢媒,新娘骂媒

一般在男方婚礼次日早上的“谢酒”宴上,男方要举行谢媒仪式。

在宁强巴山一带,谢媒除打发媒人一定的礼物之外,谢礼中有一男方迎亲时送的一肘,必须要从女方带回,作为谢媒之礼。肘必带腿,意寓媒人两头跑,十分辛苦,故以肘相谢。

谢媒仪式由知客司主持。知客司要表诵谢媒礼仪词,比如:

承蒙大媒仙,与我说良缘,费尽你的心,千里把线牵。

二姓你说合,往来把言传,凭你三寸舌,方的能说圆。

为了成全美,脚板都跑翻,跋山又涉水,确实受风寒。

新人事终成,你很费心弦。谢你一封糖,吃了寿延长。

谢你一壶酒,寿延高北斗。谢你一方肉,吃了添福寿。

谢你一双鞋[4],穿上脚劲来。谢你几吊钱,发财万万年。

知客司表诵礼仪词结束后,要主持新郎、新娘谢媒人。常常在新郎谢媒人时,新娘有戏谑之词,如:

红叶红叶是头猪,这头吃了那头吃,

红叶红叶是条狗,这头走了那头走。

……

这种戏谑性之骂,一是当地遗风,已成为一种风俗环境下的婚嫁程序而为之;二是表示女子对媒人的不满:要不是你,我哪能嫁到这,“不怨爹,不愿娘,只怨媒人舌头长”。这也是出嫁女子对中国传统封建包办婚姻的一种反抗吧。不过现在这也成为乡村婚礼中一种特殊的搞笑形式。巴山人开朗活泼,喜开玩笑,嬉笑怒骂不拘一格。这种新娘“骂媒人”现象,也是大巴山人性格的一种具体体现吧。

(周英收集整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