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汉中巴山礼仪词:文化、历史、艺术和学术研究价值

汉中巴山礼仪词:文化、历史、艺术和学术研究价值

时间:2023-08-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礼仪词的价值主要表现在它的文化价值、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学术研究价值等诸多方面,具体呈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对于礼仪词的研究,更是凤毛麟角,亟需引起民间文学工作者的重视。礼仪词的最大功劳,是把礼仪与礼俗进行了连接,习俗是礼俗的原生态,礼仪是礼俗的制度化。同时也使礼仪词具有了独特的民间艺术审美价值。

汉中巴山礼仪词:文化、历史、艺术和学术研究价值

礼仪词的价值主要表现在它的文化价值、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学术研究价值等诸多方面,具体呈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研究民间文学的一座待开掘的“富矿”

巴山知客司礼仪词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地方色彩浓郁,雅俗共赏,遗存丰富,当为民间文学挖掘、研究的一个重点,但目前对此涉猎甚微。

汉中巴山一带临川、近鄂、接陇,历史上汉中曾经为楚、归蜀、属秦,当属巴、蜀、楚、秦、陇风俗文化的交汇地,故域内文化,既有楚文化的浸淫,又有巴蜀文化的熏陶,也有秦陇文化的影响,使汉中文化形成了多源、多元的复合型文化。在这一多元文化体系中,巴、蜀、楚地的文化因子大于秦陇文化因子。这与秦岭的隔阻,交通不便,影响文化的交流传播相关。在这个独特的风俗文化圈中,汉中巴山域内民间文学资源丰富多彩,颇具特色,但是典籍文献记载不多。

20世纪80年代,在完成国家社科重点科研项目“十大文艺集成工程”中,汉中的文化工作者对于域内的民间故事,包括礼仪词在内的民间歌谣、民间谚语等进行了比较全面的收集整理,出版了《汉中民间故事集成(上下卷)》《汉中民间歌谣集成(上下卷)》《汉中民间谚语集成》。这是历史上第一次全方位的对域内民间文学的收集整理。在《汉中民间歌谣集成》中,就相关礼仪词的内容来看,所涉及的内容不多,体量不大,可以说只是“冰山一角”。就是这次本书专门选辑的汉中巴山礼仪词,也颇有挂一漏万、遗珠弃璧之憾。

就礼仪词本身来说,它是民间文学中具有独特的民俗研究价值的宝贵资料,是绝对富有开发意义而又亟待发掘的一座民间文学的“富矿”。然而,对于这座“富矿”的开发与研究,基本上涉猎甚微,关注不多。对于礼仪词的研究,更是凤毛麟角,亟需引起民间文学工作者的重视。

2.研究婚丧嫁娶等人生礼仪文化的“活化石

礼仪词承载、传承着许多传统的人生礼仪习俗,按照约定俗成的惯制一代接一代地在山民的人生礼仪活动中演绎着,虽然历久有变,但仍存留着众多的古风古俗,成为民俗学家、文化学家、社会学家探寻古代婚俗、葬俗、寿俗等人生礼仪及其文化制度的田野“现场”。

礼仪词的最大功劳,是把礼仪与礼俗进行了连接,习俗是礼俗的原生态,礼仪是礼俗的制度化。在历史的进程中,知客司通过礼仪词,将上层制定的人生礼仪制度,潜移默化地与人们的风俗习惯相融合,并形成一种约定俗成的人生礼仪惯制,而得以世代传衍,成为人们共同遵守的一种人生礼仪文化。作为一种制度的礼仪,之于民间大众,多少有些“隔膜”,知客司用礼仪词“稀释”了“隔膜”,使礼仪在与礼制之间变成了礼俗,既中上层的礼制之规,又合民间的习俗之矩。在一代一代知客司主持的人生礼仪活动中,礼仪词成为人生礼仪文化“活态”传承的媒介。这种“活态”传承的礼俗,就是民俗学家、文化学家、社会学家探寻古代婚俗、葬俗、寿俗等人生礼仪及其文化制度的田野“现场”的“活化石”,由此彰显出其独特的历史价值。

3.研究地方语言艺术、语言文化的“活标本”

如果从民间艺术的角度来看,知客司礼仪词的表诵,本身就是一门类似于相声、四川独角戏、陕西快书之类的语言艺术。知客司运用当地方言、语音创作、表诵的礼仪词,诙谐幽默,妙趣横生,生动活泼。这是知客司在长期的民间礼俗活动的实践中,借助独特的民间语言,来打造自己心仪的作品,塑造着礼仪词的艺术性,同时以使之成为被大众认可、喜爱、欣赏的民间说唱意义上的艺术形象。同时也使礼仪词具有了独特的民间艺术审美价值。

与此同时,也使礼仪词形成了民间文学意义上的语言特色。从语言学的角度来说,知客司礼仪词具有不雕琢、不堆砌、清新自然、朴实无华、凝练简洁的特点。这些礼仪词本身就是乡土话、家乡话、口头语,充满着乡土气息、乡音乡情,让人听来非常亲切。正因为如此,才使礼仪词在特定的空间得以世代传衍。(www.xing528.com)

在知客司表诵的礼仪词中,有许多是从一代一代老知客司那里流传下来的。从对音韵学、方言学、修辞学的研究角度来看,礼仪词所提供的语言资料,绝对是研究地方语音、词汇、语法、修辞、方言用字及其变异等方面内容的第一手“活态”资料,成为研究域内地方语言文化的“活标本”。从许多礼仪词中,我们可以探寻域内语言在历史长河中的变迁及其路径、规律。为什么在巴山许多地方,流传至今的礼仪词中的古代称谓,连域内一些目不识丁的人也一听就懂?婚嫁礼仪词中的“许结朱陈”“秦晋之好”的典故,丧葬礼仪词中二十四孝中的许多人物、典故,许多人一听如故?这是礼仪词在民俗礼仪活动中,经过一代一代知客司持续不断地传承表诵,在历史的语言长河中,形成了一种使人们耳熟能详的特殊的语言环境使之然也。这也是研究巴山一带地方语言和古汉语“共时差异”,及其流变追源溯流的“活态”宝贵资料,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

4.传承中华美风雅俗的“接力棒”

大量的知客司礼仪词中,传递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如宽厚待人、文明礼貌、包容谦让、诚敬谦和、重礼轻财、仪整礼庄,弘扬孝道、长幼和睦、团结友善、接人待物言恭词逊等,是国人礼仪之邦的生动写照;并以人们喜闻乐见、通俗易懂的礼仪词形式,传播大众,成为传承中华传统美德的有效载体。

美风雅俗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巴山婚丧嫁娶礼俗中,传递并体现着中华民族的美风雅俗的礼仪词比比皆是。如巴山深处的镇巴县乡村的婚嫁活动,迎亲队伍到女方,女方知客司与男方押礼先生需互致《一请、一迎词》《二请、二迎词》《三请、三迎词》,女方知客司在宅外门口还要行“三迎三请礼”,致《迎客进门词》、押礼先生需致《答谢词》,迎亲队伍入座后,双方还互相致礼词。这些都充分体现出中华民族传统的文明礼貌与诚敬谦和;呈现出接人待物的言恭词逊与仪整礼庄。巴山一带婚嫁礼俗崇礼轻财,男方到女方,必须投递报柬,旧时一般人家流行全堂柬24种,半堂柬12种。现在南郑县巴山福成镇一带,婚嫁也需6~8种报柬。这些报柬,有繁有简,有些柬只有寥寥数字,多者则有数百字。这些繁文缛节的报柬,是中国礼仪之邦的生动写照。在福成的一些村落,至今仍十分看重这些报柬之“礼”,而不看重财物之礼。报柬之礼缺失,被视之为“失礼”,就要受到人们的谴责。巴山婚嫁有“摆礼”习俗,摆礼者总要依托礼仪词,表明自己的礼物准备的不充分,不周到,表示歉意,恳请对方高抬贵手。而对方总要对礼物进行称赞,赞扬礼物的美好、周全。即使真的不充分,不周到,也会得到对方和颜悦色的体谅,充分显示出中华民族的宽厚待人,团结友善和包容与谦让。以礼仪词为切入点的诸如此类的中国传统的良风美俗,在巴山的婚丧嫁娶活动中还有很多。其中有些东西显得很古老、很传统,但它是一种文明的传递与继承。

礼仪词所承载的这些传统婚丧嫁娶民俗中的良风美俗,正是泱泱中华五千年古国的文明之体现,而礼仪词正是传承这些良风美俗的“接力棒”。

5.研究群众文化活动的典型资料

一场民俗礼仪活动就是一场生动的群众文化活动,人们在参加这些民俗礼仪活动的同时享受娱乐,在活动中受到教育,而这种从古及今以知客司礼仪词所承载的活动式样,值得群众文化工作者研究借鉴。

群众文化活动与人们的生产生活紧密相关,须臾不可分离。在群众文化生活贫困的时代里,人们参加一场有知客司主持的婚丧嫁娶活动,就等于参加了一场生动活泼的群众文化活动。为什么这种群众文化活动的方式,千百年来巴山的大众会乐此不疲?人们在参加这类活动中,享受了快乐,受到了教育,增长了知识,传递了文化,陶冶了性情,这是值得广大群众文化工作者认真研究的。它涉及群众文化活动的内容、创作的方式、表现的手法、传播的手段、空间、时间、适销对路的供给等诸多方面。知客司礼仪词就是群众文化工作者研究分析的对象。

群众文化特有的寓教于乐的教化功能,在知客司礼仪词的表诵活动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在民间丧葬活动的知客司礼仪词中,历史上二十四孝的故事成为宣传孝道的主要内容,参加活动的人们,从这些礼仪词及孝歌中,知道了汉文帝亲尝汤药、董永卖身葬父、郭巨埋儿奉母、王祥卧冰求鲤、孟宗哭竹生笋、黄香扇枕温衾、老莱子戏彩娱亲等故事,懂得了什么是孝道,领悟了十月怀胎的辛苦。过去听知客司礼仪词的人,大部分目不识丁,他们没有上过学,却对二十四孝的这些故事,讲得头头是道,对于民间遵循的孝道理解得极其透彻。这当归功于知客司礼仪词的功劳。如果说历史上民间大众获取历史、文化、伦理、道德等方面知识是从民间的戏剧演出这种“高台教化”中获得的,那么人们获取诸如孝道、民间礼仪、民间良风美俗等方面知识的另一个重要渠道,则是知客司礼仪词这个“平台教化”的阵地。

另外之于群众文化审美,许多礼仪词具有较高的艺术欣赏价值。礼仪词的风格清新刚健,人们喜闻乐见。在有些地方当地知客司的一些经典礼仪词,往往妇孺皆会表诵。之于群众的文艺创作,礼仪词更是具有借鉴意义。许多礼仪词成为一些作家写作的宝贵资料。

千百年来,知客司、礼仪词一直活跃在民间的婚丧嫁娶活动中,这既是一种民俗礼仪活动,同时又是一种群众文化活动,且一直为广大群众所青睐,是研究不同历史时期群众文化活动的形态、内容、活动方式、传播手段、传承规律等方面的鲜活资料,也是研究中国群众文化史的第一手宝贵资料。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