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巴山礼仪词的特征及传承历史

巴山礼仪词的特征及传承历史

时间:2023-08-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巴山礼仪词至少已有上千年的历史,具有以下显著特征。这种大众的广泛认同,又促进了礼仪词传播、传承的大众性。这种与时俱进,使礼仪词自身发生着或大或小的变异。一是礼仪词的变异与姊妹艺术的兼收并蓄相关。

巴山礼仪词的特征及传承历史

巴山礼仪词至少已有上千年的历史,具有以下显著特征。

1.创作、发表、传播的口头性

知客司礼仪词均为口头创作、口头流传,并在流传过程中不断加工,日臻完善。

礼仪词直接用于一切礼仪场合,具有直接的实用功能。所有的礼仪词均为知客司口头创作,口头直接发表,不需要文字、录音等传媒手段的中介。虽然许多不同的礼仪都有一定的程式性的礼仪词,但是面对礼仪对象的不同、环境的不同、时间的不同,需要礼仪词的表诵者灵敏反应,因人、因地、因时制宜,以创作出适合现场情景的礼仪词,或对程式性的礼仪词进行适当的调整,以适时对路,并热蒸现卖现场表诵。每逢这种场合,知客司会信手拈来,脱口而出,出口成章,这就是即兴的口头创作,即兴的口头发表。这种口头表达的直接性,就是礼仪词口头性的集中表现。

一些带有祀典性的和具有一定神秘性的诀术类的礼仪词,它的初期创作也应该是一部分操持此业的“艺人们”的口头创作,在相对定型后而流传下来的。虽然在传承过程中要求保持原貌,但是,这种祀典性的礼仪词一般文献鲜有记载,主要靠口头传承才得以流传。

另外,礼仪词的传播也是直接的口头传播。如前所述,礼仪词在史书上不载、文献上不记,之所以千百年来传承不衰,主要依靠一代一代的知客司、工匠师傅、艺人们的口耳相传。为什么礼仪词千百年来能够长盛不衰?因为这种即兴的口头创作,张口就来,引人入胜,方言创作、方言表诵,使所有参与者耳濡目染,深受欢迎,乃至成为一种世代相承的礼俗惯制。

2.创作、内容、传承的大众性

知客司礼仪词的创作,可以说是一种大众创作,表现的内容也都是人们耳熟能详的事象。甲知客司创作的礼仪词,深受大众欢迎,传播给乙知客司,乙知客司在甲知客司礼仪词基础上,又进行了加工提高,乙将其带到丙地,丙地在甲乙知客司礼仪词基础上又有了出新,得到了大众认可,经过了大众传播,融入了大众智慧,反映了大众愿望,使礼仪词在传播过程中日臻完善,使其以喜闻乐见的大众形式、幽默风趣的语言风格、传统与时尚结合的大众内容,在民间礼仪场合的广为传播,使礼仪词博得广大参与人群的认同和喜爱,具有了广泛的大众性,并在延绵不断的民间礼俗活动中,得以代代相承。

礼仪词的大众性,还表现在礼仪词语言的运用上。毫无疑义,知客司所运用的礼仪词的语言,都是当地人们耳熟能详的大众化的语言,通俗易懂、形象生动,再加之是押韵合辙的顺口溜,人们易学、易记、易推广,所以得到了大众的广泛认同。这种大众的广泛认同,又促进了礼仪词传播、传承的大众性。

3.内容、形式、语言的传承性

承载传统礼仪习俗的知客司礼仪词历史悠久,随世代民间礼仪活动兼收并蓄而“活态”传承至今,并形成以礼仪词为载体的巴山乡村民俗礼仪惯制。这是知客司在历代民间礼仪活动中持之以恒的传承礼仪词的功劳。

可以推测,早期的礼仪词在经过乡村知客司的长期作用下,由初始阶段散文式的主持词,逐渐演变为相对稳定的韵文式的民间歌谣体,并一代接一代不断完善并传承下来。这种传承维系了礼仪词从形式到内容的相对稳定性。这种传承的稳定性,我们可以从知客司礼仪词对古代汉语一些相关用词的沿袭与当地民众的接纳上看出来,如将女嫁称“于归”;将男婚称“完男”;按月分称媒人为“红叶”“媒妁”“月老”“冰泮”等。

这些被知客司用于民间礼仪活动中的礼仪词出自《诗经》《淮南子》《本事诗》《水浒传》等典籍,在当地的大众听来,就是当代的语言,大家都听得懂,并已经“随乡入俗”。这当是一代一代知客司在民间礼俗活动中礼仪词的传承,一代一代的民众在知客司主持的民间礼俗活动中的耳濡目染的结果。这就是礼仪词的传承性。

4.内容、形式、风格的变异性

知客司在不同礼仪现场的即兴创作,使不同的知客司的各类礼仪词呈现出变化翻新、千姿百态的格局。随着社会历史文化的变迁,礼仪词也随之发生或大或小的变异,使之成为民间文学中一条流动的河流,反映着社会变迁、民俗流变。(www.xing528.com)

千百年来,知客司礼仪词的传承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也在随着时代的发展与时俱进。这种与时俱进,使礼仪词自身发生着或大或小的变异。也正是这种变异,才使得礼仪词在千百年来的传承过程中,具有了旺盛的生命力。

一是礼仪词的变异与姊妹艺术的兼收并蓄相关。如果我们对礼仪词做一番考察,就会发现礼仪词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吸取了诸多姊妹艺术的营养,不断地丰富自身。比如陕西快板的语言、合辙押韵,汉调桄桄、秦腔的唱词的词格句式,如十字句的3、3、4句式和3、4、3句式等,在礼仪词中的广泛运用。

例3、3、4句式:今日里 令郎公 鹊桥高架,

      接新娘 成双美 全副披挂。

3、4、3句式:知客司 没深没浅 开玩笑,

      小师傅 面红耳赤 脸发燥。

还有在姊妹艺术中博采众长,学习其创作风格、修辞方式等,比如汲取川陕民歌的灵活多变、学习四川独角戏的风趣幽默等。许多历史典籍、传统戏剧中的历史掌故、历史故事、历史人物,成为知客司丰富礼仪词创作时的备用文库。镇巴县知客司罗兴和,在礼仪词创作中,用中药名创作礼仪词;还借鉴古代诗词写法,用“福、禄、寿、喜”创作了“一字头”的全套祝寿礼仪词;“回文诗”也成为他礼仪词创作探索的对象,使其礼仪词给人耳目一新、别开生面的感觉。这种礼仪词在发展过程中的兼收并蓄,相互借鉴,催发了礼仪词内容、形式、风格的变异与发展。

二是礼仪词的变异与周边地区人文交流相关。艺术的传播与交流是没有边界的,为人们礼俗生活服务的礼仪词更是如此。汉中巴山地带与四川的川北接壤、同安康乃至湖北汉江巴山临界,与甘肃陇南比邻,有些地方甚至鸡叫一声闻三省。在这些临界的地方,往往相互赶对方的集市,相互看对方的文艺演出,相互参加对方的传统庙会,相互与对方的男女青年恋爱、结婚,知客司更是被对方聘请,跨省跨县去知客。这种经济、文化、人文的交流,促进了礼仪词及其礼俗等方面的相互影响、相互交流,起到了相互取长补短、相互融合整合的作用。同时这种经济、文化、人文的交流、影响与融合,肯定也会促进礼仪词内容、形式、风格等方面的变异与发展。

再则,历史上的汉中巴山一带,曾经是全国各地人口的迁徙之地,这些人把天南地北的民间艺术带到了巴山,知客司的礼仪词创作,肯定会汲取其精华为我所用。这些方面都不同程度地促使着礼仪词的创作、传播、传承,使其发生着或大或小的变异。

5.礼俗、礼仪、美德的载体性

这是与其他民间文学形式的不同之处。巴山民间礼仪习俗,是人们在特定时空中的习俗表现,在与周围环境的互动中,以礼仪词为媒介,创造出许多民间礼俗经验并在地域群体中传习,形成了一套民间礼俗行为与礼仪观念的排列组合,并经常反复出现,成为共同恪守的礼仪习俗惯制和人们认同的习俗规范,进而约束着人们的礼俗秩序。这当是知客司礼仪词的载体作用所致。

礼仪词的传承与其他民间文学传承不同的地方是,其他民间文学品种世代传承的基本上是纯民间文学而已,而礼仪词除了礼仪词自身的世代传承之外,它还承载着民俗礼仪等方面的传承。从这个角度来看,礼仪词对于民间礼俗礼仪的传承,具有着载体性的作用。许多典籍不载的民间传统礼俗礼仪,之所以千百年来能够在民间传承至今,就是礼仪词承载传承的功劳。

礼仪词在承载礼俗礼仪的同时,还承载着中华民族传统的美风良俗、传统美德的传递。不可否认,是知客司的礼仪词潜移默化的演绎着、传承着传统的礼俗礼仪,并承载着中华民族世代积淀的美风良俗、传统美德,不显山不露水地在巴山的地面上世代传衍。这当是礼仪词的载体性功能所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