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仪词的传承,属于一种自然自为状态下的传承。它不像戏曲之类的民间艺术门类,有专门的科班机构、设施、人员,以聚徒授课方式进行传承。一般情况下戏班专门进行演出,科班专门负责学戏,培养演员。有些科班就是戏班办的,为戏班的发展输送合格的演员,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传承体系。和戏剧相比,知客司礼仪词是“小儿科”,它没有专门的知客司“科班”,也没有专门的礼仪词创作机构,更没有行业协会之类的组织机构。所以说知客司礼仪词的发展传承是一种自然状态下的自为行为。
但是这并不是说知客司礼仪词没有发展和传承,只不过它的发展传承与戏剧之类的发展传承有所不同罢了。礼仪词的传承方式主要是口传心授。传承途径主要有以下几种。
1.门内传承
门内传承也就是家庭传承,或者家族传承。我们在调查中发现,有许多知客司,家中几代人都是知客司。城固县二里镇同裕村的知客司唐永全,其爷爷是清末的落榜秀才,长期在周边给乡亲们作知客,其父跟爷爷学习知客。唐永全高中毕业,又跟着爷爷和父亲学习知客,爷爷还把自己创作和收集的礼仪词汇集了一个手抄本传给了唐永全。南郑县碑坝镇广家店蒋兆奎是当地有名的知客司,他是跟自己的爷爷蒋明学学的,蒋兆奎又把这门“技艺”传给了自己的弟弟。其弟弟在20世纪60年代末男到女家,落户城固县二里镇杜远村,更名张书和。周边几个乡镇都请他弟弟去知客。勉县张家河女知客司张学丽,是在自己母亲张彩英的耳濡目染下学习知客的。这些知客司都是通过家族父子传承、爷孙传承、母女传承、兄弟传承的途径,完成“学业”的,他们不需要拜师学艺,长辈、兄弟成为他们的“门内师”。
2.拜师学艺
旧时农村的知客司是很受人尊敬的,因此不少人都愿意从事知客司职业,千方百计地与当地知名度高的知客司套近乎,或者托亲戚、熟人说情,让其接纳自己,跟其拜师学艺。一般情况下,知客司是不会轻易接纳学徒的。倒不是怕其抢了自己的饭碗,而是知客司这一行挑剔人,不是所有人都能学的,这一行需要品行端正、头脑反应灵敏、能说会道,还需要一定的文墨水平。因此知客司在收徒弟前,一定要对这个人进行一番考察后,才会决定是否接纳。一旦知客司接纳了这个徒弟,每次外出知客时,就会带上自己的徒弟,进行言传身教的传授活动。(www.xing528.com)
除知客司礼仪词的传承之外,还有许多民间祀典、民间礼仪的礼仪词传承,如民间的各种土木石工程匠人、从事各种民间原始宗教之类活动的“艺人”、各种各样说吉利的人员等,这些礼仪词的传播传承,也多是通过以师带徒形式来进行的。
3.偷师学艺
农村里一些聪明伶俐的小青年,常常参加自己家里、村里及其亲朋好友的各种民间礼俗活动,时常听到知客司表诵的风趣幽默、悦耳动听的礼仪词,有意铭记于心,久而久之积少成多,再加之对知客的其他方面知识的看、听学习,有些还能自己创作礼仪词,有些有意知客的年轻人,还偷偷地跟踪心仪的知客司,进行观察、学习。经过一段时间的准备,后来他们自己就变成了知客司。这种偷师学艺的现象,因为他没有正式拜过师傅,民间也叫无师自通的自学成才。近些年来,在巴山的一些乡镇的街头巷尾,常有一些摆地摊者,出售一些印刷成小册子的礼仪词抄本,印刷质量不高,错别字较多,属非正规出版物,这也成为一些礼仪词自学者的自学“教材”。
礼仪词的传承是活态流变的,特别是知客司的礼仪词,常常不拘一格,由于礼仪词的传承,主要是口头传承,因此常常在流传过程中产生与域外礼仪词的交流、整合与变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