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甄姓村民发现的清代知客司礼仪词手抄本

甄姓村民发现的清代知客司礼仪词手抄本

时间:2023-08-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田野调查中,在镇巴县发现清代知客司的礼仪词手抄本。从湖北迁于镇巴的甄姓村民,其保存的传家之宝《甄氏家谱》,在五大卷中,其中一卷,收录了大量的婚丧嫁娶等民间礼俗礼仪词。从礼仪词称谓、用语中的古代汉语之踪迹,可见知客司礼仪词流传渊远之悠久。据此推测知客司及礼仪词的缘起,起码有上千年之久。汉中巴山礼仪词即属此类,史书不记,野史不载。

甄姓村民发现的清代知客司礼仪词手抄本

礼仪词随古代民间礼仪活动中的知客司的出现而诞生,并日趋成熟,世代传衍。其源起于何时,无史书资料可考。

田野调查中,在镇巴县发现清代知客司的礼仪词手抄本。从湖北迁于镇巴的甄姓村民,其保存的传家之宝《甄氏家谱》,在五大卷中,其中一卷,收录了大量的婚丧嫁娶等民间礼俗礼仪词。其中一些传统的丧葬礼仪词至今还在镇巴民间丧礼活动中应用。《甄氏家谱》最后一次修订为民国元年。这本家谱中记载了各种民间礼仪书帖中的内容及书写示例,其示例的标示时间多为皇清×年岁次×月×日。

知客司的礼仪词多为地缘传承,世代兼收并蓄,并不断整合。从当代许多知客司沿用的礼仪词中,有不少古汉语用词,仍活跃在当地人们的民俗仪式上,可以窥视出知客司礼仪词所承载的民俗礼仪活动的历史渊源之悠久。

在镇巴县民俗专家、著名民歌手刘光朗先生收集出版的巴山民俗歌谣《酒礼词·吉利歌》中,有许多至今仍在沿用的古代汉语用词,诸如:

婚事将男婚称为“完男”“完娶”,意为“娶妻,完婚”。“完娶”一词最早出处在明代,《水浒传》第三十二回:“兄弟,你不要焦躁。宋江日后好歹要与兄弟完娶一个,教你欢喜便了。”

将女嫁称“于归”“出阁”,通称成缘结配。“于归”旧时称女子出嫁为归,语出《诗经·周南·桃夭》“之子于归,宜其室家”。后因此称出嫁为“于归”(见《辞海》)。

称媒人特讲究,正二三月称“红叶”,四五六月称“媒妁”,七八九月称“月老”,十冬腊月称“冰泮”,若四季通称“红叶”(也作“红爷”),亦称“柯人”“红娘”。

“红叶”:当源于唐代盛传的“红叶题诗”成语故事。说唐僖宗巡视四川,带去宫中很有学问的侍书宫娥芳子,一天她在红叶上题诗:“流水何太急?深宫尽日闲。殷勤谢红叶,好去到人间。”题完后就顺手抛进水沟,被襄州进士李茵拾到,恰好在一山民家相遇,两人遂成良缘。

“媒妁”:介绍婚姻的人。语出《淮南子·缪称训》:“媒妁誉人,而莫之德也。”

“月老”:“月下老人”之简称,民间传说专司人间婚姻之神。始见唐代李复言《续幽怪录·定婚店》。

“冰泮”:《诗经·邶风·匏有苦叶》:“士如归妻,迨冰未泮”。后称媒人为“冰人”“冰泮”。

“柯人”:语出《诗经·幽风·伐柯》:“伐柯如何?匪斧不克。取妻如何?匪媒不得”。《礼记·中庸》:“执柯以伐柯”。后因此称为人做媒为“伐柯”或“伐柯人”,在巴山一带简称为“柯人”。

“红娘”:缘起于元杂剧西厢记》中崔莺莺的婢女之名,因其促成崔莺莺与张生的结合,后民间称热心促成别人的姻缘者为“红娘”。

古礼仪词中,视主人家身份,称其为:大荣封、大储封、大翰撰、大世官(古代官职,由一族一姓世世执掌,约始于先秦)、大台柱、大元戎等;现通称东家、主家。

称宾客中的读书人:奉迓(敬辞)文从、敢拔(敬辞)文旌、敬迓文旆、敢屈文驾等,现通称先生。

称平交之人:翼迓(敬辞)垂轩、敬拔车驾、敢屈玉趾、奉拔华牵,分别指坐轿、乘车、步行、骑马等参加礼仪活动之人,现通称亲朋好友。(www.xing528.com)

称官宦之人:祗拔台驾、奉拔台旌等,现直称其职。

称普通宾客:奉迓行旋、祗迎行骢、春迎行旌等。

称佛家人:奉迓法驾。

称道家人:奉板鹤驾。

称岁时:春夏称伏腊,秋冬称岁暮。

在巴山一带的古今婚嫁礼仪词中,“成秦晋”“结朱陈”之词,随处可见。

“秦晋”指春秋时,秦晋两国世为婚姻,后因此称两姓婚姻为“秦晋之好”。

“朱陈”古村名。白居易《朱陈村》诗曰:“徐州古丰县,有村曰朱陈……一村唯两姓,世世为婚姻。”苏轼《陈季常所蓄朱陈村婚娶图》诗:“何年顾陆丹青手,画作朱陈嫁娶图。”后遂用为联姻代词。

在丧葬礼仪词中,诗经《寥莪》中的三章,分别被用于“初献”“亚献”“终献”祭礼词中,且礼仪词中典故不少,比如“二十四孝”中的王祥卧冰、孟宗哭竹、董永卖身、郭巨埋儿、朱氏割肝等。

从礼仪词称谓、用语中的古代汉语之踪迹,可见知客司礼仪词流传渊远之悠久。据此推测知客司及礼仪词的缘起,起码有上千年之久。

民俗活动中的礼仪词,最基本的要求,要使用当时流行的通俗易懂的大众语言。今天的古代汉语在昨天的历史时空,当为大众皆懂的“白话文”。而这些不断流传、整合、积淀下来的“白话文”,在历代知客司不断使用、传承、普及的作用下,对于经常参加民俗礼仪并代代相袭的人群来说,就形成一种耳熟能详的特定“语境”。在这种特定“语境”下生活的人们,即使经过了漫长的时间隧道,这些古汉语,仍在这一空间中成为人人明白的“白话文”。这就是至今知客司仍沿用《诗经》中的“于归”“伐柯”等古代用语和历史典故,人们仍明白其意的原因。

历史上的民间文化,大多鲜见于文献记载。汉中巴山礼仪词即属此类,史书不记,野史不载。千百年来靠知客司和主持民间祀典的艺人们、师傅们,或口传心授、或以师带徒,一代一代传承下来。

2005年出版的《汉中地区志·风俗(方言卷)》将礼仪词作为“礼言”,“农村中山区婚宴时,主家请能说会道之人当总管称‘支(知)客司’,料理一切。总管说礼言以助兴,使帮忙者、客人们及厨师们心中高兴。‘礼言’风趣幽默……今农村尤其山区此风犹存。”

知客司起源于古代,礼仪词随知客司的诞生而缘起,在绵延的民间庆典、祀典礼俗活动中不断地兼收并蓄,并日臻完善,形成体系,最迟当在清代已十分完善。《甄氏家谱》中的许多婚嫁、丧葬礼仪词的词格、句式、音韵,几乎与镇巴的当代礼仪词一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