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未成年人犯罪特点及犯罪心理学

未成年人犯罪特点及犯罪心理学

时间:2023-08-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近年来,我国未成年人犯罪主要有以下特点:(一)未成年人犯罪类型主要集中在抢劫、抢夺、盗窃、故意伤害、故意杀人、强奸、寻衅滋事和聚众斗殴等罪名最近几年来,未成年人犯罪行为的暴力化越来越严重。(四)团伙犯罪突出团伙犯罪是未成年人犯罪的一大特点。其中,农民身份的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占全部青少年人犯罪案件总数的97%。

未成年人犯罪特点及犯罪心理学

近年来,我国未成年人犯罪主要有以下特点:

(一)未成年人犯罪类型主要集中在抢劫、抢夺、盗窃、故意伤害、故意杀人、强奸、寻衅滋事和聚众斗殴等罪名

最近几年来,未成年人犯罪行为的暴力化越来越严重。小偷小摸、一般的打架斗殴明显减少,代之以故意伤害、抢劫、强奸、甚至故意杀人。而且手段凶狠,动辄持刀行凶、不计后果。这些犯罪的暴力程度加深,主观恶性加强,社会危害性并不少于成人犯罪。据中国预防青少年犯罪研究会发布的《2010年我国未成年犯抽样调查报告》对未成年犯罪名统计显示,抢劫近60%,盗窃近20%,抢夺、抢劫、盗窃等侵犯财产罪占未成年人犯罪总数的60%~80%。根据中国青少年犯罪研究会2009年的调查发现,未成年人实施抢劫、强奸、绑架、故意伤害、故意杀人和聚众斗殴等严重暴力犯罪数量上升,未成年犯罪人被判处10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甚至死刑的数量增多。

我国未成年人犯罪的13个特点说明未成年人犯罪的严重性、复杂性

(二)模仿成人作案,性质趋于严重

模仿成人作案表现为智能性、暴力性和预谋性犯罪在增加,从而使犯罪性质更为严重。过去,未成年人作案手段是采取原始的、简单的手段,如扒窃、顺手牵羊、挖洞、钻门窗、翻墙入院、撬门扭锁;如今,未成年人作案也开始采取快速、科学、技术的手段,如开车行窃、麻醉、移尸、破坏现场,使用玩具枪、猎枪,蒙面、戴手套、绑架、写恐吓信等。这些都具有成人作案的特点。成人的特点主要表现为预谋型的犯罪增多,作案前的规划能力和作案后的反侦查能力突出。例如,某市先后发生32起不满14岁的小学生绑架敲诈杀人的恶性案件。一个13岁的6年级学生绑架杀害了幼女崔某,并给被害人家长写恐吓信敲诈巨款,之后被送进工读学校。在工读学校放假期间,又劫持一名10岁学生,在自己家中将被害人摧残。某中学一名13岁学生假冒居民女儿的同学,骗开家门,入室后用刀逼迫,企图实施强奸,被害人在反抗中被该未成年人刺中4刀。这与青少年的成熟期提前、犯罪年龄前倾相一致。随着人们的物质和精神生活的丰富,青少年智力水平有较大提高,再加上网络通讯的便捷,当前未成年犯罪日益成人化和智能化。近年来开始出现利用计算机网络诈骗,危害计算机网络安全的青少年犯罪。[2]

(三)流窜犯罪比较严重

2005年3月至5月,南京市鼓楼区检察院对该区看守所所有在押的未成年人进行了一次历时2个月的大调查,调查数据显示,在押未成年人中,16~17岁的未成年人最多。虽然案发前其居住地在南京,但这些未成年在押人员有一半以上是流动未成年人,父母均不在南京或父母均为流动人口,在南京工作5年以上者。

(四)团伙犯罪突出

团伙犯罪是未成年人犯罪的一大特点。这些未成年人往往纠合成群,少则两三人,多则七八人,出于“哥们儿义气”,共同作案,盗窃抢劫,打架斗殴,随意滋事。他们之所以选择团伙作案,主要是由其年龄特点决定,一方面他们需要在同辈群里寻找认同,另一方面由于生理、社会成熟度不高,不易单独完成犯罪活动。据中国预防青少年犯罪研究会发布的《2010年我国未成年犯抽样调查报告》显示,共同犯罪现象突出,84.2%未成年犯属于“共同犯罪”。其中,人数为2~6人的团伙占75%以上,7~12人的团伙占15%以上。

(五)犯罪前主要为农民、辍学无业者和学生

某市未成年人犯管教所,近10年收押的未成年人犯中三者合计占收押总数的95.84%,辍学无业者占总数的21.94%,学生占总数的13.42%。有的统计表明,近4年间,中、小学生犯罪平均增长率为18.2%。临邑县检察院对2000年至2003年所办理的未成年人犯罪案件进行了统计调研,发现2003年办理的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占历年总数的60%。其中,农民身份的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占全部青少年人犯罪案件总数的97%。2005年,上海中心城区未成年犯罪嫌疑人身份特征分析表明,无业占58.87%,学生占21.67%,农民占17.49%。[3]

(六)低学历者多

据中国预防青少年犯罪研究会发布的《2010年我国未成年犯抽样调查报告》显示,在该次调查的1226名未成年犯中,初中以下学历占75.5%,其中“初中没毕业”占52.3%,“小学没毕业”占14.3%,“初中毕业者”占13.8%,“高中或中专没有毕业”占8.49%,“高中或中专毕业”占1.79%,“文盲”占0.98%。[4]据海南省公安厅统计,2009年1月至2010年上半年,全省共抓获各种刑事犯罪嫌疑人中,未满18岁和18~25周岁分别占总数的8.5%和36.9%,两项合计占总人数的45.4%;初中、小学学历和文盲的占93.8%。2009年以来所破获的“民转刑”命案涉及犯罪嫌疑人中,18岁以下未成年人占15.1%,25岁以下占45.9%;初中以下文化程度占93.9%,其中小学、文盲就占44.8%。可见,未成年人犯的文化程度大多为初中以下学历。

(七)有劣迹史的多(www.xing528.com)

有一份调查显示,在被调查的1745人中,6~9岁的470人,占26.9%;13~15岁的544人,占31.2%;16岁以上的450人,占25.8%,15岁以下干坏事的占74.2%。所干坏事中,以小偷小摸的比例最高,占40.7%;打架骂人的占20.8%;常逃学的占15.3%。

(八)犯罪年龄有降低的趋势

据最高人民法院统计,1999年至2005年全国各级法院少年法庭共判处青少年犯罪总数393115名,年均递增12.87%,初始年龄比20世纪70年代提前两到三岁。

(九)无明确动机的犯罪占一定比例

某少管所抽阅60余份案卷,其中有26%的未成年人犯属于这种类型。他们在犯罪前并无明确动机,缺乏预谋,往往因一点小事不顺眼,就动怒动武;或因好奇、好玩、模仿而“一时性起”,寻求刺激实施违法犯罪行为;或因“一念之差”糊里糊涂坠入犯罪深渊。震惊烟台的2012年“12·31”纵火案就是3名未成年人为了取乐引起的,导致3人死亡1人受伤。事后,3名未成年人坦言,为了取乐,填补内心的空虚,开始他们以上网玩游戏打发时光,后来发展到以火取乐。他们点过多次火,但侥幸都没有酿成火灾。当看到有人来救火时,他们别提有多舒服,空虚的内心得到了极大的满足。这种犯罪心理的游戏性成为青少年犯罪的趋势。

(十)激情犯罪较为普遍

据中国预防青少年犯罪研究会发布的《2010年我国未成年犯抽样调查报告》显示,在“导致犯罪直接原因”的调查中,近60%的未成年人选择“一时冲动”,45%左右选择“朋友义气”。在对“犯罪时主要想法”的调查中,“一时冲动”和“不知道是犯罪”分别占到65.38%和46.68%,“知道是犯罪,但难以控制当时情绪”和“虽然是犯罪,但觉得不太可能被发现”也分别占到27%和16.94%。[5]

(十一)突发性犯罪的案件居多

与成年犯相比,犯罪未成年人很容易为外界情景诱因引发犯罪动机,偶发性强、动机简单模糊、较少预谋。常常因为一句不入耳的话、一件不顺心的事、一个看不惯的举动、一种极为单纯的欲望而导致不寻常的犯罪。

(十二)未成年人违法犯罪逐渐向智能化方向发展

这是当前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一个突出特点。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违法犯罪手段智能化。即采取先进科学技术手段实施违法犯罪;另一方面是违法犯罪方式智能化。其突出表现是在抢劫、强奸中拦路袭击的减少了,采用诱骗、设置圈套等方法作案的增多了。

随着网络的普及,未成年人中沉溺于网络人数的比例大幅度上升。网络游戏中的暴力、情色内容对青少年有严重的误导作用。据中国预防青少年犯罪研究会发布的《2010年我国未成年犯抽样调查报告》显示,80%以上未成年人犯罪与网络相关,未成年人犯罪比较集中的抢劫罪、故意伤害罪盗窃罪强奸罪和故意杀人罪中,犯罪人对网络游戏中的“格斗游戏”的偏爱相对突出,对网络游戏的钟爱更强化了他们的好斗性和暴力行为倾向。

(十三)作案区域明显,大多集中在城郊结合部

经过调查发现,经济发展迅猛,外来人口集聚的城郊结合部或新兴城镇的青少年人犯罪,要远远多于原来经济、文化管理相对较好的老城区。这表明城市化过程的加快使城郊结合部的数量和范围大大增加,经济的发展使新兴城镇得到了较大发展,而所带来的文化冲撞必然导致意识形态的混乱,如果管理力量分散,管理机制薄弱,就容易导致管理秩序混乱,成为违法犯罪的滋生地。此外,城郊结合部人员流动大,社会成员复杂,犯罪率高于城市中心和远郊地区。未成年人生活在这种环境中容易接触到大量具有不良生活习惯的成人,在社会化过程中造成负面影响。他们也会在犯罪率高发地区模仿犯罪行为,形成违法犯罪行为习惯,造成犯罪率的上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